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认证信息

广告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 期刊动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

2024/5/21 16:24:48  阅读:115 发布者:
编者按:以下内容由万维书刊网根据期刊微信公众号信息整理发布,仅供投稿参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4-01-25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是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历史地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与最新进展文章,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学史与地图学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文化地理与地名学、环境考古与环境史、历史地理文献学与方志学、古都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札记,以及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等。

1981年创刊以来,本刊始终致力于搭建高质量的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目前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等,在国内外拥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

承蒙学界同仁厚爱,近年来惠赐本刊的稿件日益增多。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特将本刊接收和处理稿件的相关事项敬告如下。

来稿要求

总体要求

来稿须为署名作者原创完成且未经发表之定稿,不涉及法律法规严禁的内容或错误,不存在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作者文责自负。

本刊常设栏目有:专题论文、学术评论、史地札记,另根据需要不定期设置专题笔谈。

“专题论文”要求立论明确,论证严谨,材料充实、可靠,语言精炼,提倡图文并茂。须有“引言”部分,回顾本领域研究进展,说明本论题的创新之处及学术或现实意义,概述研究者的意图或研究方法;须有“结论”部分,总结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相关启示与认识,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

“学术评论”主要刊登历史地理学科或与历史地理学科关系密切方向的专题学术进展及评述、重要学术论著的评论与商榷、重要学术人物(已去世)的学术贡献评论等。学术评论须对被评论对象的观点、方法有系统的叙述、科学的评价与深刻的阐释,或对被评论对象所论述的问题、方法有重大引申与发挥。

“史地札记”要求短小精悍,能够对某历史地理领域相关问题有严谨的考证或新的发现。

撰稿规范

来稿须包含作者信息、标题、提要、关键词、正文和注释。“专题论文”以不超过2.5万字(含图表)、“学术评论”以不超过1.5万字(含图表)、“史地札记”以不超过1.5万字(含图表)为佳,对于优秀稿件篇幅可适当放宽。

作者信息  请在来稿首页附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身份〔如职称或学生〕、工作单位、学位、研究方向)、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电子信箱等信息。如包含多个作者,须对应依序列出全体作者各项信息。来稿如属于各类基金项目、课题产出,并请在该页注明项目、课题的名称及编号,具体标注以1-2个为宜。请勿在正文及注释中出现任何与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标题、提要及关键词  来稿应包含标题、提要及关键词(均为中英文)。提要为文章主要观点的浓缩,要求文字通畅,简明扼要,不使用“作者”“本文”之类作主语,字数200字左右;关键词应紧扣文章主题,并使用规范的主题词,一般为3-5个。

正文  正文应包括引言、主体、结论等,结构设计清晰合理。正文书写字号一般使用宋体,引文使用楷体,以方便浏览为标准。文内各级标题应力求简短、明确、统一,所分层级依次按“一、”“(一)”“1.”“(1)”标示。

注释  引用文献和说明性文字一律采用脚注,用①②③等标注于需注释文字后右上角,全文每页重新编码,不用尾注。引用文献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实,务必注明出处。除古今年代等少量情形,一般不使用夹注。常用引用文献注释规范如下:

1)古籍:[责任者时代]主要责任者:题名,卷册数,篇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2)专著:主要责任者:题名,卷册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3)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题名,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书名,卷册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4)期刊:主要责任者:题名,刊名,出版时间(年代、期号),页码。

5)报纸:主要责任者:题名,刊名,出版时间(年、月、日),版次。

6)档案:题名,时间,藏所,全宗名称,档案编号。

7)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题名,获取或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图件格式  来稿插图要求清晰美观,大小适宜,图中文字、线条清晰,单篇文章一般不超过6幅,按文内出现先后顺序依次编号为“图1”“图2”。图下应注明资料来源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格式与注释规范保持一致。特别注意:文内所绘地图须符合国务院《地图管理条例》(国令第664号)及自然资源部《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自然资规〔20232号)相关要求,凡涉国界的图件(含国内部分地区、全国、世界部分地区、全球),必须使用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底图(http://bzdt.ch.mnr.gov.cn) 进行绘制, 所用底图边界不能有任何修改,不能错绘国界线、漏绘重要群岛、岛屿及岛点,图下须注明审图号。地图应具备比例尺、指向标和图例,图件转换时精度设置为400dpi以上,图中文字字号一般为5号、小5号或6号。

表格格式  来稿表格要求简明、完整、准确,有表号、表题和表注,内容与正文配合相得益彰,一律使用全线表,表格外框有表框线,各项之间有行线、栏线,依序编号为“表1”“表2”。

稿

投稿前请仔细阅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须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就学术伦理与版权致作者函》中各项要求。

本刊使用网上采编系统接收稿件,请勿使用电子邮箱投稿和纸质邮寄投稿。投稿请登录本刊网站,按相关指引完成注册、信息填写并上传稿件,稿件将在编辑部确认收稿后进入审稿流程。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publish.cnki.net/zgld

注意事项:

1.为提高审稿效率,投稿时请上传word格式电子稿,来稿若含图件,请将图件源文件单独打包上传。

2.投稿时请在网上采编系统中填报全体作者姓名,文章最终出版署名将以此为准。全体作者相关信息须完整填写,否则将视为无效投稿进行退稿。

3.投稿时除上传稿件外,还需提交以下附件:

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

2)《〈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作者署名声明》

稿

一般情况下,本刊审稿流程需耗时3个月左右。稿件处理状态可在本刊网上采编平台查询,处理结果会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通讯作者注册邮箱。如有疑问,请与编辑部联系。特别提醒:在审稿流程内,若因一稿多投产生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负责。

本刊对所有来稿采取双向匿名评审方式。为保证稿件内容的稳定性,稿件评审期间不接受该稿件作者的修改稿。对于有可能录用的稿件,编辑部会及时通知作者修改。已录用的稿件,将视投稿时间、选题安排及版面情况安排刊发,本刊有权在尊重作者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进行必要删改,如有异议请注明。未通过评审(包括初审、外审、终审)的稿件,请勿再次投稿。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如遇不法分子假冒本刊名义索取相关费用,务请明鉴。

本刊录用刊出的稿件,将由编辑部统一纳入本刊关联期刊数据库方阵,稿件全文将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和网络传播。凡有不同意者请另投他刊,或特别声明需另作处理。本刊所付稿费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

如在投稿、审稿过程中遇到问题,请通过以下联系方式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

029-85318754

电子邮箱:

zglsdllc@snnu.edu.cn

通讯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42#信箱

邮政编码:

710119

感谢您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支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