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封信换来三十万大军,《三国演义》中的隐藏大佬

2022/7/29 11:18:47  阅读:268 发布者: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逃离许都,占领徐州。曹操闻讯,准备发兵攻打刘备。刘备想向袁绍求援,又担心袁绍不肯发兵。此时,徐州名士陈登向刘备献策:

登曰:“此间有一人,与袁绍三世通家,若得其一书致绍,绍必来相助。”玄德问何人,登曰:“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玄德猛省曰:“莫非郑康成先生乎?”登笑曰:“然也。”

这里所说的郑康成,名叫郑玄(康成是他的字)。听了陈登的建议后,刘备登门拜访,求得郑玄书信一封,寄给袁绍。袁绍见到郑玄的亲笔信,果然发兵三十万,攻打曹操。

郑玄画像

这位郑玄老先生,虽然在全书只有这么一次短暂的出场,却足以体现出他在当时的名望。虽然没有像同时代的刘备、曹操那样,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这位郑康成先生却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名字。不过,他留下的不是政治、军事上的功绩,而是学术上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

郑玄生长于东汉末年,是山东高密人,他的八世祖郑崇曾经在西汉哀帝时做过尚书仆射,也算是名门之后。不过,郑玄从小就对做官没有太大的兴趣。年轻的时候,他曾经被任命为乡啬夫,主要负责当地的诉讼和税收。然而,郑玄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反而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溜到当地的官办学校里去听课。他的父亲看他如此“不争气”,还经常斥责他,郑玄却依然“屡教不改”。

 

《毛诗传笺》

[]毛亨 传,[]郑玄 笺

通过自己不懈的抗争与努力,郑玄来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来,他又不远千里进入关中,跟随当时的大儒马融学习。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实际上,马融根本连领都没领,完全是郑玄自己一步一步地迈入儒学的殿堂。

当时的马融身份显贵,有弟子四百余人,其中只有五十个人有资格直接听他讲课,剩下的都是由弟子代为传授。郑玄在马融门下读了三年书,都没能见到这位名义上的老师一面。不过,郑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靠着原本就不错的基础,加上持之以恒的信念,“日夜寻诵,未尝怠倦”,在学问上日复一日地精进。

终于,崭露头角的机会来了!有一天,马融召集所有的门人弟子一起讨论当时流行的“图纬”问题。正当一众弟子焦头烂额之际,郑玄站了出来——他云淡风轻地为众人剖析疑义,条理清晰,言必有据,四百弟子霎时间哑口无言。

这一次,郑玄用他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同时,他对这个所谓的“师门”也再无幻想和留恋。他终于选择了离开。

在郑玄离开的那天,马融看着这个名义上做了他三年学生的年轻人,百感交集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这句话的意思,等于宣布:这个年轻人将来会成为一代宗师!

 

《尚书大传疏证》

[]伏生 传,[]郑玄 注,[]皮锡瑞 疏证

郑玄离开马融后,游历四方,十余年后才回到老家高密,一心著书授徒。此时的郑玄,已经闻名海内,有弟子千余人。

接下来,一连串《三国演义》中熟悉的名字便登场了:先是大将军何进想要重用郑玄,但是郑玄没有接受。孔融任北海相,将郑玄的家乡命名为“郑公乡”,以表彰他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后来董卓挟持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也想要征召郑玄,但由于道路阻隔,亦未成功。

由于黄巾军攻打青州,郑玄不得不前往徐州避乱,太守陶谦也对他礼敬有加。据说,当郑玄再次返回家乡时,路上遇到一伙黄巾军拦路。然而对方一听说是郑玄,立刻全体恭恭敬敬地下拜行礼,并承诺绝不到高密县骚扰。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

经过一番争斗,袁绍逐渐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于是也想将德高望重的郑玄招致自己麾下。这一次,郑玄去了。

据《后汉书》记载,当时袁绍门下人才济济,有很多才辩之士,他们本以为郑玄只是个迂腐的老学究,于是便在一次宴会上百般刁难,想看郑玄出丑。没想到,当时已经年逾六旬的郑玄,不仅怡然自若,而且随机应变,对答如流,再一次用自己的才学征服了众人。

据《世说新语》引《郑玄别传》记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后,也想以汉帝的名义征召郑玄为大司农。郑玄应召,行至元城而卒。

 

《世说新语笺疏》

在东汉末年,那个天下大乱,英雄逐鹿的时代,郑玄手里没有雄兵猛将,只靠着胸中的万卷诗书,便足以使那些王侯将相们相形见绌。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学者纷纷宗尚五经之学,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宗派林立的局面,各家对于经书的注释也日趋繁复,常常让学者茫然不知所归。郑玄则集众家之所长,又匡正其弊病,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范晔在《后汉书》中对郑玄的成就有这样的评价: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当时的名臣华歆就称赞郑玄说:“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到后世,郑玄的地位越来越高。唐代官方编修《五经正义》,其中《礼记》和《诗经》两部经书,都是以郑玄的注本为依据。正如顾炎武诗中所说:“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述古》)

 

《礼记注》[]郑玄 注

除了郑玄,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人在学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古书的注解方面,这一时期更是大师辈出。比如阐发《公羊传》的何休、精研《周易》与《老子》的王弼、注解《左传》的杜预、训释《论语》的何晏......

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人们往往习惯了去谈论武将的金戈铁马、谋臣的纵横捭阖、君王的杀伐决断,而很少关注这个时代在学术上、思想上、文化上取得的成就。然而在刀光剑影之下,翰墨简牍之间,像郑玄这样的儒者,一样值得被后人铭记。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