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历史百科全书,欧洲人如何看待晚清?
2022/7/26 9:44:21 阅读:225 发布者:
作者: 沈弘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 2022-1
定价: 128.00元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
文/王凤屏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
此次出版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又一力作。
法国《小日报》是在1863年2月1日,由来自波尔多的银行家莫伊茨·波利多·米洛创办的报纸媒体,创立之初,他们刻意地规避党派政治,坚持浪漫小说连载、人情味故事等主题,到1884年,又增添了限量的每周增刊,在正版以及底版甚至内文插页中以当时最新潮的彩色石印版画来刊印报道最新的国内外重要事件,这使得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份日销售过百万的报纸。后来1876年创刊的《小巴黎人报》,其增刊同样为彩色石印版画,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兼有夸张的时局漫画,极富视觉冲击力。
在晚清时期,很多法国报社都专门派驻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流画家),前往中国进行现场采访。他们绘制了大量精彩纷呈、栩栩如生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传回法国,登上了各家报纸的核心新闻版面,引发新闻业和读者的关注,缔造了法兰西报业的黄金时代。
本书选取了以《小日报》和《小巴黎人报》为主的9份有特色的报纸,精心收集、整理当时的实刊画面,甚至收录了中国权威馆藏机构都未收藏的绝版版画130多幅,竭力还原西方媒体视角下的晚清历史细节。
这些版画包罗万象,描绘了晚清1891-1911这20年间,辛亥革命前夕的大小年度事件140多起,涉及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克北京、李鸿章出访欧洲等历史重大场景,也描绘了清朝人排队剪掉长发辫、中国第一架飞机表演、兵站的娱乐等日常场景。
这些版画不仅描绘了慈禧、光绪皇帝、端王爷等历史上的重大人物,也涉及义和团拳民、去往南非的苦力、普通士兵等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画面,最大程度还原了19世纪欧洲最新潮的印刷技术,复活了100年前的欧洲报纸;全书包含的专业解说,让中国读者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更多、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到晚清辛亥革命前夕的相关历史知识,让人亲临大事件现场。
此书在本次出版过程,也得到了大量历史、新闻专业的学者的支持与帮助。本书由权威学者沈弘老师在2014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编译和修订,重新翻译了这些绝版版画,翻译更加准确。
沈弘老师系浙江大学外语系博士生导师,19世纪90年代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这些资料也体现在本书中。他承担过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著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中国十八省府》《抗战现场》等作品。
再回头看时,沈弘老师也是感慨良多:
在编辑过程中,我个人印象大致有几点:首先,由于我过去对法语的报刊杂志并不是很熟悉,所以书中这些图片最初对我来说相对比较新鲜,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觉。国内的中文史料中过去似乎也很少有人引用过这些图像资料。第二,所有这些图片全是彩色的,这一点我觉得很不简单。众所周知,制作彩图费时费力,印刷成本更高,对印刷质量的要求也要更高些。彩图不仅在读者的视觉效果上显得更为自然和美观,而且作为史料,它们也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例如人物的服饰,从皇帝龙袍、李鸿章的黄袍马褂,直至义和团、清军服装和外国官兵的制服等,如果不是彩色的,读者对它们的印象肯定会打折扣。同理,插图中的各种旗帜和建筑如果不是彩色的话,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原本是黑白两色的插图,一旦上色之后,其面貌便焕然一新,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伦敦和巴黎我都去过,在我的印象里,法国人似乎比英国人更具艺术细胞,对色彩也更加敏感。罗浮宫和凡尔赛宫的装饰风格就远比大英博物馆和白金汉宫更为奢华和绚丽多彩。我原来对英国教堂的彩绘玻璃和内部装饰印象颇深,但是在参观了巴黎的几个大教堂之后,才知道我所见过的那几个英国大教堂跟巴黎的大教堂相比,在艺术品位上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已成为如今的历史,当时的报道,也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除我们民族自己的记录之外,当这些叙事还有来自另一种眼光和另一幅笔墨的时候记录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被我们有意无意中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这些鲜活的历史图片,为我们重构历史的记忆添砖加瓦,重建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转自:书斋里外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