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对策建议”部分写作的三个建议

2024/1/8 11:26:39  阅读:44 发布者:

“路径”类文章一直是许多作者较为热衷的,以“路径”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主题型关键词的搜索,可以发现关于此类文章的写作数量竟已高达五十四万,这一数字在令人“惊叹”之余,也不得不感慨,在此类文章如此浩如烟海的写作现状之下,每年仍然有络绎不绝的作者对其乐此不疲。但较为严峻的是,能够发表在C刊上的文章仅有七万左右,大约占总数的7.7%。从发表的情况来看,能够发表在C刊上的“路径”类文章仍处于少数。由此可以看出,此类文章在如此“大众化”的趋势之下得到期刊青睐,实属不易。而究竟如何在此类文章中提出“路径”观点才能较有优势,则首先需要“避雷”以下假大空的情况。

首先表现在缺少问题针对性。很多作者要探索XX的“路径”,在文章中就真的只是老老实实地呈现“路径”而已,这就会带来质疑:平白无故地为什么要寻求XX的“路径”?XX有什么问题或者需求才需要你去探索“路径”?因此,缺少“问题针对性”是“路径”类文章的一大硬伤。其次,呈现了“问题”但是“问题”与“路径”却是两张皮,各自说各自的,彼此之间联系较弱,似乎仅是为了结构的合理性而忽略了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性。最后,“路径”内容不切实际。很多作者急于给出“路径”观点,至于提出的观点是否是基于实际层面的,是否是可行的、可以具体操作到实际行动当中去的,并未予以考虑,导致观点写作仅是漫无边际地泛泛而谈。

基于以上提出“路径”观点时常见的问题的思考,下文将以发表在C刊上的此类范文为例,呈现提出“路径”观点的三类注意事项,以期为作者在写此类文章时能够予以参考借鉴。

一、要有针对性的问题予以对照

提出的“路径”观点不可以无凭无据,要呈现针对性的问题予以对照。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呈现方式:或是在文章中单设一个章节说明围绕XX目前的现状/现实困境/问题,或是在“路径”的阐述段落中,夹杂着与路径相对照的现实问题的说明,以前者的形式呈现较多。但此时,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与“路径”是否一一对应的疑问。有些作者认为,若是现实问题一一对应,难免机械。但实际上,“机械”与否,实际上与标题的设置与内容的呈现不无关系。以课堂教学举例来说,若“问题”的标题设置为“缺少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枯燥”,而到了“路径”部分,为了体现问题针对性,标题则设置为“师生有效互动”“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则很容易陷入“机械”,因此,“问题”与“路径”的对应是必要的,一一对应当然是可行的,只是需尽量避免呈现方式的上的显性“机械”。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面临的现实藩篱

(一)教学理念:“应试”倾向与“三全育人”目标难以融通

首先,工具理性的教学理念仍居主导。

其次,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依然盛行。

(二)教学过程:结果导向与个体优质化发展难以整合

首先,教学过程的意义被遮蔽。

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

(三)学习方式:身心二元分离与高质量教学难以衔接

在身心二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依托学生通过对情境经验的理解去教生活、感受美、爱劳动等,而是以过度的口头渲染去帮助学生提炼、解读教学的意图。

(四)教学评价:“唯分数”导向与核心素养培育难以统一

第一,偏重单一知识,失却对非理性因素的价值认同。

第二,侧重划一标准,抑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三,注重考试甄别,偏离了育人为本的发展旨趣。

三、“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首先,明确教学的“为人性”。

其次,关注教学的“人为性”。

(二)紧扣“四要素”关键环节,助推学生优质化发展

其一,以“大观念”统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

其二,以“大主题”统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其三,以“关键点”联结知识网络,提升学习效能。

其四,以“活经验”深化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内驱力。

(三)创设具身认知学习情境,推动教学质效“双增”

第一,融通线上线下,整合网络学习与校内资源。

第二,贯穿课内课外,构建自主多元课后服务体系。

第三,统筹校内校外,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

(四)建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引领学生素养发展

第一,构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第二,制定立体多维教学评价制度。

第三,创新灵活多元教学评价机制。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向度、现实藩篱与路径探析》

上文是较为典型的“路径”类的文章,文章主要是探索国家在提出双减政策之后,面对该正政策的价值导向,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化解困境的路径。因此,这篇文章便清晰地展现了“现实藩篱”与“路径”的对应,即必须要审视课堂教学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才可以在政策的价值导向之下,合情合理地提出“路径”。从而在论文的结构框架和内容逻辑上也会更完整顺畅。

再从“机械”与否的角度来看,通过上文的结构框架也可以发现,“问题”与“路径”属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却并不“机械”。从其二级标题以及段落的小标题来看,虽然作者指出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但在“路径”部分,作者并非局限在这四个方面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基于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内容而给予的有针对性的“路径”观点。以“教学理念”为例。现实藩篱中提到,目前的教学侧重于工具理性和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即较为注重学生的短期利益和阶段性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量度和基本技能熟练程度成为判断教学成效的标准。而在对应的“路径”部分,作者并未机械地呈现诸如“摆脱工具理性、知识本位”的观点,而是从双减政策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出发,突出了教学的“为人性”与“人为性”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是挖掘出工具理性和知识本位背后的原因即忽视“学生为本”,从而进一步提炼而得。

总之,“路径”观点要有针对性的问题予以指向,并且不需要为了突现与问题的对应而“机械”呈现,反而失去了观点的深度。可基于问题中的核心表现或者其背后的深层次机制去挖掘出路径的观点即可。

二、“问题”与“路径”要有紧密联系

前文提到,有些作者似乎仅是为了充实文章的内容或者保持结构上的合理性,而增设了“问题”部分。但却忽略了该部分与“路径”观点的联系,导致二者各自保持其独立性,未有紧密的联系。或者仅是只言片语的联系,但从最核心的内容来说,仍未有实质性的联系。因此“问题”与“路径”的紧密联系,是较为重要的。这种联系便与上文所提到的“问题与路径的一一对应”有一定的关系,能做到自然和谐地一一对应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能够从“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中挖掘出可以作为“路径”切入点的信息,才是与“路径”产生紧密联系的重要操作。

一、审视我国课堂教学的现实基础与困局

(一)大班额的课堂教学

人们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是把重心放在了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身上, 无法因材施教,不如个别化教学或小班化教学好。……

我国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通常并不是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压制,相反的情形是少数积极学生或优秀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替代或剥夺了班级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即使是在小组学习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积极生或优秀生替代其他小组成员参与的现象;要么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拖延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度……我国课堂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真正问题不是群体与个体间的冲突,而是教师如何在大班额的现实条件下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公平而有质量”地参与课堂。

(二)知识传递型教学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或者弱化了知识育人功能。……大班额的课堂教学规模是造成知识传递型教学无法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原因。

教学如要实现化知识为能力、思维、智慧和德性的目标,必须在教与学的对话中完成,而大班额的现实条件却迫使教师无奈地选择了单向度的知识传递,知识育人的目标也自然就实现不了。反过来,因为知识传递型教学通常只关注知识的单向度传递,而不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状态,所以,无论由多少学生构成的班级,教师似乎都可以顺利完成知识传递的任务。……大班额与知识传递型教学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强化、互为因果的内在纠缠关系,只有打破两者的内在纠缠关系,才有可能破解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困局,实现学生公平而有质量地参与课堂学习的理想。

三、探索课堂教学的互动逻辑

(二)突破路径

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我们发现,能够促进学生全体积极参与、实现多元育人价值的课堂教学通常遵循着“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回收转化”的内在逻辑。

1. 有向开放

“有向开放”是指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采取开放性的教学任务,或让学生先行思考,或让学生在多种可能空间中运用知识。

2. 互动反馈

教学开放之后,教师并不是无事可为了,而是面临着一系列有待处理的问题,如,班级学生的基础如何,这项学习任务是否太难?……反馈大致可以包括两种。一种是针对学

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反馈。……另一种是针对学习方式的反馈。

3. 回收转化

“回收”是指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经验进行类型化回收,将学生的各类初始经验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集体讨论与指导,促使学生在比较与讨论中掌握新知。”……“转化经验”可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指导学生或由点向面、或由具 体向抽象、或由此类向彼类、或由感性向理性等进行转化,……二是为转向新的教学任务建构衔接点 或转换点。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

上文所呈现的也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作者首先展现了20世纪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两个现实基础即“大班额”和“知识传递型”的教学,并深入分析了这两种现实基础存在的问题,即不能因材施教以及知识育人的功能弱化,作者也分析得出了这两个现实基础之间也存在内在关系。最后,作者呈现了三个“路径”观点体现了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当然作者并未追求与前文大班额教学与知识传递型教学的一一对应,而是从其内在机理出发,挖掘出了改善这两种教学形式的具有体系性、逻辑性的教学路径。

首先,“有向开放”则是针对大班额教学中仅是注重少部分学生而未能因材施教的问题,当然也针对知识传递中忽略知识育人功能的本质,从而通过开放性的教学任务给予每一个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机会。而在开放性任务得以思考之后,便是“互动反馈”部分,以往的教学注重少部分学生,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互动”能够给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能够针对学生的互动给予一定的“反馈”才能使得学生的互动质量得到保证,也能为每一个学生初始观点的生成提供必要的保障。“回收转化”则是路径的最后一步,以往的教学中没有机会表达,而现在却能够通过教师对学生各种观点的回收,将其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让学生们可以讨论比较,从而掌握新知。

综上,虽然“问题”与“路径”之间未必有显性的一一对应关系,但通过与问题的根源性信息的联系,并且通过体系性和逻辑性的“路径”观点的呈现,我们也能清晰地感知到“问题”与“路径”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要有实际可行的观点予以实操

路径观点切忌喊口号,说干话,导致观点容易过于空泛,而且还有可能面临不切实际的情况。例如呼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提高意识”“加强培训”等,看似在理,但是却仅是“空壳”,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提出的意见是否有效?是否实际?是否可操作?均有可能是否定的。因此,路径观点在提出之前,首先需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是否有效,其次要提出实际的、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路径观点。

二、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深挖文化价值,打造媒介景观

1.好故事传承匠人精神

2.传播内容坚守人文情怀

(二)运用媒介技术,创新节目形式

1.非遗+网络直播

2.非遗+AR技术

(三)媒介跨界融合,建立传播矩阵

1.打造文创IP形象,实现多平台联动

2.利用短视频方式,拓宽受众圈层

《网络时代非遗类综艺节目创新路径研究》

上文是关于综艺节目创新路径的探索,其结构框架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其“路径”观点。该文基于目前的综艺节目在呈现非遗元素时对娱乐因素的较多考量、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不够、对非遗的还原和挖掘力度不够的问题,从综艺节目本身出发提出了“路径”观点。该文并未站在“制高点”上说明广电总局要加以制度规范,也没有轻描淡写地点到即止,而是从自身角度提出了具有可实践性的观点,例如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和传播内容方面挖掘出文化价值,都是既具体又可践行的观点;再如采用网络直播和视听新技术来更多样化地呈现非遗文化,也是具有创新性、也紧跟时代和科技潮流的观点。

因此,路径观点的呈现最好站在自身角度思考,并且一定要切实可行,可结合行业趋势、考虑时代特色甚至各种正向价值观的导向等多方因素。

综上,文章提出了在撰写“路径”类文章时的三个注意事项,在提出“路径”观点时要注意呈现针对性问题予以对应;同时,“问题”并非摆设,需要加强与“路径”观点的联系,灵活而非“机械”地处理其呈现方式;最后,最好可以以提出者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观点。

作者:张文静

转载:科研写作研究所

转自:“学术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