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一部研究近代中国启蒙人严复的权威传记

2022/11/1 11:14:56  阅读:269 发布者:

严复逝世于19211027日,前两天是他逝世101周年的日子。

引介西学第一人,翻译、评点、著书,建构了一整套体系完整的启蒙方案,希望为后代开启太平之世。这是严复。

留学返国后不受重用、任职时与下属相处不佳、与妾室之间情感不甚融洽、四考科举均名落孙山、深陷烟霞癖而不能自拔……这也是严复。

他的一生,是学贯中西、声名显赫的一生,也是充满了矛盾、失败和挫折,饱受争议的一生。

今天的文字,选自黄克武《笔醒山河》一书,讲述了严复的历史意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这位近代启蒙人诸多面向,还原一个丰满的严复形象。

严复的历史意义

严复为清末民初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而培育出来的新“知识分子”,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家、思想家与教育家。

他的重要性不在政治场域或他所长期从事的海军教育,而在于他对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思想与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他所引介的西学,以及他对中西文化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源头。

诚如美国哈佛大学史华慈教授所说,“严复的关怀……是有意义的关怀,他因应这些关怀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努力”。

他的好友陈宝琛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曾说:“君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弥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会通之。”

文中的“会通”二字,正是严复一生思想的核心。

他本身即结合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以及科学、宗教与伦理等。

他一生均以典雅的桐城古文翻译西方新知,讨论古今学问,此举形象地展现其会通中西的思想特征。

这种对中西学的态度,亦即一方面认为中西文化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两者却是部分相合而可以会通为一更圆融之思想体系,则是严复毕生追求的目标。

严复有关“中学和西学的异同及其互相关系”的看法在清末民初具有独特的意义。

1890年代末期严复集中火力攻击“西学中源论”;到了 1900年代,他又把焦点放在攻击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在这方面 1902年所撰写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一文最具代表性;而民国成立之后他再将矛头对准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五四”健将的“全盘西化论”。

严复与清末民初三种最具影响力之文化理论之对垒,足以映现他本身“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或所谓“绎新籀古折以中”的理想。

在清末民初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过程之中,严复思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清末时,严复是引介西学的启蒙先驱,他的作品一方面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批判传统、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他也展开对此一启蒙论述(以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新青年》作者为中心论述)的反思,探索科学、民主、爱国、反传统等观念的局限或缺失。

严复思想与“五四”启蒙论述的分歧在于严复毕生均肯定儒家传统,尤其是孝道,“五四”启蒙论述则批孔、非孝;再者,严复虽接受了赫胥黎、斯宾塞的“不可知论”,并以佛经词语“不可思议”来翻译此一概念,但他却比赫、斯二人更肯定人类对“超名言之域”的掌握,也因而认识到科学与宗教不相矛盾、科学有其限制、宗教有其价值。

严复思想中启蒙的一面对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均有所启发,而反思启蒙的一面,则与“学衡派”、19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思想有连续性的关系,而构成另一条思想发展之脉络。

整体观之,严复所代表中国现代性的方案显示出内在的强烈张力,也蕴含了融通中西、创造新文化的诸多可能。

然而严复的启蒙思想不但有学术意义,也具有政治意涵,因而表现出学术与政治一以贯之的精神。

他所引介的理论环绕着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演化论与逻辑学,此四者是一套具有整合观点的国家构想,并与 20世纪末至 21世纪海峡两岸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十分契合。

此一学术政治一以贯之的精神充分表现在他家中悬挂的两副对联上:一是“随时纵论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一是“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

前者显示出“纵论古今、放怀天地”的恢弘气魄;后者则凸显了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一贯目标,以及对自身理念的高度自信。

严复结合中西的努力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幼年时代研读中国典籍,进入福州船政学堂与赴英留学期间,开始接触西学,致力吸收西方知识,同时,却未抛下对中国传统古典价值的信念。

返国后,严复师事吴汝纶,学习桐城古文,又研习八股制艺,继而系统地阅读西书,奠定中西学问的基础。

他不但用这种态度培养他的子女,后来在主持几个教育机构时,更将中西合璧的构想付诸实际,来教育学生。

他一生秉持的理念是“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必不可叛”,“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

然而身处中西文化接轨之关键时刻,也让严复一生充满了冲突与挫折,使他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冲撞、拉扯。

严复深深感受到悲伤与苦痛是人生所难以避免的经历,在遗嘱之中他说:“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人生的智慧不在于达到完美的境地,而是在体认人生的不圆满之中,超越现实的痛苦。

他幼年丧父;留学期间即表现出狂傲的个性;返国之后不受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重用;任职北洋期间与同僚、下属相处不佳;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他任职安庆高等学堂、北京大学等的时间很短而少有建树;他与妾室之间的情感不甚融洽;他深知烟瘾害人,自身又无法戒除;更重要的是,他虽能“坐而言”,却无法像日本的伊藤博文那样返国之后“得君行道”而有益于时。

他曾自我反省:间尝自数生平得天不为不厚,而终至无补于时者,正缘少壮之时太主难进易退主义,不肯努力进取,虽浮名满世,而资力浅薄,终无以为左右时世之资,袖手穷居,坐观沉陆,是可叹也!

在文化方面,他的调适、稳健的“继往开来”的主张,在“五四”以后“激进化”的反传统时代中被国人讥为保守、落后。

在人们礼赞他为“引介西学的第一人”之时,很多人忽略了严复一生其实充满了矛盾、失败与挫折。

他的好友林纾感叹地说:“君著述满天下而生平不能一试其长,此可哀也。”

林氏并说,严复有如《庄子》书中所说的大鹏鸟,它无法展翅高飞,不是因为翅膀太小、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没有时代的支持,缺乏“厚风之积”,使之扶摇而上。

不过严复个性上的缺失也不容忽略,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在某些关键时刻却又无法坚持原则,反因软弱与摇摆而蒙受他人要挟利用,进而成为众人不满与批评的焦点,使其始终无法得意于政界。

然而,就是因为官场上的不得意,才促使严复转而投身翻译事业,系统地引进西方学术,替近代中国学术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他的学术成就时至今日仍深具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权威主义”“国学热”“文化热”等观点,与百年前严复所提倡的开明专制、强人政治与肯定传统、会通中西的主张若合符节,严复再次受人注意,变成超越时代的先知先觉。

曾任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会长的郑重(19242003,曾任福州市副市长)在1997年“严复与中国近代化研讨会”(笔者躬逢其盛)上的开幕词,多多少少反映了这样的一个新视角:

严复经济理论的核心是经济自由主义……严复的经济学思想,不仅为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许多具体的经济政策策略上,诸如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中外合资,农工商并重,发展近代化规模农业生产,联营,控股等等一系列近代化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有精辟的见解。

严复揭示了近代经济建设的共同规律……当我们为发展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重新认真研究经济学时,一向被认为“不合时宜”的严复,他的许多理论是那样适合百年后的今天的时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叹和高度的重视。

BOOK

推荐图书

《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

 黄克武

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3

《笔醒山河》是一部建立在扎实学术基础上的通俗化、大众化的严复传记。严复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本书以“笔醒山河”为名正是要凸显严复在启蒙方面的重要性。

书中围绕两条轴线展开:条轴线是严复的历史处境与人际关系,从他生长环境、个性特质、婚姻家庭、师友关系等来看他的生命历程,并反映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动荡时代;第二条轴线则是关注严复的思想内涵,尤其透过严复翻译作品的分析,展现他的政治和经济思想特点。作者试图从学术普及的角度,简明扼要地向读者描述严复“走向世界”所遇挑战、所经挫折与所得成就。

来源:雅书品iRead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