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中国县城治理的秘密,终于被揭开

2022/7/26 14:11:34  阅读:191 发布者:

01

“皇权—绅权”到 “政治—行政”

传统中国是一种典型的“家天下”的治理模式,以“齐家”为中心,向内“修身”,向外“治国平天下”。“家庭—家族”是建基于血缘关系,用伦理道德来维系的一整套理念和系统。

伦理政治有一个治理特点,抓大放小,就像家长管孩子,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根本的大的方面一定要秉轴持钧,其他一些小的方面可以适当放任,就像一句治家谚语所说:不哑不聋,做不得阿翁。加上中国地域广阔,古时又交通不便,所以中央的权力不会具体延伸到县域以下的治理。“皇权不下县”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县官作为中央政权的最基层,主要处理税收、审理案件和教化子民这些事情。

那么,县域以内的治理靠什么呢?靠宗族和乡绅,费孝通先生和张仲礼先生对此都有精彩的论述,温铁军先生则为此现象写了一个简单形象的口诀:“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的治理是一种“皇权—绅权”的二维模式,原则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运作中县以上的治理归皇权,县以下的治理归绅权。所以,民间才会流传出那句“县官不如现管”。

“皇权—绅权”模式与现代政治学的“国家—社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应,学者们于是把“皇权—绅权”模式纳入到现代化政治理论的二元视野之中。如此,皇权代表国家,绅权则对应社会。进一步对号入座,县官代表着国家权力,现管则是社会权力的体现。但是,在现代以来中国实际的治理变迁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治理主体,这种对应不完全具有严格的科学意义。

当今中国县域治理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传统中国基层社会赖以运作的族权/绅权解体,被国家权力所替代;其次,绅权时期的一些治理方式和理念并没有随着族权/绅权的解体而消失,以一种碎片化状态存在,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还是起到一定的或掣肘或推手的作用。

所以,中国县域治理的现代化,还是存在于二元视野之中,不同的是,“皇权—绅权”或者“国家—社会”这种二元模式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了“政治—行政”的二元模式。治理主体只有国家权力,没有社会权力,权力的贯彻已从国家与社会的角逐转变到政策与执行的较量。

在这一视域中,“县官”代表“政治”,“现管”代表“行政”,二者的博弈开启了中国县域治理的现代化。《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是武汉大学杨华教授历时15年,调研20余省市县域治理的最新成果。杨教授的田野调查从治理实践的角度描绘了“政治—行政”二元视野下的县域治理现状,记录了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事变迁。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作者杨华

02

县域治理:政治与行政如何统一?

治理的本质是行政管理的基本问题,定义有很多种,这里之所以选择不例举,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各地方的政治生态有着千差万别,即使是高度概况的定义也难准确描述各国/地具体的治理情况;二是任何概念本身都具有局限性,静止的话语无法准确捕捉变化的事态。《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跳出了定义的囚笼,摆脱了抽象概念的表达局限,用实际运作来描绘中国式县域治理,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答案。

近年来的中国治理实践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部门的权力在强化,这是纵向权力的深化。部门“条线”的权力从中央直达基层,垂直程度增加,绕开了地方党委政府,不受“块块”权力的干扰,权力自主性增强。按照这一逻辑,县级党委政府能够调动的资源空间减小,资源动员能力减弱,地方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但是,杨华的调研发现,事实恰好相反,随着纵向权力的深化,横向权力也得到了扩张。

权力在运作中分别向不同方向拉扯,一个纵深,一个横扩,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进同升的关系。这是权力主体在“政治—行政”二元之间的地位所决定的结果,县级党委政府不仅是地方行政的主体,也是块块的政治中心;条线部门的行政事务要在块块中完成,而且很多行政事务,比如扶贫、环保等,本身就是政治任务。

县级党委政府很方便“以政治的名义”来整合部门资源,部门任务的完成也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就是用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块块完成对条条资源的整合,条条从完成政治任务的角度出发,也愿意接受这种整合。在此意义上,行政服从政治,政治与行政达到了第一个统一。

部门权力虽然掌握专业资源,拥有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但是,作为块块的党委政府在地方具有最高权威,统领和整合这全县的资源。如此,县域条块关系不可避免地既要合作也要博弈。

首先是合作,块块部门要表示对条线部门的权威支持,协助其执行事务;条线部门要和块块部门资源共享,拥护和贯彻当地的政策和决策。

然后是博弈,在条线部门对块块权威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前者需要根据自身事务的轻重缓急来争取后者的资源倾向,并不是所有工作都是重点事务,二者必须在事务与资源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在块块对条线专业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党委政府为了完成“领导推动的工作”,可能会额外动用需要相关法律程序批准的专业资源,二者在“领导意志”和法定资源之间就需要找到平衡点。当然,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条线部门采取灵活变通的做法配合党委政府。在这种博弈和均衡过程中,行政服务政治,政治与行政达到了第二个统一。

县域治理的趋势是从条块结合到条块统一,统一的核心点是政治中心论,权力坐标系的横轴是县域党委政府,纵轴是条线部门,原点是政治正确。事务的执行点就是坐标点,是块块与条条的重合点,参照系都是原点,条块结合的均衡和条块统一都是沿着政治中心的条块二者匀速拉动,“政治—行政”模式从分到合、再分再合,中国式县域治理如此有序运行。

03

体制与机制:二元治理的悖论?

体制是正式的、既有的、制度性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变动,但总体上是朝着“精简、统一、效能”的方向进化,“小政府、大服务”成为机构改革的原则。“三定”方案是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内容是定部门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三定”之后,体制固定化,很难产生变化,这是不可违背的政治原则问题。灵活的机制能够在有限的权力和资源中找到突破点,但是,机制的问题在于其半正式性。

半正式性是机制的特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处理不好半正式性,也有可能造成相反的后果。对于治理来说,体制和机制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凿枘不投。从表象上看,体制与机制是权力的两端,二者具有互斥性,二者的运行会形成了一种张力,向两个方向撕扯,造成了权力执行过程中的悖论:按照体制规则办事,有可能达不到治理的目的;采取变通的机制办事,目的达到了,却有可能违背体制的规则。

这个问题可以回到开篇的“家天下”与“皇权—绅权”的视角看,治国是治家的延伸,皇权也好绅权也罢,都是用治家的方式来实现的。在《乡土中国》里,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费先生说的是个体,实际上中国古代权力的执行也是这种特点,皇权和绅权都是各自行政范围内的中心,而治理措施就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指出了传统治理的两个特点:一是二元非对立性,皇权和绅权都是用相同的方式在治理,绅权是缩小版的皇权,因此二者不但不对立,在本质上还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治理权力的实现。二是多中心治理,存在着多个圈,每一个圈都有一个中心,圈推出的波纹相互重叠却并非非此即彼。也就是说,中国式的二元不同于西方式的二元,不是单向度的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对立统一。

县乡政治实践过程中正是吸收了传统中国的治理元素,并没有把体制和机制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尝试在从对立中找统一。体制固定了,如果简单机械、亦步亦趋地执行,会产生职责过多、机构单一、人员偏少的问题,很多事务就无法推进。

基层领导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不变体制变机制,采用交叉、重组等方式,实施“片线结合”,尽量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设定的体制资源,实现低投入、高效能。“片线结合”有效地实现了人与事、领导与干部、一线工作与干部培养、授权与控权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了体制资源,激活了体制,使体制得以运转。同时,增加了治理层级,减少了治理范围,强化了治理强度。

看似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在“传统—现代”的视野里融合,中国县域治理的实践,不仅仅靠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式治理体系,也要从中国传统中汲取智慧,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化解悖论,突破创新,走向现代化。

04

权力与能力:

政权下沉与治权细化的二重奏

权力不等同于能力,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权力的对应体是政权,而能力的对应体是治权。社会学家迈克尔·曼分析国家权力时,提出了基础性权力这一概念,它是国家实际渗透市民社会,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的权力。换言之,国家基础权力也就是基层治理中的政权。治权则是与乡村属性相耦合,从传统和乡土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能力,它与“绅权”有一定的继承性,在治理中时常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实际的治理能力。

乡村治权与国家基础权力作为硬币的两面,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如何结合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要务。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基础权力通过职能部门,逐步向基层下沉,相对应的是治理事务的增多和治权的精细化。由此,基层治理衍生出若干问题。

一是泛政治任务化与考核失灵。国家基础权力下沉之后,基层干部不仅要忙着推动中心工作、分管工作,还要去应付各种督导检查、赶各种会议的场子。也即是说,除了本职工作,还有处理好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而且,这些工作都被泛政治任务化,每项都很重要,都不能马虎。所有的工作都是重点就意味着没有差别化,造成了考核失灵的现象。

首先,越来越多的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各项的分值占比小,竞争拉不开差距,每一分都很关键。其次,考核项目细化,工作量增加,同时更零碎,不能在宏观和整体的层面解决问题。最后,各项工作排名被技术化和即时化,考核面临巨大压力。

无论分值平均化、占比小,还是工作量大且零碎化和即时化排名,都促进了重点不突出的状况。哪项工作出现问题,哪项工作排名靠后,就去解决哪项工作,无法把精力集中或整体性地放在重要的工作上面,考核分数可能不低,但失去了考核的意义,造成了考核失灵。

二是不同体制在政策和机制创新中的作用问题。权力下沉和治权细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治理事务由少到多,治理方式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监控,基层治理模式从“结果管理—政治任务少”向“过程管理—政治任务多”发展。

“结果管理—政治任务少”是一种分权治理体制,是集中与分权相统一的治理体制,它将制定、调整和评价政策目标的权力集中于县级党委政府,而将政策执行的决定权和剩余索取权留给乡镇。在政策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乡镇可以进行政策执行和机制的创新。

“过程管理—政治任务多”是一种集权式治理体制,是权力集中在上级、下级较少自主权的治理体制。县级集中了制定、执行、评价、监督等权力。乡镇只有听从命令、调动资源执行政策的权力,自主设定政策、进行政策执行机制创新的空间较小。在分权治理体制权力结构中,乡村治权大于国家基础权力;集权体制中,乡村治权小于国家基础权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配比二者,既能实现目标,又能激励创新。

在政权下沉与治权细化的过程中,问题还有很多,列出的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足以说明,权力和能力并不是正比关系,而是琴瑟合璧的关系,只有步调一致,才能演出和谐的二重奏。它们是合则两利、分则两败,单纯地追求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基层治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05

“县官”就是现管:以河长制为例

“县官”代表“政治”,“现管”代表“行政”,政治具有多目的性,既要达到实际效果,也要起到宣传和凝聚人心的作用;行政不一样,只是一种执法,依法执行事务。因行政扮演执行的角色,在基层中,“县官不如现管”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治指令下达了,怎么去完成就是具体执行者的分内事。只要指令完成了,过程中对事情怎么拿捏,拿捏到什么程度,事后怎么向上级汇报,执行者有很大的决定空间。如此,很多政治任务都被形式主义化,目标完成,大家皆大欢喜好处均沾;目标没有达成或部分达成,各个层级之间都会相互推诿和卸责,“县官”与“现管”之间、“现管”内部相互之间都会产生矛盾。

河流的治理就曾经是这样一个典型,一段河流出现了污染,人们会反映到环保局或者水利局。环保局说河水的污染来自漂浮的白色垃圾,而不是工厂或城市污水排放,应该找水利局。到水利局他们又说这些白色垃圾主要是船上游客扔下的,这个不归他们管,要找交通部门。交通部门又说,它们只能管水上运输,扔下去的垃圾管不了。

这些“现管”们互相踢皮球,群众只好上访,去找“县官”,如果引起“县官”重视,他会调动相关部门协调作战,搞“运动式治理”,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引起“县官”重视,事情多半就被拖了下去,直到真出了问题,遭受了损失,才可能得以解决。

这样事情出多了,治理者们逐渐总结经验,想方设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机制,河长制就是这样一种机制。河长制的特点一是责任到人——河长,河流无论出现哪方面的问题,都由河长来统筹协调;二是责任人是相对领域的第一把手,最短的一段河道上,河长首先是村支书;在更长的一段上,河长是乡镇党委书记;再往上,则是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甚至是省委书记。

责任到人,责任者就没有推诿和卸责的余地,有了情况出了问题他责无旁贷;“一把手”当河长,河流治理就是头等政治任务,指令下达后,调动资源、协调任务这些最可能发生拖延和沟通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和顺畅。这样的机制就好比在在河道管理中造就了一个“无缝隙政府”,所有的相关部门在“一把手”的指挥和调动充分利用相关资源,齐心协力治理好河道事务。

河长制的推行,也开启了县域治理的一个新方向,在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多方协调的重要公共事务上,采取“一把手”负责制,把重要事务“政治化”,不仅能为老百姓办实事,也能提高治理效率。

政策如何融入执行,光靠严格的层级制层层下达有时候并不能有效完成,必须打破常规,让政策的制定者或指令者去具体处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种意义讲,“县官”就是现管,这是机制的创新,“县官”不仅是庙堂上的发号施令者,在一些事务上,他也是“现管”,担负着具体的责任。

06

功能与效果:会议的两面性

开会是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对具体事务有针对性强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但会议开多了,却不免染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色彩,加之会议特事特办的风格很容易出政绩,有的领导干部因此对自己在会议上的角色过于投入,甚至久开成瘾。“文山会海”是机构改革一直强调要克服的问题,政务电子化过程中,“文山”减少, “会海”却因为方便召集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各地方都大力精简会议数量和程序,缩短冗长的会议,也从形式上进行改进,包括合会、套会、短会、减会、电视电话会等,这一系列措施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层的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仍抱怨会议过多,而且具有重复性,尤其是多层级视频会议,已经成为新的负担,使得工作人员没有时间去处理事务性工作

视频会议是一种比较新的会议方式,一个视频只需要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一次性录制,可以向多个层级传达,这样做有多种益处:一是减少会议负担,节约成本,视频会议无需现场参加,不用提供场所,不用招待,组织相对简单,还能层层到达。二是能够准确传达会议的决议和精神,原汁原味,避免互相传达过程中出现理解错误、片面等问题,会议精神不会打折扣。三是具有规模效应,一个视频会议多个层级参加,人数有基本保障,会议氛围容易被烘托出来。

视频会议本来应该具有优势是提高效率,减少会议数量,但是,事实运行过程中却走了样,陷入了旋涡。中央视频会之后,省里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会议精神和责成基层达到目标,就重复召开一次;地区、县、乡也出于同样的考虑,就层层递增,每一个层级都开一次内容相同的会议,甚至到村镇。如此,会议频仍的情况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负担增加,同一次会议有人要参加三四次,甚至五六次,且不论还有不同部门的各种各样的会议。

这样疲劳轰炸下来,基层领导和实际事务人员就很难在时间上有所保证,而且工作抓不住重点,治理的“度”就不好把控。工作不是自主把握,而是根据会议的启动来推动。虽然会议上强调了重要的程度,但执行时的实际效果要看推动的幅度大小。被动工作过于僵化,缺乏创新精神,既抓不住治理重点,也很难高效率解决问题。

开会是政治,传达会议精神是政治,这是会议的功能;落实会议决议是行政、是治理,这是会议的效果。所以会议要开,会议精神要传达,但是落实会议决议,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才是重点。

政治的精髓在于不指向具体的事务,却能够指导执行者解决具体的问题;行政的精髓在于在法定范围内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政治性。会议不是目的,提供行政的精神指向和治理策略才是重点,从这个角度讲,视频会议不应该重复开,会议精神的传达需要简化和活学活用,越到基层,越应该实用和传神,甚至可以简约为口号化;治理不是手段,是过程,必须要有投入,而不是单单靠会议精神能够指导的,不把精神转化为治理方式,那么政策只能停留在制定阶段。

本文选取了《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涉及的几个角度,尝试用“政治—行政”二元的视野解读杨华教授对县域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二元视野在传统中国一直存在,但是,二元的对立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不是主流,中国哲学始终存在着一个“一”,无论你怎么定义这个“一”,“道”也好,“太极”也罢,最后总是“九九归一”。二元和一元甚或三元历史上都存在过,虽是不同,传统中国哲学对之的解释却都能回到“合一”,是原初状态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形态。

近代以来,西方二元理论框架进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如“国家—社会”视野在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之中应用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国家—社会”视野确实适用于整个社会宏观方面变迁的观察和诠释,但是并不能恰当阐明县域治理现状。

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国家—社会”在中国社会里得到传统的渗透和整合,最近黄宗智先生也撰文论述了“国家社会合二为一”的中国模式,提出了“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两种概念,在更深层次上整合了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

合二为一的“国家—社会”权力在基层治理中如何相互融合,如何在权力内部滋生“政治—行政”的二元模式?二元框架下,体制与机制、权力与能力、“县官”与现管、会议的政治功能和执行效果等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这些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政治实践步骤和理论依据,杨华教授的这本书正是从现实的角度回应了这些问题。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杨华

“县官”如何治县?县乡政府是如何运作的?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县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权威?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

本书深描中国政治的实际运行,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的剖析,是一本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书中真实再现、集中探讨了县乡政治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涉及中央与地方、顶层与一线、领导与干部、政治与治理、属事与属地、跨级与上级、监督与自主等基层治理的基本主题。书中讲述了大量人们耳熟能详又耐人寻味的真实案例,揭示了县乡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和机理,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