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看100本心理学,都不如这本书能解答生活疑问

2022/10/24 10:57:22  阅读:145 发布者:

你可以在本篇解读中了解与获得:

中国社会学研究殿堂经典:《乡土中国》的介绍

为何《乡土中国》在当下依旧是经典

阅读社会学对于普通读者的实用价值

正文约4300字,预计8分钟阅读完毕

本期“解读”想和大家一起阅读的,是一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殿堂级经典——《乡土中国》,它的作者是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社会学”总设计师的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是一本探讨中国基层社会特性的社会学专著,由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表于报刊的十四篇论文集结而成。

这本书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却极其通俗易懂、简洁生动。他以散文家的文笔,将历史、哲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的精辟见解融于调研报告与科学论证之中,像剥洋葱一般,把中国基层社会的道德、婚姻、人际、权力、性格、思维层层拨开,精妙解读。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研究难以超越的丰碑”,但全文其实还不到七万字,所以它真的可以称之为“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里首创的许多概念和理论,虽然历经一个世纪,却依旧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强光。直到今天,这本书依旧是社会学家们研究中国社会时必须参考的资料之一。

但或许是因为书名有些“迷惑性”,不少人对《乡土中国》都有一种误解,以为它只是一本单纯研究解读上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但其实,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篇“乡土本色”里,费孝通先生便已开宗明义,“乡土中国”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它是对中国人底层性格、社会关系的一种根本性总结。

行文至此,想必已经无需更多铺叙《乡土中国》的经典和价值,但我猜想,当你读到这里时,内心或许会有一个疑问隐然浮现:

阅读社会学经典,到底有什么实用意义?

#01

社会学能带给我们的实用意义

每一门学科里的经典,除了能给予我们智识和认知的进步,都至少能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实用意义。

文学可以带给我们审美体验,借由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真实的生命里的无法经历的更广博、更多样的世界;法学能够让我们在推理“正义的最优解”的过程中,掌握到一种更适合决策的严谨思维模式;心理学足以行为、动机、情感,让我们的内心可见,不再未知、随机……

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科你应该都能一下子想到它所能带给阅读者的实用意义,但社会学呢?

1980年,费孝通先生领衔重建中国社会学学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不,这不过只是它的“知识价值”。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解释社会学对于普通人的意义,那么可以说,心理学研究一个人,而社会学研究的是一群人,所以心理学能告诉你,个体为何如此,而社会学能让你明白,群体为何如此。

社会学研究的是由在一群人组成的社会里,人们彼此的互动、产生的规则、制度与文化。没有任何人可以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人们很多行为与想法,其实都源于社会的“指挥”。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标题会说“看100本心理学,都不如这本书能解答生活疑问”,因为生活里会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发生在社会里,所以也必然有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无关心理,只有通过社学会的思考与结论,才能找到答案。

比如,当无辜的女生在烧烤店里横遭暴行,为什么围观者却少有人冲上去见义勇为?许多人明明拥有很好的私德,却毫无公德?每个人都看得见“熟人社会”里的各种不公,但为什么“熟人社会”却始终存在?年轻人为何总是会觉得在城市里找不到精神的归宿,却又无法让内心安定在故乡?……

那些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疑问,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得一清二楚。

#02

《乡土中国》讲了什么?

《乡土中国》并不是一本纯粹面向专业研究者的学术著作,因为它所辑录的,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授“乡村社会学”时,应《世纪评论》杂志邀约所作的14篇文章,可以说在写作这些文章时,费孝通先生所想要面向的读者群体,便是中国社会里的每一个阅读者。

40年代,青年时期的费孝通先生,在昆明呈贡“魁阁”社会学研究工作站

这本书由上海观察社首发于19484月,但连出版社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土里土气”的“社会学小册子”居然不到一个月就倾销一空,月月加印,月月缺货,读者的身份也是遍及各行各业,各种阶层。

1948年,由上海观察社刊行的初版《乡土中国》

因为他们发现,这本书里的看法与视角空前新颖,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的种种分析,不再是过往千百年里,各种学派站在庙堂之高的傲慢俯视,而是实打实地站在中国最普通、最基层的土地里睁开眼睛。他用通俗的话语和真实的例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概念,把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所诞生出的现象和因果,精炼凝固在了自己的神来之笔里。

《乡土中国》里提出的第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整本书的中心叫:“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概念在互联网上其实也有句同义语:“种菜是中国人刻在DNA里的种族天赋。”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014年,参加南极科考的江西医生王征,在南极中山站第一次成功培植出了蔬菜

费孝通先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性研究和社会调查发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社会阶层是从农村发展、分离出来的,因此农村社会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村社会习惯、乡村人际关系、农民的行为模式,也就演变成了中国社会的底层模式。

这个表述也许有一些抽象,或许还会有一些朋友觉得,“这不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吗?人类社会就是从农业向工业发展,有哪一种社会的开端不是从农业、农村、农民开始的呢?”

这里也许可以讲一点题外话,阅读学术著作的另一种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思考与逻辑。很多时候,现象和结论或许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知识和经验的区别,就在于中间有没有推演分析的过程,往往就是因为这种过程的存在,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能显现出真理。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的论证分析便是如此,简单地说,农民要依靠土地生存,土地的特性决定了农民的特性,无论耕地如何扩张,土地、作物甚至是农作的方式,所追求的都是“稳定”,“重复耕作、稳定生长、自给自足”是传统农业天然的基因。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这些“自给自足”的稳定个体,在千百年的时间发展中,慢慢集聚成村落,再扩张成乡镇,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遵循着土地天然带来的规范,重复着几代人延续的耕作传统,自然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行为变成了社会里主要的规范,村落里的人彼此相识,集体维护着“稳定状态”,不需要再向外界索取什么,也天然地抗拒外界的进入,费孝通先生将此称之为“熟人的社会”。

当乡土中国的底色,是“熟人的社会”时,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在《乡土中国》里,费孝通先生创造了一个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概念:“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结构的一种定义。

简单地说,西方社会的结构是“团体格局”,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这样比喻道: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但中国的社会不一样。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差序格局”就是这样一种以“自己”为中心,仿佛投石入水,水波无限向外展开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里,无论你的身份如何,处在什么环境中,你和所有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而这种连结这种关系网的,是夫妻、配偶、亲戚等熟人。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认为“人脉”是成事的关键,强调人情社会的重要,对自家事充分照护。但对公共空间却常常缺乏公德;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关爱有加,对遥远的陌生人则缺乏基本的同理心。

那么,“差序格局”所会带来的,仅仅只是我们的传统里,以自我为中心,以人际为脉络的关系网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与“我”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行为,所以我们时常会发现,“规则”、“道理”似乎在很多圈子里讲不通,因为他们更在意自己约定俗成的“自家规矩”。

这种情况,费孝通先生在书里将其总结为“礼治秩序”,简单地说,就是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倾向于用社会共识的“礼数”来管理日常生活秩序,约束集体的行为。

▍电视剧版《白鹿原》片段

读到这里,不知道你脑海里会不会浮现各种荒诞的社会新闻里,经常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到的这句话:“法律是法律,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规矩,自己的传统。”

#03

读完《乡土中国》还能获得什么?

当然,上文只不过是《乡土中国》精妙洞见里的几个碎片,这本书里有太多关于中国社会、中国式社会关系、中国人性格的深刻洞察。

但如果你仔细读完了《乡土中国》里的这十四篇文章,你能收获的,不仅仅只是有关于中国社会的答案。

这就又要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的“社会学对于普通人的实用价值了”。

作为一本殿堂级的社会学研究著作,《乡土中国》的价值不只是开创性地给了我们许多关于中国的答案,还在于它用清晰透彻、通俗明了的方式,告诉了读者“社会学研究是什么”、“什么叫做社会学的方法?”、“什么又是社会学的思维?”

社会学研究并不是单纯的抽象思辨,而是一门非常讲究研究方法的学问,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几乎是手把手地演示了社会学研究需要怎样的材料、要做怎样的调查、用什么方法分析,又通过什么思路找到结论。

说它是一本零基础也能入门的社会学研究指南也不为过。

而这或许就是对阅读者更有长远价值的一种意义吧?

当你了解社会学的方法时,即便你永远也不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你看待社会问题时,你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一种更高阶、更多元的视角,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去理解你看见的现象。面对各种问题,你可能会比别人更冷静、更明智,你也能更加敏锐地感知到社会的变化,“日常生活的脉搏”每一次跳动,对你来说可能都是清晰可见的。

因为别人只能看见“无数的一个人”,但社会学思维赋予你的同理心和观察力,能够让你看清一整个群体。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