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系暨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教授的邀请,2012年暑期赴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系进修,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术论文写作范式,了解美国社科学术期刊审稿与用稿规则,以便将我们的课题论文发表在美国社会学类学术期刊上。
中国国内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越来越倾向于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评价标准,SSCI与自然科学中的三大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并列,它也是由SCI检索工具创立者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涉及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现SSCI收录50个语种的1700多种重要的国际性期刊,累计约350万条记录。
2012年7月19日下午(美国中部时间),我们国内20多位学者与家属陆续到达美国芝加哥国际机场,然后集中乘车到印第安纳州西拉法耶的普度大学,开始2012年暑期的美国访学之旅。接下两天刚好是周末,我们进行休整、倒时差,22日周一正式进入学习与汇报交流环节,通常是上午学习听报告与讨论,下午是课题组汇报课题进展。暑期工作坊共持续三周时间。
学习环节重要内容是如何写作符合国际学术规则的学术论文,如何在美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教员主要由美国高校任教的知名教授担当。他们还结合自己的写作与发表经验、评审经验以及编辑或主编经验来介绍如何在美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特别是宗教社会学类学术刊物,重点介绍了写作规范以及美国期刊评审制度。由于担任教员的都是美国宗教社会学类期刊主编、编辑与评审,令人获益很多。先后为我们做讲座的教授有David Palmer(宗树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Fenggang Yang(杨凤岗博士,普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Roger Finke(宗教社会学界的最知名教授之一,宾州大学社会学与宗教学教授,宗教数据中心主任,美国宗教社会学会主席,与史大克Rodney Stark教授合作出版了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美国教会史》,《信仰的法则》)、Patricia Wittberg(社会学教授,普度—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系)、Rhys H. Williams(社会学教授,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Adam Chau(周越博士,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Yuting Wang(汪昱廷博士,沙特阿拉伯沙迦美国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Hong(洪朝辉博士,史学教授,普度大学凯尔曼校区(Purdue University Calumet)历史与政治学系)、André Laliberté(Professor of Politic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He has written The Politics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等。
在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方面,众多教授都强调论文选题要新颖、文献回顾要精当、提供的数据要详实且分析完备,等等都是基本要求。具体来说,高品质数据、创新的分析、理论的提升(尤其是发展出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概念), 在研讨文献中就建立一个研讨的专题。美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研究的实证主义传统深厚,定量研究论文较受欢迎。不过也有些期刊接受定性研究的论文。在投稿之前要研究期刊的用稿风格,有的放矢。对于学术规范,中国社会学研究规范与西方学术接轨较紧,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学研究》完全是按西方社会科学学术杂志规范来操作。
在美国学术期型发表论文,周期最短是12个月,基本上所有能发表的论文都要经过修改,名家也不例外,评审通常是双向匿名评审,反复修改多次才可能最终发表。有的论文发表周期通常要18—24个月,甚至更长。这样要有足够的耐心。
论文发表周期长事小,拒稿率高也考验过学者们的对于学术的执着,当然更多是学术水平的检验。刊物级别越高,拒稿率也越高。以下是美国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顶级期刊的拒稿率。
《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接受率6-9%;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s),接受率 8-10%;
《社会力量》(Social Forces),接受率为15%;
《宗教社会科学研究》(Journal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接受率为 18-20%
《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接受率为18-20%。
尽管拒稿率高,如果是稿子始终放在电脑硬盘里,永远难以出版,还是大胆尝试,积极投稿。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论文被拒,或被要求修改都是很正常的。很多名家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类似的经历。即使他们成名后,也难以保证他的作品不会被拒,论文被批评,也是很正常的。一篇论文如果没有被要求修改(批评)才是不正常的。美国学术期刊编委会是根据论文评审结果来发表论文,若过不了匿名评审,主编也没有权发表你的文章。
如果你想用英文发表你的论文,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切忌不要一稿多投,学术圈子很少,一旦发现,也是很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不要有语法与拼写方向的低级错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除了自已认真反复修改外,还要请母语是英语的专业人士帮助修改与润色,或请专业的文字编辑帮助你把关一下。
论文寄到编辑部到发表,通常要经过编辑初审、评审者初评、复评、再复评、编委会审等五个环节或五个关口。过第一关时,要拒掉5%左右;过第二关时要被拒掉75%;能够得到复评的论文还也有可能被拒掉,这主要是评审认你的论文修改没有达到他的要求。
当作者的论文被寄到编辑部后,编辑后初看论文标题与内容摘要,如果论文与期刊的专业方向差别较大,编辑有权拒稿。第一关被编辑接受的论文,要外送两个至三个同行专家评议。同行专家都是与被评审的论文的研究方向非常一致的,他们是这个专业领域真正的专家。编辑手中有一份评审专家库,编辑也有征求意见,是否可以评审。评审也可以说专业不对口,谢绝评审。如果答应做评审,通常要按期完成评审工作。评审对于论文的建议有三种:不适合、修改后再评审、可以发表但还需要修改。
在论文评审与修改过程中,作者要充分尊重评审者的意见,根据其要求做修改。如果不遵从评审的修改意见,论文无法得到发表的。另外,即使你的论文被拒后,你要投到其它刊物上发表,你也必然根据评审的修改意见做修改,如果不再修改就投出去,也许你的文章又回落到原先的评审者手中,这样会死得很难看的。
在美国做论文评审是毫无报酬的奉献工作。如何激励评审专家的工作积极性?编辑的做法是,挑选与评审专家研究方向非常一致的论文给评审者,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杂志,还在一轮评审结束后,把同篇论文的其它评审者的意见发给你参阅,这样也可以提高评审者的评审水平。
美国学术期刊尽管拒稿率高,但来稿都有回复的,最短是3个月内。编辑对于拒稿,都配有解释。如果已送外部评审,都配有详细的评审意见。为鼓励作者继续写作投稿,评审意见还相当长,有的甚至达到有四页。因此,即使你的论文被某期刊拒了,你也会从评审那里得到很多有益的修改建议。这因为如此,在国外学术界,向学术期刊投稿也是学习的过程,有益于作者学术水平不断进步,你会从评审、编辑那里得到一些,甚至是很多对你的论文修改很多有益的建议。这与中国学术期刊发表制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来说,在国际英文期刊发表论文,最大的障碍在于语言,它像一座大山一样难以逾越。回忆我的学术研究历程,我总写过两篇英文论文,一篇收录英文文集中,印象中每句话都被编辑修改过;另一篇用于参加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后来还是中文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了。不过,人生就是不断学习过程,再难翻越的大山也要尝试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