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其它 >> 文章正文
  • 学校哪些事儿(十)

    类别:其他 作者:爱戴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6/17 15:03:03 网友阅读:814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一天,一名学生跑来办公室报告:钟老师在骂学生。方一丰来到八(2)班教室,语文教师钟秀英正在训斥一名男生:“文笔狗屁不通,还写什么情信!”

    “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是在课堂上写错别字!”学生口气挺硬。

    “你……”钟老师气得花枝乱颤,这是一名毕业不久的新教师,平时说话理论一套套,而且用方言和普通话混搭着说。她上课只会哄着学生,时间长了学生不买她的账,于是教室吵得不行,她说这是国外流行的赏识教育,学生吵闹是气氛活跃。她看见方一丰过来,像抓住了一把救命稻草,用眼神向校长求援。

    方一丰接过钟老师缴获的纸条,只见纸上歪歪斜斜地写了几行字:“女友几时有?把洒(酒)问Q友,不知Q里姑娘,可有男朋友?我羽(欲)离Q而去,又巩(恐)进Q不易。夜难明(眠),不应有最(醉),何时才能把梦元(圆)?”

    方一丰忍住笑,问学生“你写的?”

    “抄的。”该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方一丰随手拿起课本,语文课上竟然摆上英语书,可见他对语文教师的轻视。翻翻他的英语书,已经忍俊不禁:Good morning!(古的猫宁),Good afternoon!(古的阿夫特怒),Good evening!(古的衣服宁)……

    如此“土法”汉注英,如何读好英语?可在农村中学,几十年来有多少学生就是这样读着英语直至毕业。方一丰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读初中时,英语教师是一名代课的老头,同学们把“English”读成“阴沟里洗”,也有读成“因果联系”,有些人读成了“应该累死”!

    学生顶撞老师的理由是,老师在课堂板书中写了错别字,学生向她提出后,她竟然批评学生目无尊长,多管闲事。据说,一名好事学生拿来“姦、鱻、猋、麤、羴、毳、蠱、赑、垚、犇”10个生僻汉字向语文教师 “请教”,气得老师差点吐血。还有,一名班主任走进教室时,发现黑板上写有一行字:“世界上有两种生物会趴玻璃,一种是壁虎,一种是班主任”,气得脸色发青。

    老师们感叹,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他们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早熟许多,传纸条写情信有点老土,发QQ搞parry大行其道。他们接受新事物比老师要快,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囧”字早已是过去式,杯具(悲剧)和洗具(喜剧)交替发生,如果不会“说”他们的语言,那真的就是OUT了。他们的性格越来越叛逆,抽烟了,逃学了,美名其曰: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姐逃的不是学,是束缚……他们在家与父母吵闹,在校与老师顶嘴;与同学时而亲热,时而交恶。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在电脑前与素未谋面的网友说着悄悄话。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学生是老师的上帝,骂不得,罚不得,更打不得,不然,体罚学生的罪名谁也担待不起。在“赏识教育”流行的今天,学校是否需要并且敢于进行惩戒教育?据说,从美国考察回来的广州市中小学校长不约而同地发现:当我们批判和抛弃惩戒教育的时候,西方国家却正在强化惩戒教育的积极意义。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体罚的回归?我们并不欣赏所谓“狼爸”、“鹰爸”的教育方式,但“赏识”过头了,是否成了纵容,成了溺爱?

    一天,一名女生因为不交数学作业顶撞老师,又在课堂上与男生嬉笑打闹,老师气得没法,将她的书桌搬移至讲台旁边,女生甩手走人,夺门回家而去。

    不久,数学教师接到学生家长的质问电话:“你有什么权力把我女儿的书桌搬走?”教师耐心解释,可家长置之不理,他公然叫嚣:“你的行为就是体罚学生,我去教育局告你,我让记者曝光你!”

    教师体罚学生确实不对,但是,教育不是溺爱,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作为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不要一切维护着子女,纵容子女的结果是孩子有恃无恐。在农村学校,学生更多的是流守儿童,他们缺乏家长的关爱,表现出来的不是“自大”就是“自卑”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育不能割裂,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三方面相结合,不然,我们永远走不出“5(学校5天)+2(家庭2天)=0(教育效果)”的教育怪圈。

    作为农村初中校长,方一丰对基层教育有一定的思考,但是更多的是无奈。他只能被动地教育着,做着传声筒,上面要求做什么,他也要求老师们按照上面的意思做。搞教育不能只做规定动作,这样太僵硬,还要有自选动作。温家宝总理说过,要让懂教育的人办学。可对农村教育,似乎远了点。

    教育局转发县政府通知,积极动员教师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并且规定以完成任务数的多少,作为校长年度考核的其中一个指标——考核指标中,除了学校综治、升学成绩和巩固率、计划生育,又多了一项献血任务。

    北巾教师人数少,献血任务2个名额。但这动员工作实在难做,方一丰说了献一次血既救人又利己的道理,说了新陈代谢有益健康的话,老师们还是无动于衷,男教师说携带慢性乙肝献不了,女教师说血压低体重轻不能献。

    有人建言,现在的社会早已没有“义务”和“无偿”两个词,学校不如补助献血者费用。人受气,不如钱受气。方一丰宣布,成功献一次200℃血,学校补助营养费5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二名男教师愉快接受献血,方一丰终于完成了这个“从政治高度出发”的献血任务。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