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堂闻见集》的作者卫建民先生在纪念孙犁逝世二十周年暨“我与孙犁”丛书首发交流活动现场说:“他(孙犁)说过他的作品可能寿命只有短短五十年,其实如果从他的成名作品《荷花淀》算起的话,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十七周年。他去世二十年,二十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反而读者越来越多了。”“所以一个作家,最难得的就是他去世了,他的作品还活着。”
复恐匆匆说不尽
——关于孙犁的来信
我二十岁之前,虽在农村那样的环境里读过不少流行的长篇小说,但从未接触过孙犁的作品,也不知道孙犁这位作家。我上的七年制中学,因是在“文革”后初创,学生连正式的课本也没有,不可能从课堂上了解孙犁。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文学,是在讲台上读《山西日报》上的批判文章,那时正批判赵树理小说《套不住的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去武汉上大学,专业是经济,兴趣却在文学,曾买到一本谈文学创作的小册子,内有孙犁谈文学创作的一篇文章,风格独特,语言粹美,没有枯燥、空洞的理论。从此记住了文学界有这样一位老作家。
到北京工作后,正是文学复兴的80年代。孙犁在《人民日报》开设“小说杂谈”专栏,不定期发表简短的文学札记,是很精彩的文论。机关办公室总会公费订阅一份《人民日报》,我读完报纸,就将这些札记剪贴在一个笔记本上,还在每篇札记下写读后感,做自修的功课。从读这些短小的文论开始,我购买、搜集孙犁的文学作品,还自费订阅一份《光明日报》(孙犁经常在这张报纸的《东风》副刊发表作品),真到了狂热的地步。他的《铁木前传》,使我领略了孙犁风格的魅力。那年月,我工作的机关分来几位学中文的大学生,个个会写诗写小说,目空一切。我则和他们谈孙犁,谈契诃夫、莫泊桑,自以为并不比骄傲的中文系学生懂得少。我也练习写过几篇短小说,更多的是学习写散文,向几家著名的报刊投稿。
1986年,我去天津,《散文》的朋友说,去看看孙犁吧!我沉吟半天说,不要麻烦老人家吧,朋友热情地说,去吧去吧,你那样喜欢他的作品。于是,我跟着朋友去多伦道旧居,第一次见到了我正迷的作家。孙犁知道我当编辑,赠我一本小册子,书名《编辑笔记》。
返京以后,我写了一篇《去见孙犁》,恭恭敬敬誊抄一份,寄给孙犁,请他审阅——因担心有不妥当的地方。孙犁很快退我,用红铅笔在稿子上端写了“看过”二字,还改正稿子中的三个错别字。我将稿子寄给吴泰昌同志,他刊发在《散文世界》杂志上。有几年,我见了泰昌同志就说起这件事。一个文学青年能在大刊物发表一篇作品,自以为就是天大的事,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我有一位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同事,在《安徽文学》发表一个短篇小说,便自费邮购十几册,分赠女同学。——不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文学
“发烧友”。
从此,我和孙犁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交往和通信,直到老人家去世。
起先,孙犁写信爱用明信片,偶尔也写在手边的稿笺上,并不专用一种信笺。后期的信,大多用毛笔写在毛边纸或宣纸上,而且越写越长,数量也多起来,频次密集。那个年代,邮政很负责任,从天津寄到北京的六十二封信,竟无一件丢失。
80年代,我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知道孙犁爱喝玉米面粥,每年秋收后,我就让尚在老家工作的妻子找一点新玉米面,远寄给孙犁。从来信中能看出,老人家收到这种土特产品,简直是兴高采烈。我年轻时偏激执拗,机关工作的气氛又使人苦闷,加之是单身,工作之余,就沉潜在读书、写作中,走业余自修的道路。孙犁每次来信,在我都是内心的一个节日,甚至是精神的支撑。一个文学青年有了倾诉心事的对象,又能听到回应,现在想来是多么幸运!
当年,我给孙犁的复信,并没有复印留底,以为都不存在了。前几年,晓玲大姐(孙犁小女儿)整理老人遗物,发现几封,我要了回来;抚摸旧信,感慨不已!几页残信,保留着我的热血青春和探索文学的陈旧轨迹。从学习孙犁作品到进入研究阶段,陈述自己对某篇作品的看法,对某个时代某个人物的认识,是我们之间后期通信的主要内容。
孙犁作品数量不多。除了80年代初出版的五卷文集外,就是每年结集出版一本小册子,共十册,最后一册名为《曲终集》,汪家明兄在山东搞出版时,曾精心编为“劫后十种”。这些新作,我在结集前,大都已熟读;有的精彩的文章、句子,读一遍就记牢了。我练习写作,完全是从孙犁作品里学习,并不好意思写信求教。孙犁从学习传统和创作实践中,提炼总结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及写作方法;他的书,就是文学青年的教科书。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孙犁淡于人事,不热衷于团体活动,谢绝一切会议的邀请和社会活动。他真做到了知行合一,严格遵守他的名言:“文人宜散不宜聚。” “散居”在闹市陋巷里的作家,以传统的书信方式,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因病赋闲,四处搜罗古籍图书,曾有当藏书家的念头。坐拥书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安放自己的存在,是这位老资格作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活法。到了晚年,他闭门读书,以书为友,开始写读书记。他给我的不少信,就是读某种书的消息。读者感兴趣的,当然是他读书记中的借题发挥,特别是对时弊的批评。他心中有个理想国和道德律,所以他才荷戟独彷徨,发现社会和文学界的不良现象便刺一枪,继承着鲁迅以来的文学传统。我在人过中年后,已少读当代文学作品,转头阅读文史哲的基本读物,自觉补课,培植根本。因此,孙犁在信中谈到的书与人,我大多勉力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展开信中的讨论。对我来说,这是读书通信,学习通信。
读者从信中看到,孙犁曾托我在北京给他买过几种书。书买到寄出后,他必定寄我书款,我觉得很好笑:几元钱远道寄来,我还得去邮局取,等于添麻烦,但老一辈人的观念,你要让他改变是很难的。他曾送过我几种包了书皮、写有题跋的书,我由此拥有了孙犁式的“书衣文录”样本,成为我书房里的一道风景。
孙犁涉猎广泛,不专研究一个领域,属于有选择地杂览旁收。书中的精彩段落,他还抄在笔记本里,为的是便于检索,加强记忆。史部,他读的多是前四史;集部及杂著,他读的比较多,也有兴趣;儒释道,读的并不多,我想,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已综合内化为他的人格精神,外化为他的风神。余英时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是能塑造优美的人格。我在与孙犁十几年的交往中,见证了这个论断。文学界,没有鄙吝之心,超尘绝俗的人物,孙犁是其中之一。
通信中的部分信件,有两组是孙犁让我抄录,供报刊发表的;有的是他以“耕堂函稿”的总题目,自行发表的。有的还以专题性的,如“读书通信”发表;书信是孙犁晚年写作的一种文体。这次集中在《新文学史料》发表,为求资料完整,大部分未公开发表的和已发表的“倾箧而出”,在我是了结一项工作。不过,我原来的想法是,在每封信下写一则“本事”,统为一册有特色的小书,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一位文学前辈与文学界外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灵交往。因主编催稿,我只得先行抄录一份,作简单的注释,请同事刘磊打字,在约定时间交给编辑部,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份资料,让喜读孙犁的朋友从这批信件里看到作家的另一个侧影。
如今是微信时代,绝少有人用钢笔、毛笔在纸上写信了。有几次,我给人写信,竟然不知道现在该贴多少钱的邮票!我纵然保留写信的老习惯,但述说心事的书函投向哪里呢?——“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我整理、发表这批书信,是对难忘的文学时代的留恋,也是向过去的沸腾生活告别。
2014年5月17日
作者:谢大光
定价:38.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谢大光,祖籍山西临猗。长期生活在天津,就学于河北工学院,从军,习工,后供职出版社,曾任《小说家》主编、《散文海外版》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从事散文期刊和散文书籍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参与创办《散文》月刊,主持编辑《中外散文选萃》及“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世界散文名著丛书” “世界经典散文新编丛书” “新世纪人文译丛”等。2004年退休后,为花城出版社主编“慢读译丛”。偶有散文作品见诸报刊,结为《落花》《流水》《春天的残酷》三集,另有《谢大光散文》《谢大光序跋》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在职期间,曾编辑出版过《孙犁散文选》《耕堂序跋》《孙犁集》《百年孙犁》《孙犁文集》等与孙犁先生作品有关的图书,并因之与孙犁先生结下不解之缘,也曾经得到曾主编过《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孙犁先生就如何做好编辑工作给予的很多指点和建议。本书即收录了谢大光先生记述上述内容的文章,以及作者与孙犁先生的耕堂聊天记往以及书信往来中的创作谈,并附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及孙犁的书法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者:卫建民
定价:46.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卫建民,山西洪洞县人,1955年生。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中国发展观察》原总编辑、副社长,著有《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业余研究孙犁、契诃夫。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所写的与孙犁先生有关的回忆性文章、孙犁先生致作者的信件62封,以及作者记录与孙犁先生交往的日记摘抄,在这些文字中,有作者对孙犁作品的解读,也有对孙犁人生经历的介绍,还有忘年交之间的真挚的情感。通过这些文字,可以让读者对孙犁先生的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对孙犁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更新的认识。此外,书中配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使得本书既是一本大众读物,也可作为孙犁研究的参考资料。
作者:宋曙光
定价:42.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宋曙光,《天津日报》原文化专副刊中心负责人,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继孙犁等老一辈编辑之后,保持、继承并发扬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所编发和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荣获中国新闻奖、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天津市新闻奖、全国冰心散文奖外,还曾不断被报刊转载与收编。著有诗集《迟献的素馨花》《穿越时空的情感》,获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天津市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记录了作者与孙犁先生交往的过往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孙犁等老一辈编辑的带领下所走过的报纸副刊编辑之路。还收录了《荷香久远——孙犁先生百年纪念文集编纂之思》《想起约稿函——写给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等纪念性文章。在回忆、纪念孙犁先生之余,作者还表达了对编辑行业的感悟,以及对李牧歌、柳溪、孟伟哉等人的怀念。本书并配有独家的魏巍、铁凝、从维熙和房树民看望孙犁先生的照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者:冉淮舟
定价:38.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冉淮舟,1937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第一中学,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市文联、铁道兵文化部、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共计四十余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纪念孙犁先生的散文作品,记录了作者和孙犁先生多年的交往,其中不乏孙犁先生对青年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指导,最为珍贵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作者与孙犁先生来往书信的照片,其中大多是从未发表过的,非常有史料价值。本书可读性强,既是一本大众读物,也可作为孙犁研究的参考资料。
作者:肖复兴
定价:46.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和《人民文学》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有各种杂书两百余部。近著有《肖复兴散文精选集》(四卷·作家出版社)、《肖复兴文学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是作者和孙犁先生的通信,其中大部分都未曾公开发表过。作者认为晚年的孙犁是一本大书,这一点在他们的通信中可见一斑。下辑是作者所写的读孙犁先生作品的读书记,尤其是在孙犁先生去世之后,作者每年都会写一篇读书记,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他所敬仰的孙犁先生。这些读书记让能够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晚年孙犁,并对孙犁的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书中配有若干书信的照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使得本书既是一本大众读物,也可作为孙犁研究的参考资料。
来源 | 天津人民出版社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