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4 10:56:05 阅读:857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玉梅 焦宝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核心功能同所有传媒一样,在于传播。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了全世界对于华文文化的关注。世界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现象、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等都有迫切了解的愿望,同时,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发展蓝图与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也迫切需要学术阐释、需要向世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华文学术期刊的传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而其传播功能、传承功能和国际影响力也应因此而强化。
近年来,华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问题,日益受到期刊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华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反思也日益增多。我们认为,华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围绕华文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进行期刊建设。
新使命:传播中华文化 推动中西交流
传播环境的变化,要求华文学术期刊认识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探索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渠道,在办刊理念上实现由被动传播向主动传播的转变,在办刊方式上实现由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向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的转变,最终实现华文学术期刊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与使命。
弘扬传统,成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者。华文学术期刊有着良好的办刊传统,也具备当下独特的办刊优势。以内地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而论,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与学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为中国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办刊经费比较充足,编辑队伍实现了博士化、专业化,稿件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办刊水平,不断推出学界新人、推动学术发展,是刊物积极参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一直坚守这样的传统,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成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积极一员。
任何刊物,如果只是被动接受作者来稿,绝不是一份有担当的刊物。在办刊过程中,既需要发挥作者的作用,更要体现出编辑的眼光与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使刊物摆脱论文简单结集的尴尬状态,成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力量。“以学术为本、开风气之先”,勇于开拓创新,使刊物建设始终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保持同步,让学术思考和学术研究始终走在中国重大文化问题与社会问题探索的前沿,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提升传播能力,才能使学术期刊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守正创新,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华文文化圈悠久的传统文化与讲求天人之道的东方智慧,是涵养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肥沃土壤与不竭源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承与传播华文文化、推动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是华文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担当。要真正使华文学术期刊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传播体系的传播者,一方面要守正,即在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向上,大力推动对传统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研究、探求与弘扬;另一方面要创新,关注时代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充分利用传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传播媒介的新形式,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中华文化与文明体系的大数据、多媒体及全方位传播。
内地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注重刊发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深厚的华文文化研究成果的传播传统。以《社会科学战线》为例,其在创刊初期刊发了大量前辈学者在“文革”浩劫中尘封的优秀成果,召开了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全国古典文学研究会议,并与《历史研究》联合发起召开了古代史分期问题研讨会等一系列的学术会议,对于推动学界研究力量的迅速恢复、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是华文学术期刊传播须守之“正”。在“守正” 的同时,还要着力创新,要持续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华文明的创新,参与有关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重要议题与话题的研讨与传播,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这是华文学术期刊的前途与使命所在。
融汇中西,成为东西文明交流的担当者。坚持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应是华文学术期刊的重要担当。笔者所供职的刊物既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又注重担当东西方文化与文明交流和对话的角色,自创刊伊始,就发表了李约瑟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学者的重要文章。刊物还开辟了“国外社会科学”专栏,集中介绍国际社科研究的成果。
长期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下,华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强,声音较弱。随着东西方力量对比与文化交流背景的变化,凭借新媒介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环境变革,华文学术期刊与西方学术媒介走上了新媒体发展的同一起跑线。抓住机遇,迎头赶超,华文学术期刊可以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担当者。这才是华文学术期刊的历史定位,才是华文学术期刊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应有的担当。
新发展:转变角色理念 深化媒介融合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由此到彼,而是指信息由此及彼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内容、传播中的互动与传播的效果等诸多方面。在这当中,传播的媒介是整个传播链条的链接者,信息正是在传播媒介搭建的平台之上进行传播活动的。长期以来,综合性学术期刊将自己定位于学术论文的发表平台这一角色,而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果发表的旺盛需求,进一步固化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这一功能与角色定位。但是,这却大大弱化了学术期刊的功能、降低了学术期刊在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因此,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与时俱进,确定新定位、强化新功能、探索新路径、实现新发展。
在功能与角色定位上,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由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向学术信息传播平台转变。学术期刊传播学术成果,除了传统的学术成果单一文本呈现,还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等诸多平台,实现学术成果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在更加便利和广泛的渠道中,实现学术成果的传播价值,在更大范围内,达到学术成果的传播目的。质言之,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最后呈现的文本载体,更不是学术成果传播过程的终点。依据拉斯韦尔对传播过程的分析,要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由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向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的转变,就要通过调整期刊与学者、学术信息、成果评价者、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学术信息传播过程的链接者,实现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的重构。
第一,学术期刊链接着学术信息的创造者——学者。为学者的创造提供数据(文献等)、为学术创新提供思路,这是学术期刊能够也应该具备的功能。第二,学术期刊链接着学术信息。由于它与学界的天然联系,学术期刊不仅为学术成果提供价值实现的渠道,更能为学界的交流、沟通乃至商榷、争鸣,提供信息服务。从单一的学术成果发表转向学术信息的传播,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思路。第三,学术期刊链接着学术成果的评价者。学术成果的评价者包括成果发表前的评价者和发表后的评价者,学术期刊与两者的关系都应该强化。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权威的评价主体,对学术成果质量严格把关,提升刊物学术水准;积极参与国际期刊评价,拓展评价渠道,提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引文索引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努力突破学术信息的国际传播瓶颈,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力。第四,学术期刊链接着广大受众。通过多平台、多样态最大范围地实现学术信息的传播,挖掘学术信息的价值。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学术期刊接近受众、影响受众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为学术期刊在学术“象牙塔”之外,实现学术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力支持作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期刊和它所链接的学者、学术信息、成果评价者、受众构成了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学术期刊才能成为具有价值的期刊。
在传播方式与渠道上,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由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向新兴媒体传播渠道转变。当前,在传播技术革命性变革推动下,整个媒介形态、传播模式和传播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学术期刊由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向学术信息传播平台转变,正是新兴传播技术与新兴传播模式变革的要求。传统的学术期刊内容发布,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纸质版刊物,这曾经是内容发布的主要渠道,如今这一渠道的受众面已经日益缩小并固化;二是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平台,发布期刊电子版;三是刊物自身的网站建设,或者将刊物内容直接上传网站,或者发布网络版,形成学术文章的网络发布平台。这三种渠道都是在旧有传播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当下,在移动互联网等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APP、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介成为不可小觑的新媒体力量。学术期刊的主要使用群体,即从事科研工作的高知识分子,对于这些新兴媒体形式接受能力强,成为新兴媒体传播中的重要研究群体与使用群体。已经有众多的学术期刊开始重视学术信息的移动阅读建设,以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国际名刊Nature、Science、Cell为例,它们纷纷布局移动阅读,推出了自己的期刊APP,扩展了期刊的传播渠道,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国内许多华文学术期刊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等新的传播方式,摸索在新兴媒体传播环境中学术期刊的发展之道,这种探索对于构建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在传播与服务理念上,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由学术成果“大而全”供应向学术信息精细化服务转变。在新兴媒体传播环境下,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时代已大不相同。一方面作者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作者层次分化更加严重,呈现出圈子化的态势;传导至传播过程中,学术信息传播与学术信息受众分众化。传播者、作为媒介的期刊以及受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碎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凝聚与信息传播的扩散,强烈地依赖于这种关系而非其他。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凭借大而全的内容、依赖读者订阅的传统模式,已经与新兴媒体碎片化、分众化等具有新特征的传播方式格格不入。唯有改变传播模式,变被动订阅为主动推送、变信息的“大而全”供应为信息的精细化服务,切实实现从学术信息提供者向学术信息服务者身份的转变,主动适应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才能在构建APP、微信公众账号等新媒体形式的过程中,实现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真正提升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平台的传播力。
当前,新媒介技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能否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播技术转型与传播能力提升,关系到综合性学术期刊未来的命运。面对抉择,唯有勇于担当,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实现传统媒体的新发展,完成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