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提高论文录用率:审稿意见回复技巧

2024/2/20 8:38:17  阅读:43 发布者:

当投稿论文后,论文就交到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手上分别进行预审稿和正式审稿。等第1轮审稿结束后,期刊主编或责任编辑会通过邮件发给通讯作者一份审稿意见,要求作者根据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并返回审稿意见回复书和修改后的论文。由于审稿意见对期刊主编决定是否最终录用论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写好审稿意见回复书就在发表SCI论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如果能在第1轮审稿环节中展示一份优秀的回复书,就可以让审稿人和编辑满意论文质量,免去再次审稿,大大节约时间。

然而,实际调查发现很多缺乏发表SCI论文经验的同学对于要做到正确理解审稿人的意图,并做出针对性的高质量回复感觉困难重重。因此本期分析了大量的审稿意见(100份审稿意见),提炼出常见的审稿人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回复思路与写作方法,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回复技巧。

1.审稿意见回复分析思路

1.1 先确定是否值得回复

审稿意见基本有以下4种:直接录用、小改、大改和拒稿。一般来说,一份SCI期刊有25位审稿人参与同一篇论文的审稿。期刊主编会根据所有审稿意见做出综合意见,并附上所有审稿人的意见。由于直接录用的概率极低,因此大部分的论文都被要求修改完善。

在拿到审稿意见之后,并不需要急着开始审稿意见回复书,而是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和评估审稿意见,并决定是回复审稿意见还是放弃并转投其他期刊。例如,论文由两位同行审稿,而他们都拒稿,编辑也认同拒稿,那基本上就没有必要回复审稿意见而浪费宝贵时间了。但如果审稿意见对论文的质量提升有启发作用,则可以参考审稿意见并修改论文,再重新投稿或转投其他期刊。有时候,期刊主编在拒稿的同时会推荐作者一个其他期刊供投稿参考,这时并不一定要选择那本期刊,而是要根据之前一期文章分析的选刊思路重新优化筛选期刊。

经常被问及,论文经过修改后能否被录用或录用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结果。SCI1区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统计了20082014年共计1218份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研究了在审稿环节中两个审稿人的不同意见组合对最后论文录用概率的影响问题。比如两个审稿人的意见都是录用的话,论文最后的录用率是100%;但两个审稿人的意见都是大改的话,录用率就极速降低至50%;而一旦有一个审稿人的意见是拒稿的话,录用率就低于50%。总体上说明只要审稿意见中不出现拒稿的意见,那么通过有效的审稿意见回复,论文还是有一半以上机会被录用,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收到审稿意见时,可以评估意见状态,是小改、大改、拒稿还是录用。并将两个审稿人的意见组合在一起,对照图1进行概率预测,经过综合考量,决定是否要详细回复审稿意见。但不管审稿结果如何严苛,只要是对提升论文质量有帮助,都应该听取建议并作修改。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审稿人对论文内容理解不恰当或错误,导致审稿意见和作者本人思考的出入很大。这时,可以先把审稿意见晾在一边,冷静几天后再来分析审稿意见会更有利于理性客观地回复,从而提升回复质量。

1 审稿结果对最后录用的影响(Campos-Arceiz et al.,2015

注:①横条代表95%置信区间。

②研究样本为20082014年共计1218份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

1.2 整理并回复审稿意见

当决定回复审稿意见后,接下去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审稿意见回复书。主要分3个步骤。

1)提取相似问题,集中回答。

对于论文中较为关键的问题,比如关键模型参数缺乏解释甚至错误,不同的有研究经验的审稿人往往都能发现并同时指出。从小编经验来看,这些共性问题不会多,一般也就13个,但由于这些共性问题往往是审稿意见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因此非常值得重视。

除了少数几个共性问题,不同的审稿人还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建议审阅。这也反映出不同的审稿人对论文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带来的启发是,我们在开展科研和撰写论文时,需要多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较为轻松地面对不同的审稿观点。

当归类好这些相似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先集中思考和解决它们。通过理解、解释和分析,提炼背后的本质原因或改进方向,就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集中思考和解决的好处是让你不至于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面又再次回答相似问题。对于后面重复的审稿问题,我们可以指明已在前面回复过,让审稿人参考前面那个相同的回复。如稍有不同,则补充对差异部分的解释。

2)点对点回复,但要抓重点问题。

期刊编辑对作者的基本要求是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出详细回复,既可接受意见也可以不接受意见。对于不接受的意见,作者需要给出合理理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点对点回复。通常来说,我们按审稿意见的排列顺序依次回复,这样循着审稿人的提问思路能更好地理解审稿人背后的逻辑。不过,要区分主次:对于简单地回复就能满足审稿人要求的问题,不需要长篇论述,简明扼要阐述即可;而对于审稿人的重点问题则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小编将在第3节中重点阐述常见的审稿意见以及常见的回复技巧。

1.3 评估回复满意程度

1)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硬伤问题?

上面提到的审稿人重点问题中包含着一类较为棘手但又最受审稿人关心的硬伤问题。它们是指作者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和有效回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类。

①论文无创新或不重要。有可能是同行研究过多,所以没有新意;或论文有新意,但对研究领域没有推进作用。

②研究方法错误或缺失。这个问题是投稿人较难回复的。

③重复率高。某些SCI期刊自动设置查重,如果论文查重率过高,期刊将不给修改机会,甚至是不再给投稿机会。

④假设错误或假设不合理,数据量太少或存在错误。

在检查审稿意见回复书的质量时,重点就是要看这些硬伤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改善,因为它们是决定论文能否被录用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有效解决这些硬伤问题,通常审稿人会再次要求修改。如下面的第二轮审稿意见中,第二个审稿人就指出:

由于大部分硬伤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小编强烈建议在科研项目的早期(比如方案设计阶段)就分析可能出现的硬伤,补缺改正。因为进入审稿环节再发现硬伤,则会延长审稿时间,甚至被直接拒稿。

2)不同意审稿意见怎么办?

在不同意审稿意见的情况下,一些论文发表经验较少的作者通常会主观地对审稿意见进行评价或反驳,这些都称为无效的回复。如何在不同意审稿意见的前提下,做到客观有效地回复?首先,需要理清自己的思路,从论文本身出发。比如论文的语言表达是否有歧义、模糊或易被误解的地方,因为论文写作者的母语非英语,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或句不达意的现象。这时候需要回归论文本身,参考审稿意见,判断是否是由于语言表达所产生的误解;如果确定语言表达思路清晰,则分析审稿意见是否合理,论文上是否有不合理或遗漏的部分。如有,则对应进行补充和更改。其次,假如经过论证,审稿人的意见确实不正确或存在纰漏,则可以向编辑进行申辩,但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和实验事实作为支撑,并做到专业有礼貌地摆事实,使编辑信服,并最终接受作者的意见。

3)细节是否满足要求?

最后,要检查审稿意见回复书是否在细节上满足了要求。这些细节主要包括英语写作水平差、图表质量低、实验描述不详细、模型参数没有解释、逻辑结构不清晰等。

2.审稿意见回复书常用写作方式

2.1 常用结构

在理解了回复思路后,小编开始介绍具体的写作手法。为了让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快速识别论文,一般可将论文基本信息放在审稿意见回复书

Word文档)的第1页,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信息和单位。接下来,就是表达感谢审稿人的简短语句,即致谢。最后则是回复书的重点部分,即点对点的回复内容。对于作者回复的内容,一般通过变换颜色将其和审稿意见区别开来。整体上,3个部分整齐有序地排列(见图2),并清楚展示回复的内容,从而让审稿人易于阅读和理解。

2 常见的审稿意见回复书结构

2.2 点对点回复形式

撰写审稿意见回复书时,要点对点依次回答问题。在回答每个问题时先写Reply”(回复)并加粗和设置下划线(见案例1),并将审稿意见用斜体表示,以清楚区分审稿意见和作者的回答;或者将作者回复部分加颜色高显出来(见案例2)。

案例1

案例2

2.3 在原文中用修订模式

凡是在论文中做过的修改,都需要让审稿人和编辑清楚看到。可在修改前,开启Track Changes(修订)模式,这样作者做出的任何增加、删减、替换等变动,都会通过不同颜色显示出来。这样就不需要额外将改动部分手动变颜色了。

2.4 常用语句

对于审稿意见回复书,除了其结构相对统一,另外也包含着常用的表述。小编对它们进行了总结。

1)撰写文件名:Response to Reviewers.

2)表达感谢:We thank both the reviewers for their comments.Our reply is detailed below.

3)回复每个问题的起始单词:Reply.

4)表达“已修改”之意:

Revised as suggested.

This has been revised in Page X1to Page X2in Section Y.

5)表达“不同意”之意:We disagree with the Reviewer on this...

because...

3.常见审稿意见及回复技巧

在小编看来,常见审稿意见主要有4类:批评类、质疑类、建议类和评论类。不同类型的审稿意见有不同的回复技巧,只有抓住不同类型的本质,才能撰写有效的审稿意见回复书。小编对这4类审稿意见进行依次分析。

3.1 批评类审稿意见及其回复技巧

批评类审稿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缺乏创新性、缺乏重要性、研究方法存在缺陷/不详细/无验证等、研究目标/动机不清晰、假设不合理、不易理解的英语写作逻辑或错误语法。针对批评意见,需要冷静地理解和分析内容,而不能火冒三丈地做出不合适甚至不礼貌的回复。例如小编曾经见到这样的回复:“Clearly none of the reviewers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很明显地,没有一个审稿人理解论文的重要性。)下面小编对常见的批评类审稿意见进行分析并给出回复建议。

1)如果审稿意见对创新性和重要性提出批评,作者主要需要修改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因为这些部分是与创新性和重要性最相关的部分,因此需要将研究课题的新颖性以及研究的价值在这部分重点突出。回复时应采用明确的语句来表达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论点,如“Our new results show that...”;回复内容必须明确说明论文重要性和创新性是什么,而不是避之而言他。不过,每一个论点的背后都需要扎实的支撑数据或推理。

2)如果是对研究方法提出批评,比如只有数值模拟没有实验验证——这个问题较为常见,是因为科学研究讲究实证——能补充实验数据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实验昂贵、周期长、技术困难等因素,作者并不能马上补充实验。这时就可以强调数值模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数值模拟的参数和范围都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增加参数敏感性和稳定性分析以增加结论的可靠性;未来研究会增加实验分析;等等。而对于实验装置图不易于理解等容易的回复问题,则有针对性地做出完善即可。

3)如果是对研究目标和动机有疑问,则重新修改摘要和引言部分,需要突出研究目标,如采用“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这样的表达向审稿人清晰说明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动机。

4)如果对假设提出批评,认为假设不合理,如出现类似“I find the assumption of...less likely”的审稿意见,则需要补充论文依据,并用高质量文献进行支撑。假设在论文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数值模拟和一些建立在假设基础上来设计的实验。这告诉我们在设计实验阶段就需要想好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否合理,需要找到依据来支撑假设的合理性。但如果目前论文中的假设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则需要以退为进,承认假设的局限性,并从和审稿人不同的视角去突出目前假设的合理性或价值,比如:

①大部分国际同行在进行同类实验的过程中,都是将实验方法建立在同样的假设前提下。

②实验条件决定了目前实验只能够做到这一程度,但这些局限性并不影响实验的研究进程。

③虽然假设和实际大多数情况有不同,但是论文研究的范围是限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因此相应的“不常规”假设在特定条件下就合理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让审稿人知道,假设的局限性已经被纳入作者考量的范围,而且基于这样的假设,得出了创新的严谨研究结果。

5)针对英文写作水平的疑问,则主要集中在语法和逻辑性两个方面。作者需要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并且让专业外籍教师润色且提供润色证明,这样才能够有效回复审稿人关于“poorly written”“lacks a logical sequence”“difficult to read”“grammar errors”等批评。

3.2 质疑类审稿意见及其回复技巧

质疑类审稿意见主要分为3个方面:实验方法不合常规;结论超出预期;内容存在猜测,无依据。之所以质疑,是因为审稿人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个知识受到了挑战,很自然地就会产生疑惑。对于审稿人的这些疑惑不解之处,只要我们给出清晰的科学解释,审稿人就会比较自然地接受。

1)质疑实验方法不合常规或不合理。

比如质疑实验方法违反常识:How the samples can be collected only once during 2015? ”(“你的样本怎么可能在2015年只搜集一次就搜集完了?”)这样的样本搜集在常规实验中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在回复审稿人意见时,需要区别具体情况做出回应。如果实验方法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么作者需要更正自己的失误,并分析这样的失误对论文结果带来的影响。如果影响可忽略,那当然是最好;但如果影响较大,则需要考虑是否要删除部分结论,将研究范围缩小。如果在作者的实验条件下确定是存在特殊情况,则可以告诉审稿人这样的实验方法确实可行,并且用详细资料佐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审稿人质疑实验样本数量过少,结论不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回复:①补充实验样本,重新进行实验并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②补充实验可能耗费大量时间,也会影响论文发表进度,因此可以寻找另外视角。比如虽然研究样本小,但是通过小样本的深度逻辑分析,可以唤起人们对某个科学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会吸引更多的同行关注这一重要的课题。即告诉审稿人,虽然研究样本少,但是带来的潜在价值重大。对于编辑来说,如果某一课题可能使更多的学者投入研究或引用,就会扩大期刊阅读面和影响力,这也是期刊编辑希望看到的。因此这样的回复,能够突出论文已有价值,弱化样本数量的不足,也能够提升论文的通过率,因此是比较有效的回复思路。③既然样本数量较小,作者可以缩小结论适用的范围,用小样本得出的数据来深入分析一个较小的研究点,只要具有创新性,也是一篇具有价值的值得发表的论文。

2)结论超出审稿人预期,与审稿人期待的结论相反。例如:“Your conclusion that the fraction of immobile water increases is in contradiction to my expectations.”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在讨论部分增加说明,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原因如果能跟结果一一对应,那么结果就有据可依。但如果分析不出有充分依据的原因,则要留下余地,不下确定结论,用probably, potentially这样的推理式表达分析结果,列举一些可能的情况。这样可以向审稿人证明作者透彻了解结果相关可能性或相关影响,从而增加说服力,为结论找到依据。另外,科技论文报道的主要是创新结果,因此出现和审稿人已有知识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可不必心慌。

3)质疑讨论或观点是猜测,没有实质依据。比如“Line 491 to line 493:sounds speculative to me”。如果审稿人质疑观点无依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在讨论部分用数据来支撑观点;

②添加写有类似结果的参考文献以提升观点说服力。

3.3 建议类审稿意见及其回复技巧

建议类审稿意见的回复比较简单:如果审稿人建议合理,则直接接受建议;如果审稿人建议不合理,则可以先表明反对意见,再详细摆出支持观点的论据。建议类审稿意见主要分为以下7个方面。

1)建议引用本刊或同行论文。

例如Authors may wish to cite a couple of papers from..., if they find relevant ones.”在这种情况下,则接受建议,引用投稿期刊中的相关论文两三篇。这其实是合理的,我们在投稿前要分析选刊因素,而其中最基础的一条就是要让论文符合目标投稿期刊的发表范围。既然符合期刊的发表范围,那么一般情况下,投稿的期刊中会存在相关的论文。此外,引用目标期刊的论文,还可以满足期刊增加引用量的心理诉求。如果审稿人在审稿意见中提及了某篇文章,则最好也引用到作者论文中,因为该文章一般会对论文的论述有帮助,同时这篇论文也有可能是审稿人自己的论文。不过,如果论文质量较差,也可以不引用,而挑选其他高质量且更相关的论文。但是如此自信的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可以充分说服审稿人的基础上,否则得不偿失。

2)建议论文中用词不要过于夸大或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比如建议Consider using a less strong word than proven'.”因为“proven”(证明)是表明某个结果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没有任何遗漏的情况,而科学研究往往是选择一定的样本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的概率。为了让科学语言具有严谨性,大部分论文中则是用indicate, show等词。不过,也要看具体情况。例如描述数学方程可以明确证明某个结果的,就可以放心使用proven这类确定的词。此外,夸大的词汇也不建议出现在论文中,尤其是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时候。比如“innovative”不宜用来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因为在英语文化中,“something that is innovative is new and original”(有创新性的事物是新的和原创的),即“innovative”应用于真正第1次出现的新的或原创的事物上,而大部分科学研究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做出的突破或推进,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new and original”。因此,类似这样的词不推荐在SCI论文中使用(当然,描述真正意义上的大创新时可以使用)。

3)建议论文采用国际化的视野。

作者需要接受该建议,尤其是在引言和讨论部分,因为仅提及研究结果将给某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的价值和影响,会削弱论文的价值。比如某审稿人提出这样的建议:Talking about the case of China in the first paragraph also is not good.The research motivation should be grounded on the theoretical question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 rather than the political questions for a specific country or case.”审稿人指出论文的研究动机应该放在“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国际研究同行)的背景下,而不是“for a specific country or case”(对于具体的某个国家或案例)。对于这样的审稿建议需要接受,毕竟科学的价值是为全人类服务,需要有通用的结论,这也是高水平论文的特征。此外,参考文献的引用也需要兼顾国际化的视野,不能只引用或大部分引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献。比如某审稿人指出:“Among the cited 18 journal articles and other documents,13 were published by Chinese research groups, at least half of them in Chinese journals.”这明显表明,审稿人认为18篇参考文献中有13篇都是中国研究团队的成果,不太合理。此外,参考文献应尽量不出现中文文献,因为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不能读懂中文。

问:“如果所研究问题有强烈的中国化的特征,即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以中文文献的形式发表的,那怎么办?”

答:如果存在这种情况,要么做交叉研究,扩大研究范围,并涉及国际前沿话题,从而增加论文国际背景;要么将论文投给中文期刊,因为面向的读者群主要是中国人。

4)建议分析论文价值。

作者应在讨论部分增加分析论文价值的篇幅。审稿人会提议进行价值分析,往往是因为审稿人已经察觉到了论文存在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这种情况下,应更好地体现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它们值得深入挖掘和增加篇幅。此外,如有需要可在摘要部分相应添加说明,如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regarding...are discussed”来强化论文创新点,引导读者阅读。

5)建议对讨论不充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清晰讨论并与同类实验或研究进行对比,以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

针对此类审稿意见,作者可将结果和讨论分离开,以增加讨论部分篇幅,满足审稿人期待,同时在讨论部分多引用重要参考文献,即在本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从而增加讨论深度和说服力。

6)建议结论及其应用只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样本,使该结论的应用客观,具有科学性。

比如某审稿意见:The conclusions made by the authors have been written as if they were universal and applicable for all cases and situ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indicate at each conclusion that its application is only for these specific materials and samples studied.”审稿人认为作者的结果似乎过于宽泛,因此建议作者缩小结论范围,以使结论更准确。这也看出科研结果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

7)建议修改题目、

格式。

作者最好接受此类建议,并使题目精准,认真修改

和格式等,提高论文专业度和严谨性。这不仅是写作好文章的标准,也是一个优秀学者必备的学术素养。

3.4 评价类审稿意见及其回复技巧

评论类审稿意见主要有3种类型:表扬型、负面评价型和泛泛而谈型。对于表扬型审稿意见,只需致谢即可;对于负面型审稿意见,需要针对性改正,如在英语表达方面被批评,则进行针对性语言修改和润色;对于无具体内容的,泛泛而谈型审稿意见(比如某审稿人的意见只有拒稿,没有具体的审稿意见),则可以不予理会或简要回复“We can't see constructive comments.Hence, we don't have any response.”(未得到建设性意见,不予回复。)编辑也会倾向于同意作者拒绝回复的行为,因为审稿人没有尽到责任。

4.编辑和审稿人讨厌的8大典型毛病

为了让大家更直接地了解常见的审稿意见,小编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得到了如下8个典型的毛病。

4.1 典型毛病1——内容相关性差

1)论文不在期刊发表范围内。如果投稿人提交的论文研究领域不在投稿期刊的发表范围内,期刊编辑则会果断拒绝投稿,即使稿件质量很高。因为一旦录用,由于期刊读者圈与投稿人文章所在研究领域不符合,则会降低阅读量和引用率,对期刊提升影响因子无益。因此,论文不在期刊发表范围内,录用率则很低。

2)即便符合发表范围,读者面很窄。

即使论文研究领域在投稿期刊的发表范围内,但如果研究的面太窄,读者面也会很窄,期刊审稿人和编辑则倾向于不录用。启发:写作时寻找目标期刊的关注领域,如土木工程权威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列举了19个感兴趣的关注领域(见图3),投稿人可以将论文与之匹配,提高相关性。

3 土木工程权威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的领域

4.2 典型毛病2——不遵守指导文档

论文格式等基本要求没有遵守写作指导文档。投稿人提交论文不遵守期刊所给出的写作指导文档,比如格式很乱、字数超限等,这会让编辑对投稿人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怀疑投稿人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小编还听说,如果不按照期刊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某些期刊编辑会觉得这是对编辑的侮辱。因此,投稿人将论文按照写作指导文档进行写作和排版极其必要和重要。

4.3 典型毛病3——小创新

1)创新是论文的根本(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数据、研究热点等)。论文的核心是具有重要性的创新,比如用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解决旧的重要问题,或用旧方法组合解决新问题。再如论文中产生的大量的、新的、充分的数据,能够为现有研究提供指导,推进研究的发展。

2)顶级期刊甚至要求创新应是“意想不到的”“令人惊喜的”。

顶级期刊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创新是突破现有认知的、使人惊讶的。比如帝国理工大学的课题组曾研发一种不吸水的混凝土材料(见图4)。一般混凝土材料多为孔隙结构所以会吸水,而这种材料经过改善后具有不吸水的特质。这种创新令审稿人感到惊喜,该论文因此发表在领域内的顶级期刊上。

4 神奇的“不吸水”混凝土材料(Wong et al.,2015

4.4 典型毛病4——重要性差

1)缺乏重要性。

很多论文在引用和讨论部分没有明确指明论文的重要性,使审稿人无法明确判断文章的价值,从而降低审稿效率或投稿命中率。缺乏重要性可以分为以下3点。①过去研究不足,分析不透彻。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对前任研究的总结如果不全面、不充足,则会使审稿人质疑论文研究的基础。如果明确说明论文是基于现有研究现状的不足而做出的改进或推进性研究,则会让审稿人明白论文的价值。

②研究目标不清晰或过小。描述论文研究目标时,如果目标太小或描述不充足,会使文章失去亮点和价值性。相反,基于大范围提出的目标,有利于吸引注意力,提升文章的价值。

③新想法解决问题的程度不大(解决皮毛),效果不够好,仅贡献微小新知识。即使论文研究目标在大背景和大范围内提出,但实际结果能够解决问题的作用不大或程度不深,只是提及皮毛。

2)无应用或政策价值的推测(implications),以及没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讨论部分没有分析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如实际应用或政策建议,或者论文没有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所以无法体现问题的重要性。

4.5 典型毛病5——写作逻辑差、语法错误

1)写作逻辑不清晰、不严密,甚至令人难以理解。写作逻辑是中国学者文章中常见的问题,上下句之间有逻辑空隙,行文不自然,甚至有时令人费解。因此以英文为母语的外籍审稿人或同行很难理解这样的中式英语,比如某审稿意见:“Introduction is poorly written and lacks a logical sequence.

2)语法、标点符号及拼写错误。如果投稿人论文中有太多的语法、标点符号或拼写错误的话,审稿人对此的容忍度是比较低的。因此,建议作者在提交论文前,对语言层面进行校核,使之达到专业的水准。

4.6 典型毛病6——国际化程度低

论文国际化程度低将影响审稿人和期刊对论文价值的评价,从而影响投稿成功率。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1)引言部分侧重对中国情况的分析。引言部分不应只局限于分析中国的现状或研究背景,而应基于国际化的背景,思考论文能够产生的价值和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加论文的贡献程度。

2)中文文献引用过多。

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好引用同领域英文文献,以利于加深读者和审稿人对文章的理解,使文章的论点有依据可以遵循。相反,如果大篇幅引用中文文献,将会使国际学者和审稿人难以对文章的论点进行校核,更不利于将研究结果应用到世界范围内。因此,国际化程度低,对论文和科学研究本身都有不利影响。

4.7 典型毛病7——方法描述不详细,缺理论分析或实验验证

1)方法部分描述不详细,无法重复。

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描述不详细甚至缺失,导致论文中方法无法重复。

2)只有数值模拟,没有理论严格推导、实验验证和真实调查。

研究方法部分只做数值模拟而缺少理论、实验验证或真实调查数据作为支撑,使文章的结果不可靠,结论不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而审稿人希望看到的是作者所做的研究比较透彻,研究方法恰当,即在各个角度和层面都能够有力地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

4.8 典型毛病8——没有或不深入讨论

对结果不进行可靠性、重要性、创新性、应用推测等方面的深入讨论分析。作者没有在讨论部分对上述论文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大量的审稿意见都提到了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论文的重要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从而论文的价值也不高。

5 .常见问题答疑

1)对于审稿人遗漏的问题,是否主动交代?

收到审稿意见后发现审稿人没有检查出作者认为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作者单位错误、参考文献引用错误或其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改不改?笔者的建议是马上补缺改正,而不是等进入校准环节再改。因为一旦进入校准环节,任何改动都需要审稿人再审,会极大延长审稿时间。那么,如果是比较大的内容错误,要不要改?有同学担心,如果主动交代,审稿人可能会拒稿。而小编的建议是,一定要改。因为论文一旦发表,将没有更改机会。而且如果这错误是论文的硬伤,发表后将极大影响作者学术声誉。

2)审稿人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会被直接毙掉吗?

如果是同行直接竞争关系,就一定要确保呈现高质量的研究内容,否则对方可能会在细节上挑剔或指出多个硬伤;而如果是高质量论文,所剩的挑剔空间就很小。如果论文质量高,期刊主编也会心中有数,更倾向于客观地分析问题和决定是否发表论文。如果论文质量一般,则可以想办法避开小同行审稿,比如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3)邮箱很重要吗?

邮箱只是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能体现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审稿人一般希望用有研究性质单位的邮箱,比如大学或研究院的邮箱。邮箱的专业性体现作者工作和研究态度的严谨性及专业性,使审稿人认可作者的研究态度,因而自然会倾向于相信论文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4)录用的最终决定权在编辑手上还是审稿人手上?

最终录用决定权在编辑手上。因为编辑认为审稿人虽然很专业,但一般集中在审稿人自己的研究领域,视野比较窄。而编辑作为专业期刊的稿件处理负责人,平时会阅读该领域的大量论文,视野比较广。因此,编辑能够判断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要求,是否能增加期刊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是否可以扩大读者量和面,等等,这些也是编辑在判断是否录用一篇论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审稿人主要关注的是研究质量。所以从期刊角度,需要编辑控制决定权,因此就会出现审稿人拒稿但编辑决定录用的少有现象。因此,对论文是否录用的最终决定权是掌握在编辑手上的。

5)如果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大牛”4年前做过的,审稿时又不得不找“大牛”审(他在这个领域是权威,基本绕不开),该怎么办?

如果绕不开“大牛”,则要通读他的研究论文,找出有创新的点来做,这样才有机会发表。否则与大牛研究同类课题,又是他4年前做的,研究的结果还类似,那么发表论文的希望将很小。除非投一个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才可能绕开这个“大牛”,因为“大牛”一般不愿意审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的稿件。

6)大改之后重审,表明编辑的什么态度?

但大改之后重审,很可能是编辑认为大多数审稿人所提审稿意见较为专业,但是某个审稿人的意见不专业,对投稿人不公平。这种情况下,编辑为了权衡作者、期刊、审稿人的利益,就可能会考虑重审,不过需要投稿人根据已有的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审。

7)关于向编辑催稿和询问审稿进度的问题,一直有个说法是“一定不能问进度,否则铁定悲剧”。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吗?还是说这只是不实传闻?

不会的。编辑需要对投稿人和审稿人负责。假如期刊一般两个月完成审稿,而投稿人在第三个月还没有拿到第一轮审稿意见,那么编辑会很愿意提醒审稿人并监督进度。因此,询问审稿进度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询问一定要有条理,而且不要写长邮件,让编辑觉得查询的工作量过大。询问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才能得到有效答复。

8)在哪可以找到中文论文写作方法?

小编由于没有阅读过专门针对中文论文的指导书,因此无法推荐。不过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的写作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可借鉴英文论文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来学习中文论文的写作。洞悉了高水平写作原则,就能够写出具有价值和重要性的论文,而无关写作语言。

转自“尚辑Sagesci论文编辑”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