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国内外论文写作的三个差异

2024/4/24 9:11:56  阅读:7 发布者:

研究工作是论文写作的基础,缺乏新发现的研究工作,遑论写出好的论文。不过,好的研究成果由于表述不当而不能发表,亦十分可惜。写得好的论文,要让学术期刊编者和读者能以最短的时间清楚而准确地掌握论文的新论点和论证方式,并能判断出论文的价值。常常看见一些被国际学术期刊退回的论文,事后请国外同行修改后便被录用,这说明问题出在不熟悉国际期刊的写作思路。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论文撰写思路的中西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顺向写作抑或逆向写作

研究工作顺序一般从选定论题、辨析问题、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数据直到取得结果为止。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偏好依此顺序来写作,试图把各个工作环节的认识深化过程和体会都写在论文里面。逆向写作则是待研究工作已有结果,从结果出发着手组织材料。主要论点即研究结果就像吸铁石,用来筛选犹如粉末的各种素材,关系密切的金属粉末被吸上来,无关的或弱相关的粉末便留下来。杨振宁说过,科学是研究事实,可事实非常之多,并不是每件事实都特别有价值,需要选择取舍,取材是一种研究技能,该写的内容不写,不该写的却写了许多,有这种弊端的论文为数不少。

论文及研究工作过程需要三类材料:现有知识,来自教科书和专业书籍;前沿知识,来自期刊文献的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论文,反映研究工作起点;研究性知识,即研究工作中新知识发现过程的内容。在做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过程中,这三部分知识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有专家指出,写成的论文中研究性知识应占绝大部分,至少 80%。而在做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不学习和运用较多的现有知识和前沿知识。逆向写作从主要论点出发来组织材料,如此才得以尽可能减少现有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内容。

其二,开门见山式抑或外围兜圈

张五常指出,学术论文是写给内行看的,因此要开门见山,在论文开头就要单刀直入,说明写该文的目的何在,自己在思想或研究上的贡献是什么

开门见山体现在论文的摘要和引言部分。摘要是论文的微型版本,一般几百字,但要让读者从中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主要贡献(论点)是什么、新在何处、如何进行论证以及论文的价值所在。引言部分也不长,但它是一篇论文的,要交待清楚论文的实际和理论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直接给出问题的主观答案,即论文的主要论点,读者读过引言内容便能判断出论文后续部分要讲些什么。

外围兜圈式表现为论文一开头就引经据典,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时空跨度很大,说他人说过什么等等,内行都摸不准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新论点。当然作者可以介绍别人的工作,但应当只把它作为参照点,用来衬托自己的贡献和新颖之处。有的论文徘徊在研究问题的外围,抓住一些似乎有关联的问题做一番文章,不曾想添枝加叶式的论述冲淡了主题,让人读后不得要领。

这种写作差异与前文研究思维差异密切相关,按理论框架式研究,论文撰写只能按领域知识面铺开,难以概括出清晰的创新点,谈不上开门见山。创新点模式则要求作者深入浅出,清晰地说出创新点所在。

其三,树状式抑或枝蔓式结构

问题导向和创新点模式的思路导致论文的树状式结构,作者的主要贡献犹如树的主干,树的主干一般只有一个,论文的主论点一般也只有一个。树有树枝,论文也不能光有主论点,还要有分论点支持。树要剪枝,一篇论文也要筛选出有限的几个分论点。一棵树由主干和若干树枝组成树的骨架,而一篇论文类似地由主论点和若干分论点组成论点树,不论多么复杂的研究,用论文表述出来,一般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当然,这种结构也可能是多层次,树枝再有小分枝,分论点也可派生出子论点。写一篇论文,只要构思好这棵论点树,论文构架就成了。这种论点树并非一般的报告提纲,提纲只是提示某方面的问题,而论点树要求提示论点,只有研究出结果才能构造出来。有了论点树才能保证论文前后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论题导向或理论框架模式则难以形成树状结构的论文。每个论题总包含多方面的并行的理论,想把这些理论都纳入到一个框架体系之中,犹如去建造一片树林,让一篇论文去完成它是不可能的事,勉为其难去做,结果便导致论文的枝蔓式结构,缺少主干,即论文没有足够分量的新发现,只有蔓生的没有层次的枝叶。撰写得好的论文,应是一棵挺拔秀丽的知识树。

转自论文大讲堂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