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普通青椒4篇C刊论文投稿与录用过程的经历分享

2024/1/8 13:31:07  阅读:108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唐超,管理学博士,现为广东某高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两年半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和劳动经济。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国家自科重点项目子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有丰富的核心期刊写作和发表经验,在《南方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CSSCI期刊1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专业及文章的发表情况。硕博期间,本专业一直是农业经济管理,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城镇化等方面。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土地问题、劳动力转移以及贫困治理等方面,这是我本人整体的专业背景。

 

通过(上图)表格可以看出,在硕士阶段,我其实是一个刚刚入门的小白,发过最高级别的期刊只有一篇C扩。但期间,也进行了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基础培训。博士期间是总共发表了10C刊,外加2篇北核和2篇普刊。工作以来,发表了4C刊,2C扩和2篇普刊。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其实就是从入门到逐渐精通的过程。期间,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就是要耐住性子,不断地去修改,这是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经验。

以个人的4篇(已发表)文章为例,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些论文发表的整体过程。

 

(如上图所示)我的第一篇C刊题目是《农地确权:模式选择、生存逻辑及制度约束》,这篇文章博士刚入学阶段就进行了写作,选题来源于导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属于他的结题报告中的一部分。文章的写作阶段,大概是从2017年的9月到2017年的11月,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经历过了5次(以上)的修改,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导师提的一些意见,也与其他同学进行了一些交流。当时,这篇文章投稿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印象中是 2017年的1125号投稿,当年1225号左右录用,中间经过了一次修改, 在2018年的4月份发表之前,还对文章进行了一次校对。整体来说,第一篇文章的发表还是相对比较顺利的。我觉得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就是选题方面,选题是来自于导师的国家社科项目,那么在选题的时候,至少在本专业之内是不会存在大的偏差的,这也是我们在做选题时一个重要的捷径。第二个就是投稿选对了期刊。当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正好在征集这方面的文稿,所以“投其所好”,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回复说被录用了。

 

再看投稿的具体过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社会科学版)》它的初审一般是10天左右,从这个角度讲,它的审稿效率还是很高的。不管是进入复审,还是确定退稿,都会给出一个具体结果,不像其他一些期刊退稿都没有回复。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社会科学版)》初审的淘汰率很高,大概只有30%左右的稿件能够进入到复审环节。通常情况下,能够进复审环节,那文章录用的希望就相对比较大了。在2017年的128号,我的文稿进入了复审环节,对于复审,编辑部的规定是30天左右,但一般都会提前,平均下来可能20天左右就会有复审的结果回复。复审之后是复审审回,一旦有复审审回说要退修的话,那么录用的概率就更大了,基本上可以达到90%(若无特殊意外),通常按照审稿意见好好修改,基本上就都会录用,而且发回录用通知的时间也是比较快的。在录用通知之后,还有一个校对环节,一般要求把文章打印出来(A4纸),用红色的笔进行校对。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社会科学版)》这个期刊有一个小小的劣势,就是它的见刊周期相对比较长。基本上从收到录用通知到见刊大约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另外,它也会收一些版面费,但额度不高,大概在15002000元之间。同时,也有一些稿费。综上,是对期刊投稿情况的描述。

相对来说,第一篇C刊发表比较顺利,无疑增强了我后续论文写作的信心。再看一下我的第二篇C刊的写作以及发表情况。

 

第二篇 C刊的文章题目是《村治能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逻辑分析与案例解剖》。坦白讲,这篇文选题的阶段比我前面第一篇发表的文章还要早,这篇文章其实在我硕士期间就开始酝酿去写了。在2017年的3月,就进入了选题阶段,这个选题其实主要来自于对家乡集体产权改革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当时,在老家附近有一个改革示范村,当时就想做一个案例分析,刚好那个时候,“农村集体产业权改革”也是热点话题,这篇文章的初稿完成于硕士阶段,包括后续我申请博士时,也是以这篇文章为基础来写的研究计划,后面在博导的指导下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而在投稿之前,大概也经历了至少5次的修改。

 

进入投稿阶段,持续的时间就相对长了一些,从2017年的6月份开始一直到2018年的1月份,在这个时间段里,先后投了三个期刊,最初投到《中国农村观察》。之所以选择它,一是这个期刊比较喜欢案例分析类的文章,二是选题相对比较热,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了,结果一个多月以后(2017年的719号)收到退稿通知,没有通过初审环节,也没有任何的意见。后来经过修改又投稿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还是被拒稿,最后还是经过修改又投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到20181月份收到录用通知。从投稿到录用期间又经过了两次修改。这个过程可以发现,对于前一篇C刊的发表,这一篇经历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最终选择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因为当时C刊进行了重新评比,《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原本是C扩,刚刚进阶成C刊,那时投稿正是处于这一时间节点。再就是经过不断修改,也符合它期刊的用稿偏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审稿周期就相对长了一些,大概是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在2018年的10月份做了投稿之前的校对,也是需要把文章打印出来,后面校对扫描发给编辑进行刊出,就投稿的具体情况可以参照上图。要提醒大家,一般国内高校主办的期刊,假期期间的审稿相对要慢很多,通常稿件会经历顺延的过程。2017年的115号投稿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月10号进入外审,之后127号进行了外审退修,然后修回。在1227号进行三审退修,之后修回。到2018年的14号收到录用通知,然后到当年的101号进行了校对,校对完了之后,年底 12月份刊出。

当时外审专家给的退修意见是:论文的第一部分的逻辑框架和第二部分的案例是两张皮,第一部分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另外,第二部分的案例的称述功能大于论证功能,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因为我这篇文章是一个案例分析类的论文,专家的整体意见可能是觉得我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框架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不是特别高。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写案例分析类论文常犯的一个错误,这一块能否写好,恰恰能体现(个人)案例分析类论文的功底。针对修改意见,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当时是把修改的部分用蓝色字体进行了标注,然后又专门写了一个修改说明。

 

修改说明体现了我们对审稿专家意见回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要表达专家审稿意见对于我们文章质量提升是很有帮助的。第二,对专家审稿意见的回复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一步进程是否顺利。

从投稿到最后的刊出,都伴随着校对环节,这一细节的工作也恰恰体现了我们的写作态度。 校对的工作主要包括:对作者信息、论文题目以及基金项目编号进行确认。对文章的格式、数据的核实、语句通顺及错别字进行校对。将啰嗦的语句缩减凝练,如对“的”字的使用,以“农民的收入”为例,编辑部在校对的时候会要求尽量简化,将“的”字去掉,并不影响原意。校对工作是比较细致的,大家一定要有耐心,尽量精准,毕竟校对之后就是最后的刊出环节了。一旦文章发表不可再更改,若有类似错别字这样的问题出现,是会影响到我们个人学术声誉的。

 

第三篇C刊论文的题目是《农地流转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它来自于我对(家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我们都知道2018年,大政策背景下国家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所以当时就思考了这样一个选题。恰好,我的家乡是一个农业大市,涉及农村土地利用这一方面在全国来说还是有一些创新的,还有一个因素是这个选题跟导师的社科项目“农地确权”有一些关联性,再就是2018年之前,我参与了家乡的一个有关农业经济领域的学术会议,当时去参观了老家的一些农业产业园,还有土地流转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村庄,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村产业联合体这些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当时结合着博士期间阅读的一些文献,在这个基础上,就酝酿了这个选题。2018年的4月份到5月份进行了文章的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过了4次修改。

这里给大家(主要对硕博生而言)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我们在文章写作阶段就要进行不断修改,这个过程当中牵扯到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我们要修改到什么程度才能去给导师看?我的个人经验是文章修改到自己没办法改下去的程度,再给导师看。其实,有很多同学在修改文章的过程当中,不太注意这个环节,导师一般都很忙,所以得到文章确实需要导师出手(提意见)的时候,再去讨教。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格式规范都存在问题,那拿给导师看,一般都会被骂。所以在写作环节中,尽量要写到、修改到自己的极限,然后再去给导师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进一步修改。其实不只是给导师看,也包括跟同学、专家交流。比如说,我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我们把达到自我认为极限的文章给别人看,别人给我们提的修改意见才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8年的6月份,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投稿,投稿到《贵州社会科学》,到当年的 74号受到录用通知。中间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没有进行修改,然后就录用了啊。录用之后,这个期刊没有再进行校对工作,发表得也比较快。2018年的7月份刊出。

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投稿的具体情况。

 

当时所投期刊《贵州社会科学》它采用的是邮箱投稿,但这个期刊又是一个综合类的期刊,它下面有不同的栏目,比如说有历史方向的,有文学方向的,也有经济管理方向的。不同的栏目对应不同的投稿邮箱。所以,大家要注意,对于很多(社科)综合类的期刊来说,大家一定要投准邮箱。假设经管类的文章,投到了文学艺术类的邮箱,如果编辑比较和善的话,他可能会帮你转到经管类编辑的邮箱去,但如果他嫌麻烦的话,基本上就会直接退稿。投稿当中,大家还要注意,很多期刊的投稿邮箱不只一个,不同邮箱对应不同的编辑,有的编辑处理稿件会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经验丰富的投稿人基本上会投到对稿件处理较快的编辑的邮箱里。再有,不同的编辑处理稿件的风格也不一样。

这一篇文章从收到录用通知到当月刊出,比较顺利。没有任何的版面费,我们不难发现,一般社科类的综合的期刊,基本上它是不收版权费的。因为,通常社科综合类的期刊,它基本上都属于某某某地方的社科院,他们的办公经费要充足一些。还有,这些期刊很多都是属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而国家审核资助的期刊明确要求不允许收取版面费。所以,这些期刊更多的是对文章质量的把控。

 

再一起来看一下,第四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贫困地区电商扶贫模式的特点及其制度约束》。那么这篇文章的选题也是来自于我对家乡电商扶贫的观察和思考。当时老家临近的另一个县,它的电商产业相对来说发展得比较有特色,当时在新闻上经常看到关于这一块的报道。我们都知道2018年,“贫困”是一个热点话题,当时“电商扶贫”才刚刚兴起,相关研究也不是特别多,我就觉得选题也应该算是比较有特色的。

其实,这个也给大家了一个启发,就是说我们的选题从哪里来?我们知道有几个主要的方向:一个是从文献当中去找到一个选题的方向,还有一个就是从现实问题里面去找。而在现实问题里,我们更容易找到方向,尤其是对于我们农经学科(包括经管大类)的这个特点相对来说就更加明显。这个选题恰恰是我对家乡关于这本领域内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现在我们的文章要求要顶天立地,其实写家乡的关于我们研究方向的一个题目,一是主观感受更强,二是写作动力更大。进而我们写作的效率也相对能得到提升。

选题确定之后,进行了写作阶段,大概经历了三个多月的写作。期间经过5次修改,然后参加了一次学术汇报。这篇文章的投稿,整体来说比较坎坷。最后到了导师都建议我随便投一个普通的期刊就行了的地步,但是,我当时就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有发表的潜力的,还是顶住了压力坚持修改,最后的结果也相对是比较理想的。不光被发表了,后面还被人大复印资料给全文转载了。

在投稿阶段,先后投稿到了《现在经济探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青海社会科学》《西部论坛》,这些均被退稿。至此为止,已经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但还是顶住了压力,最终又经过一波修改,最后投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月份进行校对,8月份刊发。

 

再看具体的投稿情况,这篇文章投稿的时间是在2018年的107号,进入初审环节,10天左右的时间进入复审,即进入外审环节,外审也不较快,在1030号就给了复审意见,然后115号,进行了退修,次日修回。一般情况下,给了退修意见,论文录用发表的概率会增大。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样的期刊,只要是认真修改,通常情况下录用的概率就会更大。其实,其他期刊也是同样道理,有退修意见就说明编辑和专家对于我们这篇文章(就整体而言)是认可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对退修的意见更加重视,不仅仅体现在跟编辑、专家的沟通上,也要体现在我们对文章的修改中,比如,是否修改到位。修回之后第二天就发了录用通知,然后大概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时比间,在2019年的51号进行清样校对,直至8月份见刊发表。

 

来看一下专家的退修意见,这篇文章我写的是砀山县的电商扶贫的整体情况,主要做的是一个多案例的分析。那么退修意见里面有6条:第1条是说文章以砀山县的电商扶贫案例归纳成为具有普及性的电商扶贫模式,理论上站不住脚,以偏概全。其实大家也可以发现,这也是案例分析里常犯的错误,就是一个案例就是概括总结了整个经验,往往是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的。第2条是说文章的电商扶贫模式当中,重点阐述了扶贫主体不同,可能带来的效果差异,而电商扶贫涉及的内涵和外延要比内容阐述的大得多,存在题目和我们内容的不一致。这也是我们文章写作过程当中也是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说我们的题目和内容有些地方需要细品,再去雕琢细化,往往是细节上的修改需要下大功夫。此处所说的题目与内容不一致,不是指出现大的偏差(跑题的情况),而是说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偏差。第3条是说对电商扶贫的模式的分析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只看扶贫主体的差异,其实这还是案例分析类的论文常犯的一个错误。从案例的材料里提炼相应理论(深度、框架),一是考察个人对案例材料的理解能力,第二个是考察理论基础,个人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些往往也是体现案例分析类论文质量的重要方面。第4条就是学术性不强,论文仍然停留在现象总结层面,没有理论的提升行为和架构,更像是一个调研报告。第5条是提出这个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的深度不够,交叉分析和比较不够,这一块也还是前面几个问题的一个延伸。第6条说的是论文的结论和启示部分较为薄弱,应该联系文章的分析结论,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的观点和启示。这也是写案例分析类的论文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案例分析除了我们对案例的材料有分析以外,还要从材料当中提炼出对于政策或者对于理论来说有更深意义的观点和启示。但是,在这一点上,往往我们写得过于宽泛,或者说借鉴意义不强,没有抓到位。

 

再来看一下,修改说明。基本上第一句话也都是很礼貌性的回复,然后对于专家的修改意见进行逐条回复。比如说,针对审稿人提出的第1条修改意见,文章第二部分从扶贫主体行为角度进行了分析,包括政府主导、社会主导、企业主导。第三部分在提出“四种模式”的基础上又是做了补充论证,在第二部分增加了对集体主导电商扶贫模式的理论分析,并结合了砀山县的经验对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然后对于第二部分,对专家的第2条意见,我也进行了具体的修改和回复,一方面就是把专家的意见三四部分合成一个章节,力求文章的论证功能增强。另一方面就是增加了经验的论述,力求把四种扶贫模式的经验故事讲好。当时这篇论文的一共是分了六章,专家就觉得三四章在逻辑关系上,可以合并作为一章。所以我在修改的时候,也是按照专家的意见把这两章合并了,这样的话整个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清晰。

 

针对第3条意见,我也进行了修改,主要增加了对于论文观点的材料支撑,因为之前审稿意见说存在问题缺少经验支撑,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想出来的。所以在这个环节,又增加了相应的调研材料的支撑,包括一些图表,具体数据等进行了一些补充。对第4条修改意见,为何从主体的角度提出三条路径,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然后,对第5条意见,我也做了对应的修改,包括做了一个对应的修改。在专家审稿意见的基础上,对整体文字进行润色及校队,对一些标注格式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调整。最后,以礼貌性的回复作为结束,以上是对审稿意见的修改说明。大家要注意的是,不论怎么回复,要把握几点:首先要保持谦逊礼貌,其次要逐条回复,再次切忌“大而化之”,修改要落实细化。修改说明写得再好,但具体到文章中又没怎么改,或者修改得很敷衍,没下功夫。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出现,我们改没改到位,审稿专家是很清楚的,如果只是隔靴搔痒的修稿,要么还会进入再一轮的修改,要么就会有被退稿的可能。如果觉得自己修改得不到位,可以再跟同学、同事探讨,再征询下导师的意见,或者多请教几个专家。总之,是要对文章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修改。

 

上图是投稿系统的截图,其中编审环节有明确的标出。当然在投稿的过程中,编辑还会另外通过邮件的形式再给我们发送稿件审稿进度的情况。比如,初审通过进入复审环节,编辑会给我们发一个邮件,复审之后有退修也会发邮件来提醒,如修回之后如达标,最后还有再发一个录用通知。也就是说,除了在系统里我们能看到,邮件也会再发一遍,这是相对比较专业(全面)的。当然,也有一些期刊,它的投稿系统做得不是特别专业,经常会存在一些偏差,这时需要我们自己多留意。比如,有些期刊退稿了,可能系统意见显示了,但邮箱并没有回复,这种情况也会存在。

转载:科研写作研究所

转自:“学术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