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审稿人的态度跟你用的语言有关?

2024/2/23 10:53:28  阅读:3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林墨 ,作者让科学家更懂自己

一句话摘要

“按照审稿人的建议……” vs “按照您的建议……”

正文(作者:马超)

好多年前看过华裔经济学家Keith Chen的一个Ted Talk,题为《你存钱的能力跟你用的语言有关?(Could your language affect your ability to save money?)》。如果你每天说话使用“未来时”时态,(相比于语言没有时态)你会觉得“未来”看起来离“现在”更加遥远,那么你也就更倾向于不为未来做准备,因此储蓄会更少。反之,如果你所用的语言没有时态的区分,那么你会觉得“未来”近在眼前,因此要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Keith Chen通过大量的微观个体数据,在经济学“因果识别”框架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后来这篇神文发表在经济学最好的刊物AER[1],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们不经意间的说话方式居然对人的行为有着微妙的影响!

后来有次自己写论文投稿,给论文写完“修改意见”后拿给更资深的合作者让他修改,结果发现他将所有的“按照审稿人的建议……”,统统改成了“按照您的建议……”,突然觉得这么做有点道理——第二人称更能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让双方感觉更加亲近,也许审稿人会手下留情。但究竟是不是这样,有没有效果,没人知道。有朝一日咱来算一下看看,这个idea便埋在了心底。

后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一项推动审稿透明化的革命性举措,给了我们这一机会。该期刊2016年起,在征得作者同意情况下,会将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复一并发表,以供读者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我们爬取了2016-2021年间公开的论文同行评议文本(包括审稿意见和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审稿人在第一轮(图1中的1st Round)写审稿意见的时候是不知道作者如何说话的,他们单纯按照自己对论文的判断去写审稿意见。当作者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回复(图1中的虚线),有约38%的作者在回复审稿意见时使用了第二人称“you”(图1中的Treatment Group),而约62%的作者使用了非第二人称(图1中的Control Treatment)。

1  文章的识别策略

当审稿人收到作者回复去写第二轮审稿意见时(图1中的2nd Round),他们会因为作者回复时人称的使用而在审稿态度上产生微妙的差别吗?我们只需要看审稿人在两轮审稿意见上态度的转变,是否在Treatment GroupControl Treatment之间有区别,也就是计算图1中蓝色的[B-A-D-C]。这就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识别策略双重差分思想(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s)。

结果发现,当作者使用了you”时(相比于non-you”),审稿人会在第二轮写更短的意见,提更少的问题,并且会用更积极的语言!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这里不再赘述技术细节。

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我们给出了Engagement Effect这一解释:因为当审稿人面对使用“you”的作者时,在第二轮会更多使用带有主观情绪的单词,也会使用更简单的单词。并且当我们对审稿意见进行主题分析时,发现审稿人会有更多的Engagement主题。

当然,上述结论均基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生过的真实数据,这毕竟不是实验场景,有不少东西无法控制,比如会不会更有经验的作者主动采用第二人称去回复。为了让结论更有说服力,我们还进行了一项行为实验。通过招募一千多名参与者,让他们扮演审稿人的角色,然后随机分配他们阅读用“you”或不用“you”的“作者回复意见”,并让参与者对这些“作者回复意见”进行评价。这一实验重复了3次,均强烈验证了上述发现。

这一研究发现也在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2]。我们期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更广泛的读者提供一些启示:比如企业想在市场上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基层领导想要以更亲近的方式向居民传递政策信息,也许可以尝试更多使用第二人称。当然更直接的是,作为被审稿人屡屡毒打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在回复时使用第二人称或许能让审稿人下手柔和一点。

[1] Keith Chen, "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Economic Behavior: Evidence from Savings Rates, Health Behaviors, and Retirement Ass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 690731.

[2] Zhuanlan Sun, Cong Cao, Sheng Liu, Yiwei Li*, and Chao Ma*,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Person Pronoun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uthors and Reviewers of Scientific Pap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 152.

转自“物理所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