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学术论文写好这些,离成功发表就不远了(上)

2024/3/1 14:03:35  阅读:28 发布者:

撰写学术论文这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不过,这里我想从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来谈谈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学术编辑是怎样处理这些来稿的呢?

在审稿的时候,很少有编辑会对每一篇文章从头看到尾的。编辑看文章的顺序大致是:题目,作者,摘要,开头和结尾,参考文献。如果觉得哪篇文章有价值,才会认真地从头至尾看一遍。也有的作者可能会提出疑问:辛辛苦苦写一篇文章,编辑怎么能不好好看一遍呢?这也太不尊重人了吧?

其实,这里不存在编辑不尊重作者的问题,而是要看有没有“从头看到尾”的必要。为了提高学术论文写作的质量,为了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为了提高投稿的“命中率”,作者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题目

学术期刊编辑拿到文章的时候,最先看的当然是文章题目。有相当一部分稿件就是因为题目不妥而落选的。按照《尔雅释言》的解释,“题”就是“额”,“目”就是“眼睛”。也就是说,标题之于一篇论文,就像额头、眼睛之于人。好的标题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先声夺人的作用。不仅学术期刊审稿看重题目,读者、各种各样的基金项目评审也是一样,有的项目入围以后,最终还是会因为题目不妥没而落选。

1.标题一定要生动、新颖、简洁标题

一般不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超过 20 个字。标题不能平淡无奇,不能是空话、套话、口号,等等,这样大而不当。  

不同层级的标题不能相同。有的文章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完全一样,这是应该避免的。在来稿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编辑帮忙改正。

有的文章写得不错,拟的标题却很平淡,所以,很多文章的标题是被编辑改过的,编辑也经常给文章改标题。

有的作者喜欢用副标题。我认为,副标题的作用应该是这样的:

1)为了调整论文的研究角度。如,张映芹:《“民生本位”时代的财政公共性——基于公共福利价值目标视角的分析》;

2)限制论文的研究范围。如,厉以宁:《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经济改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3)突出论文的研究重点。如,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为中心》。要注意的是副标题的范围要比正题窄,而不能比正题范围宽。

北京大学有位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过几篇文章,有些文章题目被编辑改过,他说:编辑很了不起,是他的“一字之师”,标题一改就画龙点睛,让人不得不佩服。

2.文章选题一定要与所投刊物的办刊宗旨、定位、风格一致

首先,每一个学术期刊都有它的办刊宗旨、定位、个性、特色,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是没有生命力的。现在刊物特别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特色,千刊一面。办刊最忌讳的就是大综合,面面俱到。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办刊的自觉性。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就是突出文、史、哲,兼顾政、经、法,一般不发教育学方面文章。

如果一家刊物的定位是学术类刊物,而你投给它的是工作指导性或娱乐性文章,或者是诗歌、散文、小说,那编辑看一看题目就用不着再往下看了。再如,山东大学主办的《文史哲》,它的定位为“文史哲”,你给他投的经济学、法学稿件,那他的编辑看看标题就完全可以决定不予录用,当然也不用再往下看了。

所以,作者在投稿时,一定要提高投稿的自觉性。最好先找要投稿的刊物翻一翻,了解它开设有哪些栏目,是否刊发自己所投这类稿件。或者从网上进入该刊物的网页,现在一般刊物都有自己的网页,可以看看“稿约”或“投稿须知”。如果不发这类文章,而去投稿,岂不是浪费时间?

其次,期刊分专业性学术刊物和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们的读者定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综合性学术刊物要求选题宏观一些,不太欢迎有过于繁琐的数学计算、过于明细的图表公式的文章;而专业性学术期刊,选题可以专深一些。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不要一稿多投,也不要一投多稿。投稿在发送电子邮件的同时,最好邮寄上纸质文本。因为现在垃圾邮件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广告充斥了邮箱。计算机病毒也很厉害,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公用邮箱可能会陷入瘫痪状态。如果你不寄送纸样文本,编辑部可能就收不到你的稿件。有的作者通过网络投稿,同一篇稿件,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抄送给好几家刊物,这是对刊物不尊重的表现。20081015日,第7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50家学术期刊在会上通过的《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声明》第四款规定,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包括一稿多投、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签署本声明的学术期刊将在10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以示惩戒。

一投多稿的现象也是较多的。有的作者可能是做什么课题,课题完成后,可能会有一组文章,少则两篇,多则四五篇。有的作者也就一股脑塞给一家刊物。编辑收到这样的稿件会反感,会觉得你在粗制滥造,或者作者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要知道,一种学术刊物一年一般不会刊发同一作者两篇文章。一次投多篇文章并不会增加“命中率”。

3.选题大小要适中,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选一个大题目,只可能是大题小做或大题大做

大题大做不是学术期刊上一篇论文的容量所能承载的,可能要做成一篇博士论文或写成一部书。如果大题大做还非得要做成学术期刊论文,那就只能是天马行空,面面俱到,面面不深。如果大题小做,则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也会缺乏深度。

现在令学术期刊编辑头疼的是,很多作者选题太小。题目太小,小题大做,涉猎面不宽,没有普遍意义,价值不大。有的学科,如,文史哲,选题都比较小。相当大数量的投稿不被录用主要原因在于选题太小。

4.选题不要凑热闹,也不要报冷门

首先,热闹的选题,写文章的人多,可供参考的材料多,但创新的空间较小。如果没有新意、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不要跟风,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七拼八凑,不要低水平重复。

其次,每一学术期刊都希望自己刊物发表的论文有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在学术评价、学术期刊评价都比较强调引用率和转摘率,故太冷门的选题,一般刊物都不愿意发表。

5.选题不要功利性太强

论文是学者做学问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的结果,与此相联系,选题也应该是短期与长期的统一。不能学风浮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不要为了课题结项、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科研绩效考核、学位答辩而去凑数。现在社会,除了“学而优则仕”外,还有“仕而优则学”、“富而优则学”,有的人发表文章,就是为了名利双收,附庸风雅,就是要做“学者型官员”、“学者型企业家”,给自己的人生再增添一道所谓美丽的光环。

选题要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很多大学者往往都是从一个问题(譬如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者课题)深入下去的,一个选题往往是以后甚至一辈子学术研究的生长点。科研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样,形成不了自己的相对固定研究领域和研究特长。有的作者喜欢选热门的、比较短期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问题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和可能了,就不得不放弃,长此以往,一辈子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有一些高校教师之所以一辈子没有大的建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一些年轻的学人思想活跃,喜欢在学术领域中搞“圈地运动”,也反对这种抢占山头的做法。

6.选题要有新意

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创新程度。选题应尽量选取前人和别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也就是说,选题要有创新性。当然也可以旧题新做、旧话新说,这也是一种创新。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只要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输入关键词检索,相关问题的文章就都可以看到。研究者可以利用它,学术期刊编辑更是经常查询。研究者利用它是收集资料,编辑利用它是看投稿是否有新意,是否抄袭。只要一查询,就会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如果选题没有创新性,只是旧题旧做、旧话旧说,低水平重复,那就只能是学术垃圾。

转自国际论文发表中心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