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诗歌 >> 文章正文
  • 学校哪些事儿(十七)

    类别:诗歌 作者:爱戴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7/5 14:42:10 网友阅读:735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三月,省“创建教育强县”验收组一行如期莅临北巾。领导和专家们的车队到来之前,镇政府急电方一丰,请他务必守好校门,北巾师生一个也不能离开学校。言下之意,不让师生出来乱说话,要给镇党委政府树立正面形象,要为全镇、全县“创强”贡献一份力量。可怜的方一丰,亲自站在校门口充当门卫。车队顺利通过校门,10分钟后又折回——也就是说,验收组的领导和专家们在北巾小学停留5分钟,据说他们站在操场上看看而已。真是应了当前的一句话:领导验收5分钟,群众苦干五年功!

    无论如何,北巾所在镇的“创强”工作顺利完成,广大师生舒了一口气:神啊,不用再折腾了。“创强”对老百姓而言,说不上好还是不好。你说好吧,教育资源集中了,教学质量真的会上去吗?老百姓最现实的问题是,学校撤并了,小孩上学路远了,家长必须安排专人接送。学校有校车吗?在农村,学校恐怕连校车的油费也负担不起。没有校车怎么能够随便撤并学校?国务院三令五申,撤并学校,必须优先考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可是政策到了下面变了样,先撤并再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布局调整,即是所谓的教育创强成功方案。

    校舍撤并的后遗症来了。北巾邻近的王源小学,按照方案,4至6年级学生必须到北巾小学上课,学生们上了一周的课后,感觉不到在北巾上课的好处(第一周,学校免费供应午餐,从第二周开始,学生吃午餐必须交费),家长们也觉得路途远上学不安全,不再让孩子上学。教育局和镇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没有一点效果。听说省领导下来视察,几十名家长相约聚集在国道旁,计划拦下省领导的专车请愿。于是乎,国道上聚集了不少人,有人拉起横幅:“捍卫小孩就近上学的权利”、“还我校园,就近上学”,交通、教育、综治、司法、公安部门来了。这样一来,县领导慌了,经过对话协商,领导火速答应王源小学4至6年级的学生返回原校上课,要求教育部门安排适量教师返回王源教学。一场争执,最终以家长胜利告终;一次请愿,最终推翻校园布局调整方案。

    可是,北巾中学的师生们没有那么幸运,应该说,他们没有人过问。没有群众去讨“说法”,虽然家长们私下里有不少意见,但是没有人像王源小学的家长们出面去闹事。古人言“民不告,官不究”,现在是“民不闹,官不理”。虽然方一丰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撤并学校的不同意见,但是没用。教育局说,“创强”工作“以镇为主”,布局调整方案镇政府说了算;镇政府说,方案已报批县政府,现在没法变动了。总而言之,北巾撤并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创强顺利完成,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也面临换届。党委书记如愿“下山”,调任县交通局局长;镇长顺利接任,任职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心想事成,荣升镇长职位——他们,“创强”有功啊!上级领导不会忘记他们。当然,党委书记也不是一走了之,调动前指派分管教育的副镇长来校慰问北巾师生,带来3000元的慰问金。这是内疚?还是感谢?

    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马克•吐温反向诠释了这句话:“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当然,北巾中学不是简单的“关闭”,而是“撤并”,学生有选择权,可以到就近的黄中就读,也可以到邻近的中学就读,不搞一刀切。尽管这样,学生的流失还是不少,他们离开北巾就读,必须在就读学校住宿,对那些成绩差不想读书的学生,对那些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对那些家长在外打工家庭无人管教的学生,他们选择不读书了。据了解,200名学生中,除了90人应届毕业,只有80人左右流往他校就读,也就是说,还有大约30人流失了。作为校长的方一丰,只能痛心疾首,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创强”并校,部分学生流向了社会,这与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的初衷并不相符!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要政绩,管不了那么多;老百姓也只能私下发发牢骚,想不到那么远。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