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情感与正义:玛莎·努斯鲍姆的审美伦理世界》出版
2022/10/28 17:45:40 阅读:159 发布者:
情感与正义
玛莎·努斯鲍姆的审美伦理世界
点击
购买
书名:情感与正义:玛莎·努斯鲍姆的审美伦理世界
作者:范昀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定价:98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308-22894-7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呈现与分析努斯鲍姆在对“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古老伦理问题的追问中,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思想道路。她基于深厚的古典学背景,在亚里士多德与斯多亚学派思想的启示下,对当代道德哲学的“非现实性”进行了严厉批判与深刻反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发展了以人的感知能力为核心的、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与欲望的伦理思想。她的全部工作旨在建起一座连接个体情感与社会正义的桥梁。其伦理思考以人类情感为中心,不仅确立了情感的认知价值及其在实践生活中所提供的伦理智慧,而且细致地审视了羞耻、恐惧、厌恶、愤怒以及嫉妒等情感对于公共生活所形成的挑战,甚至还为如何培育与修缮同情、友爱以及爱欲等人类激情,使之为良好的个体生活与正义的公共生活做出贡献提供了建议。
作者简介
范昀,宁波镇海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7)。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与伦理学、十八世纪美学史与思想史研究、现当代英美文论研究等。已出版专著《追寻真诚:卢梭与审美现代性》《艺术与启蒙:十八世纪欧洲启蒙美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美学与好生活
第一章 诗与伦理探询:亚里士多德的道路
第一节 “人应当如何生活?”
第二节 重审亚里士多德的意义
第三节 诗与哲学的联盟
第二章 诗与哲学治疗:斯多亚学派的启示
第一节 哲学的治疗模式
第二节 情感与伦理智慧
第三节 作为治疗的诗学
第三章 情感论:公共生活中的激情
第一节 情感的历程
第二节 消极的情感
第三节 积极的情感
第四节 爱的多重奏
第四章 文学论(一):文学叙事的实践智慧
第一节 文学感知与复杂人生
第二节 文学想象与爱的知识
第三节 文学叙事与情感治疗
第四节 文学如何成为伦理学
第五章 文学论(二):伦理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未来
第一节 重申人文主义:当代文论的困境
第二节 超越道德主义:文学伦理的定位
第三节 从批评到反驳:伦理批评的论争
第六章 艺术论:审美文化与政治正义
第一节 音乐艺术与政治情感
第二节 演讲修辞与爱国主义
第三节 建筑空间与多元文化
第四节 视觉文化与民主生活
第五节 诗性想象与法律正义
第七章 美育论:人文教育的实践维度
第一节 培养人性:通识教育中的美育
第二节 摆脱自恋:在审美游戏中成长
第三节 成为公民:想象力与社会正义
第四节 超越人类:通过动物反思人性
结语 艺术与不完美的世界
附录 艺术、理论及社会正义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玛莎·努斯鲍姆访谈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艺术如何参与现实,美学研究如何介入公共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在此前的专著《追寻真诚:卢梭与审美现代性》中,我重点从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考察了审美话语的力量及其限度,并在结语中简略提及审美参与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除批判之外,审美也可以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参与到社会正义的事业中去。在近十年的阅读、思考及写作中,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当代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所做出的思想贡献,作为一位当代重要的哲学家与公共知识分子,努斯鲍姆为如何弥合当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现实之间日渐拉开的鸿沟,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思想方案,同时也为美学研究如何走向人生与社会开拓了一条别样的道路。
本书旨在呈现与分析努斯鲍姆在对“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一古老伦理问题的追问中,如何走出这条独特的思想道路。她基于深厚的古典学背景,在亚里士多德与斯多亚学派思想的启示下,对当代道德哲学的“非现实性”给予了严厉批判与深刻反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发展了以人的感知能力为核心的,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与欲望的伦理思想。她的全部工作旨在建起一座连接个体情感与社会正义的桥梁。其伦理思考以人类情感为中心,不仅确立了情感的认知价值及其在实践生活中所提供的伦理智慧,而且还细致地审视了羞耻、恐惧、厌恶、愤怒以及嫉妒等情感对于公共生活所形成的挑战,甚至还为如何培育与修缮同情、友爱以及爱欲等人类激情,使之为良好的个体生活与正义的公共生活做出贡献提供了建议。
在发掘情感价值,培育与修缮情感的过程中,努斯鲍姆对作为情感重要媒介与载体的文学艺术给予了特别重视。透过文学艺术作品探讨伦理问题,也成为努斯鲍姆思想的一大特色。文艺案例不仅为努斯鲍姆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言说增添了诗性色泽,而且这些作品还贡献了传统道德哲学所无法替代的实践智慧,此外,文学想象与艺术创造甚至还被认为可能在实践层面介入公共生活,为社会正义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透过《安提戈涅》《大卫·科波菲尔》《金钵记》《专使》《尤利西斯》《土生子》《莫洛伊》等主题多元风格各异的作品,以及音乐艺术、政治演说、公共仪式与象征、诗歌与漫画、城市空间以及公共建筑等形形色色的审美文化案例,努斯鲍姆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性想象,同时不乏严谨理性论证的“审美伦理”世界。
不可否认,努斯鲍姆的核心关切在伦理学,而非美学,但她客观上为当代的美学研究及审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她强调了美学研究与伦理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试图通过对大量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分析来告诉其哲学同行们: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娱乐消遣层面上,它甚至具有一种能与传统伦理学分庭抗礼的实践智慧。其次,她所强调的伦理批评,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批评范式。她启发文学批评家要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审美批评,或仅仅是反抗性的“文化政治”,而是一种与人类好生活密切相关的进步事业。再者,努斯鲍姆对文学想象、艺术表演、政治修辞以及公共文化的思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文学与艺术是如何与社会正义事业联系在一起。她的写作提醒作家与艺术家应当重视自身创作对于人类追求良好生活的价值。最后,她对人文教育的思考,也为当代全球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她劝导人们阅读文学与欣赏艺术,这种审美教育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培养知识或文化精英,而是为了使一个人生活得更好,真正成长为对文明社会有价值的公民。
不可否认,努斯鲍姆思想内部也存在着某种张力。她基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伦理探询的哲学理念。该理念认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好奇心、被动性与开放性来直面自身的脆弱性。在此意义上人的情感以及文学艺术是一种有益的导航,美学可以成为伦理学之母(约瑟夫·布罗茨基语)。这种直面现实不完美、面向成长的美学理念,有别于乌托邦式的青春美学,也许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蕴含着对人生与社会的温情。与此同时,努斯鲍姆还深受希腊化时期(尤其是斯多亚学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与情感治疗相联系的哲学观念,即在追寻人类幸福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自身的欲望与情感有所警惕,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受到了不良社会文化的腐蚀与扭曲,为此我们需要对人类欲望与情感采取主动的治疗立场,对消极的情感给予引导与转化,对积极的情感则给予支持与培育。在此,努斯鲍姆的审美伦理思想呈现出一种规范性的伦理立场,对文学艺术不再采取无条件接受的开放性态度。
在努斯鲍姆的审美伦理世界中,这两种态度绝非泾渭分明,常常并行存在。如果说对伦理探询的重视使她赋予文学艺术关键性角色的话,那么出于她对自由主义规范性原则的坚持,探询理念在其思想后期逐渐为治疗理念所取代。本书对努斯鲍姆的探询理念持更多赞赏与肯定的立场,对其治疗理念则给予一定程度的批判,但也不失同情的理解。因为努斯鲍姆思想的内在困境,绝非其个人思想的局限,而是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在面对紧迫社会现实问题时,在理论规范性与经验开放性之间所造成的张力所致。努斯鲍姆的思想困境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代西方文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将审美问题纳入现实实践的过程中,努斯鲍姆将美学从一种自足而舒适的概念游戏中解放出来,带入社会现实的深水区中。对于当代美学事业的发展而言,这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因为当代美学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一种复杂的、崎岖不平、充满挑战的现实,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勇敢面对的真正的现实。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