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不能含饴弄孙,就没有幸福的晚年了吗?

2022/7/26 14:09:31  阅读:161 发布者:

所评图书:

书名:《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廖荣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7

日本著名社会学学者、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出版了一本相当激进的书《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在中国,无论是干部、工人、农民还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只要到了退休年龄,符合社会评价的选择就是与已经成年的孩子同住,分担家务,帮忙抚养孙辈,所谓“含饴弄孙”。

上述倾向性观念暗含的价值标准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应当婚育,抚养孩子,然后老年后再扮演辅助性角色。如果打破这项标准,比如适龄不婚也不育,或者已婚不生育,社会层面传递的信息则是老了以后无依无靠。

因循这样的标准,如果已经婚育,孩子长大后,老人应当催婚、催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第三代,才能证明老人的存在价值。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这本书则完全推翻了上述倾向性观念、价值标准。我们都知道,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也处于少子化状态,日本的人均寿命也相当高——每4名男性至少有1人会活到90岁以上,每两名女性至少有1人活到90岁以上。在日本,出现了很多独居老人,包括未曾婚育的人,以及有过婚育经历,但年老后坚决与孩子分开居住。

上野千鹤子说,老年独居并没有很多人所想象的那么糟糕。在日本,老年夫妇共同居住,女性的幸福感要远远低于独居老人——这是因为日本的女性权利保障本就不足,老年夫妇相依为命,家务主要由女性完成。而与成年子女同住的中国老年人之中,通常也是由外婆或奶奶这样的角色来承担主要家务,对此,人们似乎习以为常。

有人可能会说,与老伴同住,或者与子女、孙辈同住,老人可能获得关心,如果生病也有人照顾。这种话只能算是安慰式话语。就像是上野千鹤子所说的那样,“别人虽然关心你会不会疼,有什么痛苦,但这终归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你的疼痛……就算说出来也没什么用”。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书中也指出,如果老人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家人心意相通,这样确实幸福。但这一点很难满足。相较而言,很多独居老人在经济条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状态。

这本书坚决反对妖魔化老人独居的有关描述。将老人独居进行妖魔化,很多时候是便于实施道德绑架,从而让老人被迫承担繁重的带娃工作,为子女减压,或是迫使老年妇女毫无怨言地照顾一身毛病的老伴(哪怕是丧偶、离异后新结识的老伴)。书作者认为,考虑到超高寿时代的到来,因而在进入虚弱期(专业养老机构或医院)之前,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10多年或20多年里,老人独居应当是完全合理的。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书中也反对让健康老人过早进入养老院,以及各种名头的服务型老年公寓。这些养老设施的共同特征都在于,成本很高,且会造成老人(无论是否单身独居)脱离既有的社会关系。

要避免独居老人受到伤害,或是因突发疾病、伤害而遭受无人过问,甚至猝死以后很久才被人发现等状况,书作者认为可以完善必要的应急呼叫系统,以及基于电表、水表异常或是基于住所传感器建立的快速反应系统。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