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居士命运多舛,短暂的一生中,屡遭贬谪,而且越贬越远,最后被贬到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但是,旷达乐观的他,总少不了那一份闲适的情怀,他用超越常人的气度,吟出了上述的富有哲理和诗意的句子,千百年来,曾激起过多少文人雅士心灵上的共鸣!
诚然,何夜无月?
即使天空乌云密布,你又能说没有月亮?何况月亮的阴晴圆缺自古皆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难道就因为你暂时看不见它,就可以否认它的存在?
试想,在一个“表里俱澄澈”的中秋之夜,月亮的清辉洒遍了大地,微风习习,桂花飘香。恰在这时,你也许会忆及一个日夜牵挂的人远在他乡——心中难免一丝惆怅。倘若此时的你,吟诵起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当念到“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时,相信你定会“感慨系之”……而念至煞尾处,你也许受到强烈的感染,变得旷达、豪放、冲淡得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多少人的共同心声啊。这确实是普天下“月下怀人者”的共同心愿。
月亮,通常被人们当作思念之情的载体,视为人们传情达意的桥梁。当相思涌上心头时,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举头凝望着这轮或这弯月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美丽而神秘的月亮啊,多少年来,引发了人们几多遐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么优美的意境,又是多么深厚的情愫!我们的古人有所谓的“神交”之说:虽然彼此不能见面,但由于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完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有着一种心灵的交往,心灵的沟通,心灵的默契。这种感觉,超越了任何人为的束缚,到达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自由王国”——无怪乎我们今天吟诵这些语句,仍感到“齿颊流芳”,欲罢不能。
幼时读书,听国文老师讲解徐凝的《忆扬州》一诗,听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时,不禁对扬州心生向往,对扬州瘦西湖畔的明月企羡之至。湖畔的月色是多么迷人!又过了几年,吟诵杜牧有关扬州的诗词,对于月亮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增添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才情颇高的杜郎,同扬州的湖和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月亮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似乎不难理解。只可惜他的诗词,仿佛只要一提到月亮,情调总是那么低沉,令人不胜凉意。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苛求古人,只要他们能够借助月亮,发抒自己的性灵,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即可。我们也无须每天窥见月亮,只要心里有个“月亮”就行。只是今天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那一份闲适劲儿?
“万物生长靠太阳”几乎成了人们头脑中不可更改的法则,但是,谁又能否认万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月亮确实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们还不能在许多场合,不合时宜地说“万物生长靠月亮”,只能在《百科全书》中看到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还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何夜无月?
(作者为昆山市秀峰中学老师 曹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