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兆鹏老师说博士论文写作

2024/2/22 8:30:48  阅读:28 发布者:

本文转自“宋代文学研究”公众号,原题“与友生谈博士论文写作书——《北宋书序文研究》代序”。

宋博阁下:

承下问博士论文的写作方法,兹简复如次,日后有缘再面叙详谈。

写论文如写诗,无法而有法,无定法而有“活法”。陈师道曾说:“法在人,故须学。巧在己,故须悟。”学而后悟,融会贯通,方能将他人之法转为自己之法,从他人的方法中体悟窍门。

然则,他人之法如何学?途径之一是,向前辈时贤的优秀博士论文学习,从别人的论文里揣摩写作的方法。你会问:读哪些博士论文比较有效?在我看来,前辈名家之作,自然应该研读,时贤新秀之文,也值得学习。不过,名家之作,有时会觉得与自己的距离太远,高山仰止,难以企及;而新秀之文,读来有我辈中人的亲近感,容易树立彼既能为我亦能之的自信。

新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北宋书序文研究》,很有法度,值得揣摩和学习。

先看其选题。写博士论文,首要的是选题。选题好,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如果选题不对路子,怎么做都难以写出好文章。什么样的选题是好选题呢?一般而言,好的博士论文选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开拓性,二是延展性,三是适当性。

开拓性,是指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解决的是别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论文能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研究方向,至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把对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或拓深一层。《北宋书序文研究》的选题就很有开拓性。作为一种文体或文类,序有多种,有冠于一本书前的序,即书序;有置于一篇作品之前的序,如文序、诗序、词序、赋序等等,有独立的序,如赠序、游宴序等。近年虽有学者探讨过序和序跋,但将书序作为一种独立的文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北宋书序文研究》还是第一次,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科学研究,要有前沿性和领先性,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做别人想不到的选题,就是前沿性的选题;做别人做不了的选题,就是领先性的选题。《北宋书序文研究》就属于别人没想到的前沿性的选题。

延展性,是指博士论文写完后,选题的有关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北宋书序文研究》就有延展性,就研究范围而言,向前可做《唐五代书序文研究》,向后可做《南宋书序文研究》、《金元书序文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可用类似的方法和思路去做与书序同属一文类的断代文序、断代诗序、断代词序、断代赋序、断代赠序、断代游宴序研究等等。博士论文,不仅是一篇为拿博士学位而完成的标志学业水平的毕业论文,还应该是一篇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探寻路向、摸索方法的标本之作。优秀的博士论文,往往能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开创出一种新的研究路向,如尚永亮老师当年的博士论文《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就开辟出贬谪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蒋寅老师的博士论文《大历诗人研究》开拓出时段研究、群体研究的新方向,后来者接踵继武。

适当性,是就选题的大小而言。选题的容量和研究的范围要适中、适度、适当。选题过小、范围过窄,拓展的空间就相对有限,施展不开拳脚,论文的容量和份量难以达到要求。比如,如果做欧阳修的书序研究,选题就显得过小,因为欧阳修的书序总共只有40篇,可以开掘的空间、可以利用的文献相对有限,要写出一篇质量高、份量足的博士论文就比较困难。如果题目过大,又难以掌控,会流于空泛,只能是点到为止,哪一点都可能不深入。比如要做《历代书序研究》,在读博士的有限时间内就颇难完成,仅仅是历代的书序、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书序全部收集起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还要深入探讨。而《北宋书序文研究》的选题比较适中,论范围,书序文有一千多篇、作者四百余人;就时间跨度而言,北宋有一百六十多年,上承唐五代,下启南宋金元,便于纵横开拓、前后比较。

次说视角。视角,是切入问题、观察对象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层面、特点就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定了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对象、分析问题呢?至少有三种切入方式:单刀独进式、逐层深入式、多点突破式。

单刀独进式,是从一个角度切入分析。如北宋书序研究,可以考虑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其文体形态、文体要素、文体结构、文体流变、文体风格等,也可以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其传播意图、传播功能、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等,还可以从文献学的角度搜罗整理其目录信息、版本信息、传刻信息和其他史料价值等。

逐层深入式,也可称步步为营式,是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分析。如北宋书序文研究,可以从形式层面探讨书序的篇幅、体制、结构形态等,又可以从内容层面探讨书序所蕴含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美学思想等,还可以从艺术层面探讨书序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等,更可以从文化层面探讨书序中的文化观念、文化生态等。

多点突破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拈出几个自己最有感悟最有创见的问题予以重点突破,不求体系的严整,不求论述的全面,但求探究的深入。《北宋书序文研究》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分别从文体学、传播学、文献学等角度探讨北宋书序文的新变、北宋书序文的艺术面貌、北宋名家书序文的特点、北宋书序文的传播功能和批评功能及史料价值。因为书序此前没有人探讨过,其中可供开拓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可供挖掘的蕴涵究竟有多少,不详就里,故其文先行试水,为今后系统全面的研究探索路向。这种方法比那种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研究要深入扎实,可资借鉴。

再说结构。结构,表层是章节内容的安排,深层里体现的是作者的研究思路和言说策略。博士论文的结构,要有逻辑的层次感,不宜模块化的罗列。研究书序,如果按断代分为《汉魏晋南北朝书序研究》、《唐五代书序研究》、《北宋书序研究》、《南宋书序研究》等章节,这种流水式并列结构,就看不出各个时代书序的特点,也看不出前后有何发展变化。假如改作:第一章《汉魏晋南北朝书序的兴起》、第二章《唐五代书序的定型》、第三章《北宋书序的发展》、第四章《南宋书序的新变》,就可以呈现书序文体的发展历程。又比如按类型来设计这样的章节:第一章《北宋书序的特点》、第二章《北宋文序的特点》、第三章《北宋宴别序的特点》、第四章《北宋赠序的特点》,这种分类的并列结构,也显得呆板,又没有抓住各个文类的个性特点,看不出彼此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异。

《北宋书序文研究》采取的是纵横结合、点面交叉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既有历时性的考查,也是共时性的观察,既有重点个案的解剖,也有整体的全面观照。纵向考察,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发展;横向研究,便于分析对象的特点面貌;点的透视,是重点例析;面的考察,是整体观照。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需要历时性地考察研究对象的起始、发展、变迁的历程,又需共时性地归纳总结研究对象不同于其它同类的特点个性。《北宋书序文研究》第二章是考察书序文体的发展和北宋书序文的演变,此为纵向考察,第三章是探讨北宋书序的艺术风貌,此为横向研究。第四章的个案研究,是点的透视,第五六章分析书序的传播、批评功能和史料价值,是面的综合考察。正是有纵有横,有点有面。与诗文的起承转合之典型结构一样,此可为博士论文的典范性结构。

复说方法。前述视角,是指从什么角度去观察问题;此处方法,是指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有多种,有定性分析方法、有定量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方法等等。《北宋书序文研究》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很娴熟、很有效。用具体的统计数据说明北宋书序的发展和北宋书序的大家、名篇是哪些,简明得当,很有说服力。所以,定量分析方法,你要注意学习和运用。

我最欣赏的是其所用比较分析方法。文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揭示作家的个性、分析作品的特质。而要了解和分析作家的个性、作品的特点,就要寻找参照系进行比较。《北宋书序文研究》的作者熟谙此道,在绪论中曾明确申称:“抓住北宋书序的‘这一个’之特性,与之前之后的书序进行比较;抓住北宋书序作家的‘这一个’之特色,和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方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八字诀,不管是对研究作家的个性、作品的特点,还是对研究作家的地位和影响,都有用有效。“瞻前”,是跟研究对象的前代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以见其跟前人有什么异同,向前人接受了什么、继承了什么。“顾后”,是跟其后代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以见其对后代作家作品有何影响。“左顾右盼”,是跟同代的不同作家进行异同比较,以透视和突显研究对象的个性特点。先师唐圭璋先生一再强调,研究一个作家,要熟悉一群作家,研究一群作家,要熟悉前代作家和后代作家,就是这个道理。《北宋书序文研究》,无论是在考察北宋书序的功能、特点,还是分析书序名篇的艺术个性,都是瞻前顾后,左顾在盼,或跟此前汉唐的书序比较,或拿此后明清的书序来对比,或跟同时的其它书序作品进行比勘,纵横捭阖,信手拈来,既显大气,又显博学,书序类型的特点、书序名篇的个性,都得到深刻而具体的呈现。特别是对王禹偁、欧阳修、曾巩、苏轼四家书序个性特点的分析,独具眼光,每篇的着眼点不同,切入的视角不同,归纳出的个性也中不相同,堪为作品特点分析之范本。王禹偁的书序,是突出其史家笔法;欧阳修的书序,是突显其生命意识;曾巩的书序,是揭示其创体之功;苏轼的书序,则着重分析其艺术魅力。观察点各异,得出的结论也新颖别致。没有面面俱到,但重点突出。

总体看来,《北宋书序文研究》是一篇具有开拓性和典范性的优秀博士论文,也是一部文献实证性与理论思辨性相得益彰的学术著作。东坡居士曾提出“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与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读名优论文,第一次读,注意其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第二次读,注意其使用了哪些新的文献资料,第三次读,注意其行文结构和写作方法。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来细读《北宋书序文研究》,会大有收获。

你会问,《北宋书序文研究》的作者何许人?山东文登才女张静是也。

我认识张静,说来有点戏剧性。2005秋天,我在上海大学兼任教职,第一次给研究生上课,刚踏进教室,就满座哗然,正寻思哪儿不对劲,只听一位女生高声嚷嚷:“老师好帅啊!”弄得我一个大红脸。原来是天气较热,我却身穿长袖衬衣,打着领带,因着装正式而显得有些异样。虽然不知道这位女生姓甚名谁,她的活泼大方却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天上课是讲诗词格律。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诗词格律速成教学的“葵花宝典”,三节课的讲授与互动练习就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诗词格律,讲完后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格律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写好后给我交流。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一封电邮,作者自称是下午课前喊“老师好帅”的那位女生,电邮内容是她听完诗词格律课后试笔写的一首七律。读完诗作,我很是惊讶,初次写作,时间又这么短,居然写得像模像样,除一两处平仄稍有不合之外,蛮有诗味。一周后,又电邮来几首诗词,经提点修改后,越写越好,几乎可登大雅之堂了。从此,我熟悉了这位名叫张静的女生。她原是河北大学保送到上海大学读先秦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后来觉得对唐宋诗词更有兴趣,经协商后转入我名下,成为我在上海大学指导的第二届也是最后一届硕士研究生。

张静性格开朗豪爽,有才情,悟性高,文笔好,曾做过作家梦,读硕期间,写过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但当初写学术论文,却不太入流,既没有文献支撑,也见不出理论色彩。于是我建议她分两步走,硕士阶段,着重打好文献基础,培养实证考据能力,未来读博士,再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她听从了我的建议,选定《李曾伯年谱》为硕士论文选题,三年间沉潜文献,广搜博览,爬罗剔刔,最终写成了一部出色的《李曾伯年谱》,并公开发表,也因此打下扎实的文献功底,炼就了一身过硬的考据功夫。硕士毕业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师从蒋寅教授。完成博士论文后,又到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跟随韩经太教授继续深造。蒋、韩二位名师都雄于理论思辨,张静尽得他俩的家法真传,理论思辨能力大见提升。张静的考据功夫和思辨能力、娴熟运用论文写作的各种方法和窍门,实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悟而化之。才女能为,相信你这才子也能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写出更优秀的论文来。

不一。即请

学安!

王兆鹏  

2014826日于珞珈山麓

转自“十九号见”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