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面对SCI写作投稿的4个窘况

2024/2/2 13:48:13  阅读:42 发布者:

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保证每一项工作都如同我们预期的一样顺利,就像在SCI论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也会因为科研探索的结果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写作情况,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窘况,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1.奋斗多日得了个阴性结果,咋整?

即使是阴性结果也别过于灰心,阴性结果也是有很多出处的比如诸如PLoS ONE的杂志提供了专门的栏目发表阴性结果,还有一个科研人员自由分享平台是figshare,理念是可发现(discoverable),可共享(shareable)和可引用(citable),它的特色是鼓励发布阴性数据(negative data)和图。

2.参考文献不是多就是少,怎么破?

参考文献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它一个双刃剑,太多参考文献可以理解为相关研究比较热,同时也可理解为你的文章可有可无,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比如,有时候一句话后面添加了10个甚至10个以上的参考文献,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如果这句话内容都有这么多文章都认识到了,在业界应该成为常识了吧,还需要加上参考文献干什么?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越容易找到相关证据和说法支持的内容,越是已经达到共识的,相反,越是难于找到资料的,越可能是新发现的源头。所以,不要为了形式而添加任何一篇参考文献。

正确的做法还似乎与此相反:不需要参考文献就能表达清楚的近乎常识性的内容,尽量不要加。当然,另一方面,能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重要佐证和支撑的文献必须引用。这样处理,同时也杜绝了那些非相关文献引用的喧宾夺主,这其实也是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所要求的。

3.对待审稿修稿意见就该全盘接收?

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的,SCI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没有几个人会像审稿人那样仔细体会和分析你的文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是应该充满感激的,也认真思考和领会他们所提出的每一条意见,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见,这是前提,这就是我说的“不亢”。

由此可见,在进行修改和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时,应该是同行或者说是专家之间讨论问题的口吻,而不是下属回答上司的问题那样唯唯诺诺,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与审稿者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是我们对待审稿意见应有的态度。

4.想破脑袋,找不到创新点?

特别是源头创新,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儿。大家似乎整天都在跟风和临摹,似乎难于体会到创新何时来敲门。看了上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我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虽然创新的基本特征是新奇,然而构建新思想的模块可能就隐藏于司空见惯的旧知识中。

因此充分将非常规知识与传统认识结合起来,并从中寻求一种平衡,可能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源泉;具有最高影响力的科学主要是建立在之前传统知识的异常组合之上,这种类型的论文极可能成为高引用的工作。但是将先前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新组合显然是难于创新的,不过来自团队作者的文章比独立作者更容易将新的组合插入到熟悉的知识领域并产生创新性成就,因此团队是产生组合创新的重要媒介。

转自:“论文学术投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