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肴肉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食品莫过于陈庄集上买的兔子肴肉了。每次跟着爷爷赶集,总会花一千元钱给我买块兔子肴肉吃(1955年前的旧币一千元相当于新币一角,一百元相当于一分钱,一万元相当于一元钱)。我把兔肉双手捧着,不断地放到鼻子上闻香味,实在馋得不行了就用舌头舔一舔。回到家,先让爹娘品尝,爹娘总是很夸张地张大嘴,却咬了一点点。我让爹娘先品尝,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炫耀,所以看到爹娘张大嘴要咬兔肉时,真怕一口下去,给自己剩不了多少。爷爷一年四季都赶陈庄集,冬春卖葫芦瓢、瓜菜种子,夏秋卖瓜果蔬菜。但我跟着爷爷赶集的机会却不多,因为那时学校一周只休星期日一天,能和陈庄集重合的天数不多,还要除去下雨下雪天,所以能吃上肴兔肉的机会很少。即使这样,也算是很幸运了!兔子肴肉虽然大家都知道好吃,但是舍得花钱买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我认识的小伙伴中,唯有我有这种特权。据说兔子的收购价是一元钱,一只兔子剁十二块,每块卖一角钱。卖兔子肴肉的人面前摆着一个盛肉的盆,里面的兔肉也就是三五只兔的样子。如果盆里的兔肉全卖完,最多能赚一元钱,不知道那盆兔肉一个集日能否卖完。
我的老家把野兔叫野猫,把猎杀野兔的人叫打猫的。我们村就有一位,不知道他的名字、大家都叫他大老陈。高个细条善奔跑,扛一支长长的猫枪(猎枪),绑着从脚跟到膝盖的裹腿,肩上斜挎着放兔子的粗布包袱和装铁砂的袋子,后面跟着一条大黑狗。我曾目睹过他打兔子,见他满草丛里轰兔子,见到奔跑的兔子既立即开枪。猎狗则快速跑上去把受伤的兔子叼回来放到主人面前,猎人当场把兔子开膛破肚,把肠子掏出来喂狗,把兔子裹进包袱中,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我曾捡到过小野兔,但逮回家来养不活。
利津兔子肴肉制作工艺独特,成品色彩鲜艳,老少皆宜,香气四溢,回味无穷。黄河入海口一带野生植物极其丰富,是草兔生存的优越地带。早先这里野兔繁多,野兔肉(俗称肴肉)从来就是这里的名吃。原先当地人既捕杀野兔,又知道保护野兔。那时,拥有土枪(俗称猫抢,枪膛里装的是火药和铁砂)的并不多,且不狂捕滥杀。春夏秋季没谁打野兔,因是野兔的繁殖季节。只是冬闲时节打野兔的才三人一伙或五人一组地踩荒打野兔。一人打野兔难有收获,因为土枪有效射程20多米,野兔太灵敏跑得又快,根本打不着。所以,打野兔的必须三五人为一组,成扇面散开向前推进,发现兔子时需打连环枪,这个人没打中,前面的人接着开枪。凡打兔子的人都养着猎狗,枪打加狗撵才能获得。猎获的兔子本组人员共同分享。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于不允许私藏土枪,套兔子广被采用。兔子活动往返一条道,兔子的跑道很好确认。用细铁丝或细钢丝做成若干套扣,落日前将套扣下在兔子的多条跑道上,把套扣一头固定好,兔子凡被套着越挣越紧。下得套扣越多收获越大,此法够绝的,然而,还有更绝的。近些年来,又兴开了电兔子或药兔子。电兔子采用高伏特的电瓶,黑天前将长长的导线布在野外,兔子碰上导线难逃活命。也有的将萝卜或黄瓜切成条状,用剧毒药液浸泡后撒在野外,兔子误食很快就被毒死。药死的兔肉对人体损害严重,可极少数人为了赚钱而丧尽天良。由于人们的狂捕滥杀,黄河入海口一带的野兔逐年减少,濒临灭绝。
传统正宗利津名吃兔肴肉是用野兔制作,不过现在再也吃不到野兔肉了,因为野兔已成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据2014年9月23日大众网综合报道,利津县盐窝镇一村民因猎捕20只野兔被公安派出所立案,处以罚款2000元。许多饭馆里笼养现场宰杀的所谓野兔,其实是毛色和野兔相似的比利时褐色肉食兔。
无论是肴兔肉还是肴牛肉、肴驴肉、肴狗肉,凡是有肴字的肉,在加工过程中都添加了硝,化学成分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其作用是上色、防腐、调味,如果肉类加工过程中硝的添加量超标,其成品少吃勤吃会上瘾,一次多吃能中毒。
作者:冉汝俊,山东省利津县人,退休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