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每日一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论题和研究方向?

2023/8/11 14:16:55  阅读:35 发布者:

文章来源 | 学术成长学苑

一、选择研究方向的几个原则

一般讨论学术论文写作的书,都把这一章定为“如何选择论文题目”、其实,更正确地说,应该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有明确的主题、范围和数据,论文写作者就是在这个大方向下进行写作活动。在论文完稿后,才试着给一个最能反映论文内容的题目,所以,本书把“选择论题”改为选择研究方向。

有好的研究方向,虽不一定可以写出出色的论文,但至少为将来完成一本出色的论文奠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将来的学术生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所以,选择研究方向的事,非特别谨慎不可。以下先讨论选择研究方向的几个原则。

(一)应与兴趣相合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兴趣的事,不会去做,如勉强去做,也会做不好。写论文的情形跟做事一样,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才有可能写好。可是,问题在于当今有不少想写论文的人,是因外在的压力不得不写论文,似乎还没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所在。碰到这种人,笔者往往会问他,如果有经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学、文学等几种学科的书摆在一起,你比较喜欢那一学科的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观察,如果比较喜欢文学,那也许就可以把文学当作兴趣的所在。这也并不表示你对其他学科没有兴趣,只能说文学是主要的兴趣。在学术分工这么细密的时代,一个人对学术的兴趣尽可有多种,但专攻学科也只能有一个。如果兴趣和专攻学科能完全吻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对某一学科有兴趣,也不完全等于对某一研究方向有兴趣。因为在同一学科中,学问的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别。如研究经学的有考据和义理之别,研究中国哲学的有儒、道、佛之别,就宋明理学来说,更有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之别研究历史的,有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制度史之别。研究中国文学的,更有文学理论、古文、诗、词、戏曲、小说之别。一位初学者进入一门学科后,需要有较长时期的观察才能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如果是在自己兴趣的范围内,研究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也可避免中途更换研究方向的麻烦。如果在研究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现有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不合,也应尽速评估更换方向的可能性。

(二)应考虑自己的能力

从现实层面上来说,一个研究者能写研究论文的时间不算长。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否有能力作某个论题的研究,也应好好考虑。论题如涉及太多外文文献,就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如:有人想研究明末朱舜水对日本儒学的影响,就要考虑到在两三年间能否充分利用日语文献,并充分了解江户时代的学术文化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研究方向当然要取消。又如:有人想研究清末民初中日双方的学术文化交流,我方学者的资料也许较能掌握,日方的文献虽不一定用日文,但后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用日文发表,自己是否有能力阅读,如果不能胜任,自然无法作研究。

除了语文能力外,有不少研究者往往想用西方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来解释传统学术问题,或作东西学术问题的比较,这样的研究大方向也未尝不可。但要考虑到在这两三年间,自己吸收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的能力如何,这不是读一两本翻译本就可以应付的,应有直接阅读原版书的能力,并作长期的研究,才有可能活用这些理论,否则将流于理论的横向移植,对自己的论文不但没有帮助,反而给后学作了错误的示范。近年来,有不少论文因过度套用西方理论而不知所云,初学者应引以为戒。

(三)范围应大小适中

一般讨论论文写作的书,都强调论题不宜太大,或论题要小,笔者以为研究方向的大小应有其伸缩性,譬如:起先作研究时,方向较大,有深一层的认识后,才把研究方向缩小。如果把论题缩得太小,且整天只抱着题目找资料,将使研究者的格局太过狭隘,很难培养出大学者宏观通识的能力。因此,研究方向大小的选择,应以研究时间的长短、数据的多寡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时间太短、数据又多,当然无法如期完稿。如果论题太小、数据又少,也写不出好论文。

一个研究方向,往往可以分为许多层次,每一个层次就是一个研究的子方向,到底要选择哪一层次的方向来研究,完全看个人的因素。为使读者分清各层次论题的差别,兹举例如下:

 

(四)资料是否容易取得

一篇论文的好坏,除写作者的能力外,另一部分的因素是资料是否充足。以某地区的历史发展为例,可能出现在某些时期,由于处于学术边陲地区,既没有学术资料,也没有伟大的学者,部分资料很不容易进口。虽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但是很多重要的一手史料仍不易见到。当我们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就应把资料是否容易取得,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想研究清末学者徐天璋,这是以前从来没有人注意到的论题。但是徐天璋的经学著作分散在海内外各地,一时很难加以搜集。以一两年来研究这一论题,时间是否充足,都应考虑。如要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尚书学”,数据都存在日本的图书馆,能否取得是相当高难度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最好另外选题。由此可见,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资料的因素一定要考虑进去。

(五)应能推陈出新

一般论文写作规范,都强调论题要新,意思是前人可能没有研究过,或研究的水平不高。笔者以为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方向来研究,就如同扩张土地的领域,只能作横面的发展,除了这种研究的大方向外,也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能推陈出新。这是学术研究的纵深累积,同一主题有此累积,才能看出学术发展演变的面貌。因此,学术研究论题并不担心重复,担心的是,能否在前人的论题之外,有新的诠释方法,而得出新的结论。例如:从梁启超的〈戴东原哲学〉(《饮冰室文集》,卷40)、胡适的《戴东原的哲学》(上海市:商务印书馆,192710),到余英时的《论戴震与章学诚》(台北市:华世出版社,19779),他们都研究戴震的思想,读者很容易看出,余英时先生的著作是在有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条件下来完成的,这就是推陈出新。

如果研究方向仅从横的方向拓展,终有一天研究论题会被用尽,所以也应从纵的方向来作累积堆高的工作。因此,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前人已有很多研究成果的论题,如果自己觉得可以推陈出新,不妨加以尝试,如研究刘宗周思想的学位论文已有五六篇。研究戴震思想的,也有四五篇,可以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取来作深人的检讨,发现尚有研究的空间,就可着手去研究。

二、选择研究方向的方法

既已知道选择论题的原则,就可以入手来决定要研究的方向。我们先假设这位要写论文的读者,已具备与自己研究论题相关的某些知识,例如:要研究宋诗的人,不但已读过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甚至读过宋诗史。又如:要研究乾嘉学术的人,不但读过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书,也读过梁启超、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甚至读过某些乾嘉学者的研究论著。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来谈如何选择论题:

(一)检讨前人研究成果

既已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如研究文学、哲学、经学、语言文字学等等,甚至方向更明确,如:宋代诗、明代哲学、乾嘉经学等,就可将此一研究方向内的研究成果拿来加以检讨。检讨的步骤如下:

1. 前人研究论著的数量有多少?

可就单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论文)、专著(包括一般专著、学位论文)来统计,看看数量有多少?完成的时代如何?如果数量不多,且完成的时代都比较早,表示前人研究成果还未达某一水平,就有作为论题的可能。

2. 前人研究咸果的质量如何?

这时不可能将这些研究成果一一读过才断定其质量,可就论著的页数分量,还有作者的学术成就,作大概的判断,如果还有研究的空间,就可作为储备的论题之一。

3. 着手搜集前人研究成果

在大概判断某一论题可作研究时,不可贸然即选定该论题,应该彻底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全部收集到,并经仔细阅读分析,才能决定前人成果的好坏,再作去取的打算。

4. 作最后的衡量判断

如果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少,质量也达到相当的水平,就应考虑自己是否有新的诠释方法,或掌握新的研究材料,如果自己觉得不一定有把握胜过前人,只好放弃,再从新寻找论题。

以上的程序,可以举乾嘉时代经学的研究为例来加以说明。当一位读者有意要研究某一论题时,他可以将笔者历年所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 1912 ~ 1987)》、《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 ~ 1992)》、《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 ~1997)》、《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等五本目录中,有关清乾嘉的部分全部录出,删除重复,就可用这些条目来作检讨。

1)如纯就经学的研究来说,研究论著的数量可能有数百条。可见研究成果不少。如以此作为论题,范围可能太大,是否可缩小到一个经学家的研究,或是其中一经研究成果的研究,或是他们考据方法的研究。

2)将所有论著条目依考据家加以归类,看看各考据家的研究论文有多少?根据统计,像戴震、章学诚、王念孙父子、段玉裁等人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是否可找到适当的论题,应再考虑。倒是像秦蕙田、江声、余萧客、朱筠、金榜、孙希旦、任大椿、庄述祖、朱彬、牟庭、张惠言等人的研究成果都不多,可就上述各家的学术贡献,选其中一人作为论题。

3)如不以人为研究论题,而想以其中一经的研究成果或它们的考据方法作为论题,可将研究成果的条目依《易》、《书》、《诗》、《三礼》、《春秋》、《四书》的顺序排列,看看各经的研究成果如何,以决定研究哪一经,或以考据方法来排列,以决定是否研究考据方法。

4)将选定预备作为研究论题的前人研究成果,尽量找到并作最后评估。论题的研究资料是否容易获得,也在评估之列,如果不容易获得,即使前人研究成果不多,是个好题目,也不可贸然选定该论题,而考虑是否放弃。

(二)征求专家意见

研究者的若是在学中的研究生,在学校里一定有老师,甚至有自己的指导教授,也有比自己高年级的学长。如果不是在学学生,也有他以前母校的师长。再不行的话,也可以透过其他师长的介绍,或自己毛遂自荐,找到比较理想的请教对象。

一般来说,一位学有专精的教授,他在长年讲授某一学科,和长年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对该学科必有相当深的研究心得,且也逐渐累积不少可深人研究的论题。譬如多年前笔者上屈万里先生的“中国经学史”的课,屈先生以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为教本,讲到某个经学人物,或经学问题时,会提示有哪些问题可研究,一年下来也累积了十多个论题。这些论题有的后来作为屈先生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另外,比自己高年级的学长,往往经验比较丰富,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见。他们的意见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以下再分两方面来讨论:

1. 自己选题过程中时时征询专家或导师的意见

在前面所述自己选题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错误,可时时将自己检讨前人成果的方法和步骤,向师长请教,如果师长觉得方法可行,才可再继续下去。在搜集前人研究成果时,有些不易找到的资料,也可请教师长该如何找到。由于时时和师长保持联系,那位老师又是你的指导教授,那你所选的论题他自然会同意,以免再三更换题目的麻烦。

2. 由指导教投指定题目

前面说过在某学科学有专精的教授,又是你的指导教授,在你找不到适当的题目时,他可以顺理成章地给你一个论题。不过,指导教授也许并没有对这一论题作过很仔细的评估,所以你接到这一论题,并按程序搜集数据,作过评估以后,应将整个过程向指导教授报告,以便决定是否采用这一题目,或改换另一论题。切忌接到一论题,以为是教授所给,即使不可做也不好意思提出,而硬着头皮勉强进行,等做不下去,又要重新选题,不但浪费时间、精力,也给指导教授相当不好的印象。

转自:“学术拓荒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