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实证研究型论文写作的“两层皮”

2024/2/28 17:33:37  阅读:29 发布者:

01 实证研究的常见问题

——“两层皮”

“两层皮”是实证研究型论文写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两层皮”是指论文中所用数据统计对论证展开和论文结论没有实质性意义,亦可理解为援引裁判案例与文章论述之间的脱节。

平时写作练习中出现的“两层皮”问题,实则提醒作者在行文逻辑上存有诸多不足。倘若在习作中放弃对这一问题的警惕和规避,则会浪费通过写作提升法学研究能力的机会。相关写作训练的懈怠易导致硕士毕业论文中出现“两层皮”问题。只有在每次习作训练后不断反思和总结,为后续的学术研究练好基本功,才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期刊论文。

02 “两层皮”问题的成因

“两层皮”问题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作者写作态度。硕士阶段的同学仍可能处于“论文字数不够,统计数据来凑;字数依然不够,案例继续来凑”写作误区,每个案例至少可为文章增加数百字的篇幅,多个案例的堆砌无疑是达到硕士论文字数要求的“捷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刻意罗列案例、堆砌数据的写作习惯很可能会导致“两层皮”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论文框架问题。“两层皮”论文实际上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这样的感觉:数据或者案例的使用与文章主体论述逻辑关联性低,甚至在文章中可能存在两个平行的思路。平行思路的出现说明论文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这也是本次论文写作模块化辅导与经验分享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03 “两层皮”问题

的解决方案

在研究生阶段的写作中,如果想检视自己论文中是否出现“两层皮”问题,仅需将文章的案例和数据掩盖,若二者缺失亦不影响论述逻辑的顺畅和研究结论的成立,则应警醒自身论文是否已经陷入“两层皮”误区。

解决论文写作“两层皮”的关键点,就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论文架构,使数据案例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具体可分为两步,第一步要认识论文展开的逻辑,第二步要选择合理的论文架构方式。

学术论文无论其具体是何种类型,只要属于法学研究,一般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就是蔡立东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论文写作的四个阶段:向利益冲突聚焦,向权利义务集结,向基本矛盾归因,向裁判标准结晶。在写作中无论应用何种案例分析方法,或是何种实证研究方法,亦或插入何类引人注目的可视化数据,就文章的逻辑框架而言,必须向上述整体写作思路靠拢。法学研究如能遵循此类基本研究框架,就能较大程度地避免出现“两层皮”的结构性错误。

实证研究型论文可总结为四种基本类型:个案分析型论文、类案分析型论文、数据统计型论文和案例列举型论文。下文将结合具体文献,逐一介绍四种实证研究型论文写作时的成功经验。

个案分析型论文

个案分析型论文围绕一个或两个典型案例,对案件争议焦点和法院裁判逻辑进行评析,一般情况下是反思法院裁判逻辑,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个案分析型论文可以借鉴曾大鹏教授的《〈民法总则〉“通谋虚伪表示”第一案的法理研判》的行文框架。在实际论文写作中,多数个案分析型论文审慎地剖析和反思法院裁判逻辑,即指出裁判逻辑或裁判理由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该类论文的案例选取也存有技巧,一般而言,某一研究领域的第一案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更具有个案分析价值。具体应用所选取案例时,应先做案情梳理,然后阐述法院裁判内容、争议焦点,以及案例中所蕴含的价值权衡,进而围绕该案例展开论述。

个案分析型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借由案例的基本情况、争议焦点、裁判立场等引出所要研究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选取一审和二审裁判立场不同的案例,其本身就秉持着两种不同的立场,可能更有利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第二个部分是问题的分析。主要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针对法院裁判的不足,对其进行评价,分析不同裁判立场在结果上或者理论上可能面临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挖掘法院裁判有无更深层次原因,对既有裁判进行讨论,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个部分就是问题的解决,即“向裁判标准结晶”,可通过解释论的方法,探寻出法院裁判的应然结果及其规范性基础。

类案分析型论文

类案分析型论文主要围绕某类案例,针对案件争议焦点和法院的裁判逻辑进行梳理、对比和选择,一般情况下是评价不同法院裁判路径,并作出相应取舍或得出新的思路。这种方法有讨巧之处,因为在该类裁判文书中已完成裁判路径的梳理,作者只需将其抽象出来便可转化为论文内容。

在此举例两篇论文借以总结类案分析的不同方式。第一篇是秦鹏教授和祝睿博士的《未经行政审批之矿业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认定:裁判实践与应然路径》,这篇文章并未对相关法院的不同裁判路径进行数量统计,而是直接说明法院的不同裁判立场。例如合同无效说立场,作者介绍该立场获得支持的两种不同理由。作者同样归纳出合同有效说、合同未生效说等。其分析层次结构是对案例的裁判观点进行梳理,然后抽象形成相应观点,最后对其进行评价。

王天凡副教授的《网络购物合同标价错误的法律规制》,也是一篇类案分析型论文,对网络购物标价错误的案例,用列表方式梳理现有案例和主要观点,然后对这些法院裁判进行分析。

回到类案分析型论文写作当中,首先在问题提出部分,需揭示所研究问题背后蕴含的利益冲突是什么。其次在分析问题部分,利用类案来反映法院应对此种利益冲突时存在的不同路径。最后在解决问题部分,通常就是对法院的裁判路径进行取舍。类案分析型论文多为评价何种裁判路径更符合未来司法裁判趋势,并证明该裁判路径相较于其他路径之优势所在,以及证成逻辑或者未来完善路径。归根结底,该种类型论文写作最后也回到“向裁判标准结晶”的思路,在文章最后给出研究结论。通过此种论文结构安排,能够较好地避免“两层皮”现象。

数据统计型论文

数据统计型论文围绕某一类案例,对案件数量进行统计,以揭示出制度运行的实然状况,并为制度建构提供建议。该种实证研究型论文的写作方式使用较为广泛,同时出现“两层皮”的可能性更高。

此处以两篇比较典型的数据统计型论文为例。冯建鹏教授的《我国司法判决中的宪法援引及其功能——基于已公开判决文书的实证研究》中,首先援引宪法司法裁判的整体情况,然后对案件信息做简要介绍,并以如下图表的形式对比时间分布情况、案件类型分布情况、法院的层级分布情况、地域情况等。这是一篇高质量的数据统计型论文。

另一篇是高海教授的《农村宅基地上房屋买卖司法实证研究》。该文实质上克服了统计数据与论证脱节的风险,数据统计较好地反映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并在后文对数据统计所反映问题做出回应。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即把数据统计作为问题的提出或者问题在实践中具体情况的描述。然后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循序展开。可以提炼出数据统计型论文的一种可靠结构就是,提出方案并通过实证考察反映研究的价值,反映出实践当中存在着同案不同判或者同判不同理的问题。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表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有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

在分析问题时亦可采用数据统计方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往往显现于分析问题的阶段,因此可以利用数据统计来反映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无差距和差距程度。比如理论预测某种方式是有效的,但是裁判可能反映其是无效的,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据此可进行分析,理论和实践之间差距的成因是什么,进而沿此逻辑展开研究。

案例列举型论文

案例列举型论文围绕某几个案例,以此表明实践中法院存在着一种或几种处理思路或者佐证自己研究结论。这种实证方法很少导致“两层皮”问题出现,但在写作中仍需注意回归裁判文书,判断所列举案例是否对论证起支撑作用。

该类型论文可参考王全兴教授和刘琦研究员《我国新经济下灵活用工的特点、挑战和法律规制》中的案例列举方法。该论文在行文论证中,援引某一案例,把案例中法院观点做简单梳理,放在论文进行观点佐证。另一种案例列举的用法是提出某种裁判路径,该路径是可以被司法实践采纳,或者既有司法实践可佐证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案例的使用是紧紧围绕着结论展开的,运用上述方法也可避免论文出现“两层皮”问题。

在实证研究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采用以上何种方法,归根结底都需紧密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唯有紧紧抓住这一最重要的核心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建构论文的各部分内容,方能避免论文出现结构性错误这一根本问题。

转自申博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