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发表 | 文献综述在前言与正文中的区别及其案例解析

2024/2/21 16:27:20  阅读:66 发布者:

撰写学术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作者可能会注意到,有些论文不仅在前言部分包含文献综述,而且在正文部分也有专门的文献综述。这两部分的文献综述究竟有何不同呢?这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从篇幅上看,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通常比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短,但这并非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实际上,前言文献综述与正文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存在四个显著的区别,如下所述。

01

从写作目的上:“提出问题” vs.“求解问题”

这条主要是根据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来区分前言文献综述和正文文献综述。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通常聚焦于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也就是在确定的主题范围内,梳理现有文献,针对文献中的不足进行批评,并基于这些批评来推导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而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虽然在梳理文献方面与前言类似,但它不仅仅是为了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有时也为了解答问题。换句话说,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本身就在尝试回答论文的研究问题。

这方面的范例是《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一文。

在该论文的前言部分,第一段描述了研究背景,第五段介绍了研究思路,中间的三段则都是文献综述,占据了前言篇幅的一半以上。在这三段文献综述中,第三段概括了“房价泡沫测度的已有方法以及各方法存在的不足”,第四段概括了“房价泡沫在国际市场间的传染以及在一国内部的传染”。

第五段对前述研究进行了整体批评,指出“房租数据较为缺乏,模型直接应用受限”和“模型参数的常数假定可能违背实际”等问题。此外,对于“传染效应”的研究,作者批评了“多数学者从两两市场互动的角度研究房价泡沫传染,较少从全局网络视角展开探索”以及“部分学者从理论层面剖析,认为人口流动、空间距离等是泡沫传染效应的可能因素,但较少进行理论的实证检验”等问题。最终,作者通过前言文献综述提出了该文的研究问题,即进一步准确测度城市房价泡沫,并深入探讨城市间房价泡沫传染背后的发生机制。

这表明,前言文献综述的重点是通过文献梳理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

在文章的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作者以“房价泡沫传染的理论机制”作为标题。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传染机制”,首先对“波纹效应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理论专注于解释房价泡沫如何在不同的区域之间传播。作者不仅阐述了“波纹效应理论”的核心观点,还综合了学术界对于“传染机制”的各种见解,引入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作者尝试从经济协作性和人口流动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以解释房价泡沫的跨区域传染现象。

这一模型的建立,旨在深入揭示房价泡沫跨区域传染的真实机制,而非仅仅为了提出研究问题。接着,作者详细阐述了理论模型的推导过程,并展示了四个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中的每个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函数关系,都是基于现有的“传染机制”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文献的综合回顾。最终,作者基于这些数学公式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为研究问题提供了初步的答案。

02

“开展”程度上:“概述” vs. “尽显”

在区分前言和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对关键文献的“暴露”程度不同。前言中的文献综述通常会简要提及关键文献,强调的是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此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这与之前提到的前言文献综述的重点——提出研究问题——相呼应。相较之下,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则更加深入和详尽,它倾向于全面展示关键文献,并且这些文献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篇幅,相比之下,对文献的批评分析部分则显得较少。

在探讨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的范例中,可以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上发表的文章《中国企业“凭什么”完全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

该文的前言部分以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偏好激进式完全并购的现象为引,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企业如何在不利条件下完成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完全并购。

真正的文献综述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将有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前阶段的文献分为两类:并购的区位选择和并购动机,同时指出关于并购股权选择的文献较少。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对这部分少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这些文献成为了关键文献。在前言的第三段,作者简要介绍了这些关键文献,涉及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因素,但篇幅不长。更多的文字被用来阐述现有研究的两个主要局限性。因此,该文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关键文献的简要概述,其“暴露”程度相对有限。

在文章的正文部分,文献综述的过渡段落中,作者明确指出跨国并购股权选择决策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预示着作者将直接针对“关键文献”进行深入的文献综述。在具体展开综述之前,作者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这是对前言部分文献综述中提及的国家、行业、企业层面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引用了ChariChang2009)提出的包含六种解释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涵盖了前言中提到的三个层面,并且是许多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因此,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便围绕这六个方面,系统地展示了关于跨国并购股权选择决策的关键文献。作者将每个方面分别作为独立的条目进行详细梳理,每一条目都保持了大约10行字的篇幅。相较于前言部分对关键文献的简要提及,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对关键文献的展示更为直接和全面。

03

从写作效果上:意义vs.思路

文献综述的写作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区分前言和正文部分:一是强化“研究意义”,二是强化“研究思路”。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主要聚焦于增强“研究意义”,即为何选择研究某个问题,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会突出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以及研究它将带来什么影响。

相对地,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则侧重于强化“研究思路”,即如何进行论文的写作。为了构建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通常会概述学术界的共识,指出已有研究的共性问题或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研究将从哪些不足出发,以及如何填补这些研究空白。这样,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不仅展示了研究的背景和现状,还为接下来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奠定了基础。

在区分前言和正文部分文献综述的写作效果方面,可以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1期中的文章《中期支出框架与走出“顺周期陷阱”》。

该文的前言部分虽然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但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强调了逆周期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一系列统计数据展示了其他国家实施中期支出框架后如何摆脱了“顺周期陷阱”;最后,指出中国虽然逐步建立了逆周期调控机制,但长期的顺周期财政政策限制了财政盈余的积累能力,暗示了加强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因此,该文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主要是在强化研究意义,即通过大量篇幅来解释为什么研究中期支出框架与财政周期问题非常重要。

在《中期支出框架与走出“顺周期陷阱”》一文的正文部分,文献综述分为三个主要条目,分别是关于“财政政策周期”、“中期支出框架”以及“中期支出框架对财政政策周期影响”的研究。以“财政政策周期的相关研究”为例,作者首先回顾了凯恩斯理论,然后提到了Lerner1943)的功能财政论和Parker2011)的观点,这些都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理论和观点。接着,作者总结了跨国实证研究的普遍发现,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通常表现出顺周期性,并梳理了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国内研究的主要看法,并指出这些研究在讨论财政周期问题时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这些梳理,作者不仅展示了学术界在该领域的共识,也揭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例如,作者指出对于区域财政周期变化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样本时间段和数据选择的不同。这样的分析表明,作者在写作时将更加关注样本时间段和相关数据的统一性,以此来强化自己的研究思路,即通过更精确的数据和分析来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周期的影响。这样的文献综述不仅总结了已有研究,还为作者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

04

从写作逻辑上:“基于综述推导前言”vs.“基于前言展开综述”

在处理文献综述的写作逻辑时,我们可以从“问题”与“综述”的相互关系来区分前言和正文部分。在前言中,文献综述通常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引出研究问题,遵循的是“综述至问题”的顺序。这意味着,首先对文献进行综合评述,然后基于这些评述来确定研究的缺口和问题。相反,正文中的文献综述则是根据前言中确立的研究问题来进行的,采用的是“问题至综述”的顺序。在这里,研究问题已经明确,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2,《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一文中。

前言部分的写作逻辑体现了从文献综述到研究问题的过渡。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随后在第二段中回顾了“结构功利假说”,探讨了宏观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效应和产业间要素配置的结构效应。接着,在第三段中,作者讨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作为新经济引擎在制造业增长中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综述内容,第四段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随着研发(R&D)投入的增加,中国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内在动力如何变化(问题A);在新常态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要素配置是否实现了“结构红利”(问题B);以及作为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R&D资本的配置结构效应表现如何(问题C)。这些问题明显是在前面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的,显示了前言部分文献综述的写作逻辑是“综述在前,问题在后”。作者通过综述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引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问题,为正文部分的分析和讨论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的写作逻辑与前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相连。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分为三个主要条目,分别是R&D与生产率关系研究”、“基于增长核算框架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和“结构变动与宏观生产率增长率关系研究”。这些条目与前言部分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相对应。

具体而言,前言中的问题A关注的是R&D投入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影响,即二者的关系。正文文献综述的第一条目正是探讨了R&D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基于问题A而展开的。前言中的问题B涉及到“结构红利”,在前言文献综述中,作者提到了宏观TFP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效应和产业间要素配置的结构效应。正文文献综述的第三条目则聚焦于“结构变动”与“宏观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因此它是对前言问题B的进一步展开。

前言中的问题C涉及R&D资本配置结构效应的表现,这需要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正文文献综述的第二条目正是关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研究,因此它对应前言问题C,是在问题C的基础上进行的综述。综上所述,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是基于前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而展开的,遵循的是“问题在前,综述在后”的逻辑顺序。通过这种方式,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为研究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05

小结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前言和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功能。

在写作目的上,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主要目的是提出研究问题,它通过概述关键文献来揭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构建研究的背景和动机。相比之下,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则旨在求解问题,它全面呈现关键文献,为研究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在展开程度上,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通常只是简要概述,而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则更加深入和全面,对关键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从写作效果上,前言文献综述侧重于强化研究的意义,即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而正文文献综述则侧重于强化研究的思路,即如何展开研究和分析。

在写作逻辑上,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是“综述在前,问题在后”,即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来引出研究问题;而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则是“问题在前,综述在后”,即先有明确的研究问题,然后通过文献综述来支持、扩展或反驳这些问题。

因此,前言和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在写作时应当明确区分,不能混淆。前言的文献综述是构建研究基础的重要部分,不应因为正文中有文献综述而忽视前言部分的重要性。

转自“毅懂学术”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