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不发表论文)
2、出刊日期:月刊,每月5日出刊。
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
《文史天地》“‘三亲’史料”栏目征稿启事
【官网信息】
《文史天地》作为贵州省政协主管、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文史类综合期刊,肩负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使命。“‘三亲’史料”是政协文史工作的一大特色(“三亲”指亲历、亲见、亲闻)。为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现特向全国征稿,诚邀广大作者踊跃参与,将您的精彩故事写出来,与读者共享、共勉。
一、征集内容
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对外援建、援助工作史;个人参与的三线建设史,支边、援边、支教史,西部开发史、脱贫攻坚史、驻村史,“希望工程”史、“春晖行动”史;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心系桑梓等的个人史;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在重大社会建设中的经历。
二、征稿要求
1.稿件遵循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三亲”原则,突出史料性、故事性、可读性。
2.来稿字数应在2000字至5000字为宜,并提供4—5张图片,图片清晰,并填写必要的文字说明。
3.内容客观、真实、具体,文风朴实、生动,不加评论。须注明作者现在及当时身份、整理者姓名、联系电话。
4.来稿请务必附上作者简介(姓名、职务、职称、工作或学习单位等),注明详细联系电话及地址,稿件若为第三者采写,请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简历。
5.来稿若被选用,即付稿酬致谢,并赠送样刊。
三、投稿邮箱及联系电话
1.投稿邮箱:wstd3282@vip.sina.cn
2.联系电话:0851-86813033
贵州文史天地杂志社
2024年1月4日
《文史天地》杂志征稿启事
【官网信息】
2022-12-13
《文史天地》杂志始终坚持以普及传播历史文化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故事中有思想,带着思想讲故事;熟悉的历史深度解读,高深的文化通俗化表达;大专家写小文章,雅俗共赏,回顾历史,烛照生活,满足各类群体的阅读需要。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人文社科领域的硕士博士、传统文化爱好者与推广实践者不吝赐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和贵州省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政协文史工作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更好发挥《文史天地》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方面的优势,为时代存史,为发展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贵州声音。现向海内外文史专家、文史作家、文史爱好者、重大事件亲历者、见证者、知情者、历史人物后人、各级政协委员等长期征集以下重点稿件。
一、征稿内容
1.贵州三线建设史,其中重点选题包括但不限于“安顺011、遵义061、黔东南和黔南083基地,以及中国第三、六、七砂轮厂”等;
2.贵州改革开放史,其中重点选题包括但不限于“安顺顶云最早的包产到户改革、遵义湄潭农村改革”等;
3.贵州脱贫攻坚史,其中重点选题包括但不限于“1986年至今的脱贫攻坚历程”等;
4.贵州西部大开发史,其中重点选题包括但不限于“西电东送为标识的西部大开发相关工作”等;
5.贵州交通发展史,其中重点选题包括但不限于“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路网建设”“高铁网络建设”等;
6.贵州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发展史等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重要人物的回忆性文章,如“传染病防治工作”“抗疫史”“高校建设”“贵州地名史研究(如观山湖区的前世今生)”等;
二、稿件要求
1.投稿题材须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重大性、现实性;
2.坚持唯物史观、保持鲜明的“三亲”特色和统一战线特色;
3.来稿须为原创作品,未在任何正式报纸、刊物、书籍、互联网(含自媒体)上发表过。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杜绝违反学术道德、侵害著作权之情形,请勿抄袭和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4.采用电子稿投稿方式,请以word格式投稿,篇幅皆控制在5000字以内。注意通俗化表达,征引文献时请随文夹注,谢绝页下注与文后注,一般可省略出版地与页码,经典文献只注书名、篇名,并提供3-5张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清晰图片(版权问题由来稿者自负),并在图片下方附上释文。文后需附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并请提供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与联系电话。
5.在不改变作者观点的前提下,本刊对拟采用稿件有删修权。如不同意删修,请在投稿时注明。
6.来稿一经发表,支付相应稿酬,并赠送样刊二本。凡向本刊投稿,即视为授予本刊该文章纸质版与数字版的发行、汇编权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权。所付稿酬已包含上述使用方式的费用,不再另行支付。
三、联系方式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141号《文史天地》杂志社编辑部
邮编:550002
《文史天地》杂志需要什么样的稿件 《文史天地》恭请全球学界赐稿
【官网信息】
发布日期:2022-06-28
一稿多投免谈。抄袭、剽窃者网上曝光。老生常谈、无新发现新观点者白搭。
用稿标准: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发展有史学参考价值的文章最受欢迎。
在注重学术伦理的前提下,通俗化表达;在通俗的表达中,尽显作者的境界和积淀。
本刊为历史文化普及类刊物,不做脚注尾注,关键史实请在行文中表达或夹注。
党史类稿件,外审周期不确定,特告作者,以免贻误刊发时间。
来稿请提供与内容匹配的图片,以不压缩的方式粘贴在行文的word文档中,并在图片下方附上释文。
卷首论坛(每期一篇名家、大家撰写的有关文化历史的随笔、杂谈,800-1100字)
特别话题(与当前国家大战略、大事件相关的历史,如“一路一带”、“乡村振兴”或其他重大纪念活动等文章,一个主题,每期1-2篇文章,每篇4000-6000字,不少于3张图片)
儒学视野(与儒学相关的林林总总,每篇3000-5000字,不少于2张图片)
人物春秋(晚清以降的人物类文章,每篇2000-3500字,不少于2张图片)
往事回顾(近现代史事件类文章,每篇3000-4500字,不少于2张图片)
漫话皇帝(古代帝王类文章。每篇2000-3500字,不少于2张图片)
将相吏民(古代人物部分,每篇2000-3500字,不少于2张图片)
史海钩沉(古代非人物部分,每篇2000-3500字,不少于2张图片)
军事历史(军事史文章,每篇2500-4500,不少于2张图片)
文史随笔(围绕一个中心,借历史烛照现实,每篇2500-3500,不少于2张图片)
口述历史(“亲历、亲见、亲闻”三亲回忆文章。每篇2500-4000,不少于2张图)
人文贵州(600年贵州开发史、经济史、文教史、著名人物等等,每篇2500-4500,不少于2张图)
海外纵横(海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每篇2500-4000,不少于2张图片)
另:
关于作者简介,用“作者名+学术身份”。如:XXX,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张三,文史学者、作家;李四,XX省XX市XX学校教师;王戈,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等等。
来稿请注明收件地址,作者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行、银行卡号、持卡人姓名,方便快递样刊和支付稿费及代扣版税。
编辑邮箱
罗晓东:2581662664@qq.com
姚胜祥:383655151@qq.com
王封礼:4068024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