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编者说 | 李修建研究员谈《原始艺术》《审美人类学》

2022/9/23 15:21:26  阅读:308 发布者: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的李修建。由我主编的《艺术人类学经典译丛》,今年新出了两种:莱昂哈德·亚当的《原始艺术》和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

莱昂哈德·亚当是德国人类学家,“二战”期间被遣送到澳大利亚。《原始艺术》首版于1940年,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多次修订再版。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一是本书作者莱昂哈德·亚当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多国语言,阅读了大量文献,对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和史前艺术做了简洁而精彩的呈现;二是书中对原始艺术的概念与内涵、原始艺术与西方文明遭遇之后所带来的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原始艺术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解读,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三是作者年近八旬的女儿,为中文版倾情作序,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她眼中的父亲。

荷兰学者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可以说集他数十年研究之大成。在书中,他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学科源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基础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相比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版本,这本书做了很大的修订:一是对译文进行了修改润饰,更具有可读性;二是增补了《序曲》、具体的田野细节,还有范丹姆学术历程的自述,增补有六万多字。尤其是《序曲》部分,范丹姆对美学、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做了开拓性的思考,大大地提升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

希望读者们能够喜欢这几部译著,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李修建

202256

好书推荐

《原始艺术》

Primitive Art

说到《原始艺术》,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当属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于1927年写的《原始艺术》一书。此书于1989 年被译成中文,读者甚多。

而此次这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原始艺术》,由一位德裔人类学家莱昂哈德·亚当撰写,于 1940 年初版,两年之后重印,1949 年出了第二版修订版,1954 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出了第三版,在当时可说是颇为畅销。然而,如李修建研究员在“译者导读”中所言:

80 年过去了,莱昂哈德·亚当和他的《原始艺术》已少有人知。实际上,书中广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敏锐的分析和精彩的论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李修建:“译者导读”,载[]莱昂哈德·亚当《原始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版

莱昂哈德·亚当自画像

莱昂哈德·亚当于 1891 年出生于柏林,其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莱昂哈德·亚当辗转英国,其间受到了马林诺夫斯基、博厄斯、马雷特等著名人类学家的推崇与鼎力帮助;“二战”期间,亚当作为敌对国难民被押送前往澳大利亚塔图拉拘留营,并最终定居澳大利亚。

在博厄斯的《原始艺术》中,直接使用了“原始艺术”这一19世纪由于西方殖民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并没有做出任何界定。十余年以后,西方开始反思其带有强烈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色彩的单线进化论和极端传播论,“原始”的概念已经有些过时,因此,亚当认为:

原始艺术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史前人类的艺术,此处的“原始”是就历时性而言,指人类的最早阶段;二是指非洲、大洋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现代土著民族的艺术,这些土著民族是在 15 世纪末至 19 世纪期间西方人发现的。

——李修建:“译者导读”,载[]莱昂哈德·亚当《原始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版

 因此,亚当的《原始艺术》涵盖了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包括史前欧洲原始艺术、北非艺术、布须曼艺术、非洲黑人艺术、亚洲艺术、大洋洲艺术、澳大利亚艺术和美洲艺术。

要知道在20世纪初,交通、信息交流不像今天这样便利,要写这样一本涵盖地域如此之广的关于民族艺术的书,并不那么容易。而亚当具备了多方面的优势。他从小沉浸于博物馆,对民族志物品极其感兴趣,并且多年从事收藏,对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非常熟悉。同时,他颇具语言天赋,通晓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拉丁文、中文、印度斯坦语、旁遮普语等多门语言,因此得以广泛阅读各类文献。加之他在写作此书时就职于大英博物馆,博物馆中丰富的文献为他写作此书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他还通晓艺术,有绘画才能,本书中的线描插图都出自他手。正是如此丰富的知识积累、广泛的兴趣爱好、语言与绘画才能,使得这本《原始艺术》在1940年出版成为可能。

《原始艺术》最初是企鹅图书“鹈鹕丛书”的约稿,小开本,售价低廉,面向大众读者,意在普及学术。亚当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概览。同时,书中不乏其具有学术高度的洞见。诸如针对当时流行的一些原始艺术观,亚当做了辨析;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原始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联;在跨文化背景下探讨了非西方艺术的走向等。其中不少观点,甚至对今天的民族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时至今日,此书除了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性读本外,其本身所具有的历时性、史料性、学科史意义等,已使其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正如李修建研究员在本书“译者导读”的最后说道:

它在学术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却不可忽视。我们之所以介绍此书,就是因为,学术史的任务之一,就是打捞处于边缘、渐被遗忘的人物和著作,复原它们的本来面貌,在历史的视野中给以恰当的定位,从而丰富我们的认知,提升学术的深度。

Leonhard Adam

莱昂哈德·亚当

莱昂哈德·亚当(Leonhard Adam, 1891-1960)于1891年出生于柏林,犹太人,1940年被押送到澳大利亚塔图拉拘留营,1942年获释,并被墨尔本大学聘为工作人员,1957年退休,1960年,在前往德国波恩参加世界人类学大会时突发心脏病辞世。亚当的研究集中于法学和原始文化,除了《原始艺术》这本代表作,他还以德语出版了《佛像:佛像的起源与形式》(1925)等著作。

《审美人类学》

The Anthropology of Aesthetics

审美人类学,从名称来看,是源自美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美学和人类学分别于18世纪、19世纪诞生,一般认为,从二者结合而产生的审美人类学晚至20世纪7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但本书作者范丹姆则从“被遗忘的开端”——恩斯特·格罗塞于1891发表的《人类学与美学》一文为引,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人类学”以此为始。

范丹姆的治学特点

一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开阔视野。在本书中,范丹姆多次强调,要持有一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认为除民族志赋予人类学方法的经验主义和语境主义外,人类学方法还具有跨文化比较的特点。因此,区别于传统人类学对非西方小型社会的研究,范丹姆倡导“将视野投向全世界各个文化中的审美和艺术现象,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视野中对其加以研究”。二是发掘新材料的史家功夫。范丹姆致力于挖掘早期相关研究文献,希望从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文献中发现新的观点和价值。其中,他对格罗塞的《人类学与美学》一文的再发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

审美:人之为人的基本维度

作者写作本书,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呼吁:将审美作为人们的基本维度进行审视。从传统的美学观点看来,审美与高雅艺术密切相关,只有这些能给观者带来崇高或敬畏之感的艺术,才能被认为是“美”的,才可以被划入“审美”的范畴。而生活中的美在这一观点中被自然地去除或者忽略了,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将审美“降格”,让读者发现“审美其实无处不在”。

事实上,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喜欢置身于赏心悦目的事物之中——从厨房用具和家具到墙上挂的画——并避开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快的东西。我们也会在各种私人和公共场合使用审美之物,通常有特定的目的。我们打扮自己,美化生活空间,给访客留下好印象,或装饰神龛,安抚超自然神灵。……寥寥几个案例和观察——从日常的到非凡的,从世俗的到宗教的——已经表明,审美与人类的生存紧密交织在一起。

人类学与美学

关于人类学,本书倡导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即对人类的研究。结合审美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维度,这种对人之意义进行研究探讨的目标,即代表了作者倡导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审美研究,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任何时空中的人类。“它需要处理人之为人的相互关联的各种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有助于对审美作为人类存在特征的理解。”

关于审美的系统考察主要分为“进化美学”“语境美学”“哲学美学”三个层面,其中运用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是“语境美学”。通过以民族志为基础的人类学方法,学者们对审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证明了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民族志学者已经证明,审美与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他们提醒我们注意,随处可见的日常现象都有可能成为审美评价的对象;他们还提高了学界对大量社会文化现象的认知,在这些现象之中,审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自:“社科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