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真正的大牛”的一百多篇雄文,佩服佩服!计有《中国商报》10篇、《收藏》1篇、《中国书
画》1篇、《人民政协报》1篇、《中国文物报》6篇、《中国书法》1篇。其他的雄文暂未得见,敢问是不
是发在《XX文史资料》上了?原来在刘某人看来,这就是“真正的大牛”了?不过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
这位“大牛”发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了,因为这位“真正的大牛”是一位很优秀的地方文化研究
者(或称地方文史爱好者),发一些文化类的、普及类的报纸当然是手到擒来,但是这显然不是国博馆刊
的路数。再说句题外话,我最害怕的就是各路“地方文化爱好者”,因为大家都在拼了命证明当地是
NO.1,但却没有受到严格、规范、良好的学术训练。比如曾有人拿清代的家谱卷首所附的一则伪造的漏洞
百出的“元代叙文”,非要证明自己的先祖是孔子的弟子某某某,跟他讲道理人家就是“我不听我不
听”,咱写个辨伪的文章吧,人家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大张旗鼓开始搞“xxx文化”了。文化搭台,经济唱
戏,咱能说个啥?另外,个人觉得,各县级市政协的文史研究院之类的组织、里面的研究者,做得最好的
东西其实是近代史的口传史料、战史里的一些查缺补漏的工作,《XX文史资料》里面此类的好宝贝真不
少。但是一旦牵扯到古代史,那是真的不敢相信。拿后世伪造谱牒作为论据、说一下根本找不到音韵学理
论支撑的“一声之转”、以传说为信史、不考虑地名源流就乱套一气,等等等等。特别是现在不少地方都
建了个“XXX文化研究院”,专门挖当地的名人,开口闭口“我几世祖XXX”,运用的史料往往是经不起辨
伪的材料,得出的结论自然难以令人服膺。
虽然不中听,但是金玉良言。有的人在地方上小有名气,游刃有余,但是真的拿不到国家平台上去显摆。话
说期刊有正常的审稿流程,办事规范,也不能埋怨别人退稿呀。秒退的,二审退的,乃至于终审退的,都正
常,只要有音信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