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学视野,扇子扮演了沟通与交往的介质。由于扇子集绘画、书法、漆艺、竹艺、玉雕、木刻、纸艺、篆刻、文学等于一身,所以扇子的全球展开即是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全球展开。关于出口至西欧的中国扇子,卡尔·L. 克罗斯曼指出:“在中国的贸易商品中,这些最受赞誉的扇子,在良好的条件下保存至今,商船贸易货品清单上、日记和账单中都提到制作精美的异国物品。”扇子及其美学作为传播符号的建构与传达,对全球国家民众的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欧洲人遇见中国奢华的扇子,他们近乎遇见了别样的中国文明。因为,丝路上流动的中国扇子走向欧洲日常生活空间,也就将中国扇子所富有的东方神韵、博雅和情调一同带进了欧洲。于是,中国扇子作为情感传达的美学符号活跃在欧洲的诸多空间。譬如英国的绘画领域,扇子作为一种特有的“情调”和“暗语”被艺术家所接受。
▲《匠心致远》实拍图
在绘画领域,中国扇子是英国绘画家表现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对象。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来自生活的概括与抽象。中国扇子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表现思想与情感的对象,全在于中国扇子本身的美学意蕴。从1570年及1592年的伊丽莎白一世肖像画(有羽毛团扇及折扇)来看,大约在16世纪末,扇子只不过在英国宫廷中流行。据说,历史上的英国王室中最知名的几位女性都是中国扇子的“粉丝”,如玛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等都是中国扇子的爱好者。中国扇子在当时几乎成为女王们的财富符号,是交际中最体面且最珍贵的礼物。安格尔的《莫第西埃夫人像》中莫第西埃夫人手持中国扇子。
▲安格尔《莫第西埃夫人像》(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图源《匠心致远》)
保罗·高更的作品《拿着扇子的少女》(Girl with a Fan),描绘了少女手持羽毛制成的“茱莉安娜扇子”。画面中的中国扇子呈现出了来自东方的审美情调。18世纪的欧洲盛行中国美术作品,中国的扇画也在其列。
G. F. 赫德逊指出:“十八世纪欧洲已于中国之漆器壁纸及装饰品,得见中国之山水画法……此种作品(水墨画)之入欧,或为正式之悬画,或为幔画及扇画……其时欧人狂爱华物,是以中国美术品如潮而至。”18世纪的中国美术作品对欧洲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譬如布歇的“中国组画”之挂毯《中国皇帝的盛宴》《中国舞蹈》《中国渔人》《中国婚礼》《带伞的中国女人》等具有中国风情的作品之多令人惊叹。西洋美术的华化现象见证中国艺术美学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
在英国,中国扇子已然成为表达阶级身份与女性传情的暗语。保拉·安东尼利指出:“19世纪时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是一个深谙世故人心而又富有机智的人,他曾表示,扇子比刀剑的危害性更强,因为扇子可以引发人们的阶级意识与嫉妒心。英国教会则认为扇子的本质相当邪恶。当时的人们用扇子发展出一套很复杂的信号系统,称之为‘abanico’——在西班牙语中代表‘扇子’。
▲乔凡尼·巴蒂斯塔·莫罗尼《生活在罗索的女人》(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图源《匠心致远》)
当时的年轻女性被严密看管,不得随意与男性接触,但她们还是能够传递信息。从‘我愿意嫁给你’到‘我们仅仅是朋友’,再到更复杂的‘你对我不够好’,都可以用扇子做出的动作表达。当一个女孩用扇子轻轻触碰手掌心时,是说‘我想我们不适合在一起’。”很显然,中国扇子或能“引发人们的阶级意识与嫉妒心”,它是“传情的秘密语汇”,是“一套很复杂的信号系统”。
英国作家威廉·科克曾收集了各国妇女用扇子说的话,写成了专著《扇学》,其中就记载了欧洲妇女对其追求者的种种“扇语”,令人解颐。
譬如:
打开扇子遮住脸的下半部——这表明:我爱你。
用扇柄碰唇——在暗示:吻我。
用打开的扇子支着下巴颏儿——意思是:我希望下次同你早点见面。
把扇子时开时合——这表示:我非常想念你。
手执打开的折扇离开——这是说:请别忘了我。
缓缓扇动扇子——传达信号:我对你无动于衷。
一个劲地扇扇子——发出警告:快离开我!
在手里不停地把扇子翻来翻去——严重警告:你太讨厌!
将扇子收折起来捏在手中——这是在骂:你是个叛逆者,不值得一爱。
把扇子往桌上一掷——这是宣告:我不喜欢你!
这些“扇语”,即为欧洲妇女对其追求者的“传情暗语”。更进一步地说,中国扇子的美学表达与意义建构为欧洲文明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本文选自《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第一章 扇子:从闺房走出的羞涩——《扇子美学意义的全球展开:渗透与转化》,本文小标题为编辑所加,原小标题为《英国艺术中的扇子情调和女性传情的扇子暗语》)
▼
新书上架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作者:潘天波
书号:9787519292522
定价:69.8元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
●内容简介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选取中华工匠技术史上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物,讲述它们在各自独特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全球传播、交往与互鉴的曲折历史,再现了中华工匠技术从物质位移到工匠精神裂变的全球历程,展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
●图书目录
第一章 | 扇子:从闺房走出的羞涩 001
扇子的美学根源:政治与艺术 003
中国南方之扇:经济及其美学 008
流向全球的中国扇子:恩赐与贸易 012
扇子美学意义的全球展开:渗透与转化 017
延伸 025
扇子的现象与哲学 027
第二章 | 磨子:人类文明之胃 029
磨子:作为地方性知识体系 032
磨子技术作为经济:结构与种类 035
磨子技术作为情感:生产与媒介 043
磨子技术作为文明:流动与转化 047
延伸 054
磨子的现象与哲学 054
第三章 | 罗盘:全球空间的延展与冒险 057
罗盘:自然、玄幻与科学 060
走向海洋的中国罗盘技术 064
罗盘技术的全球网络及传播 068
罗盘技术的全球意义 074
延伸 081
罗盘的现象与哲学 083
第四章 | 鼓风炉:远嫁他乡的风娘子 085
鼓风技术迭代发展:从橐龠到风箱 088
鼓风技术的全球网络 094
鼓风技术的全球意义及其批判 101
延伸 105
鼓风炉的现象与哲学 107
第五章 | 耕犁:翻动文明土壤的利器 109
耕犁技术:多彩中华文明的活力 112
耕犁技术谱系:全球分异与支系 116
耕犁技术的意义指向 122
延伸 133
耕犁的现象与哲学 135
第六章 | 轮子:人类想象力的胜利 137
苏美尔的陶轮与车轮技术 140
中国的轮子技术体系 145
欧洲、非洲与美洲的轮子技术体系 151
轮子技术的文明意义 156
延伸 162
轮子的现象与哲学 164
第七章 | 马镫:改变战争的胜算 165
马镫技术的萌芽、定型与西传 168
马镫技术与全球文明 176
“马镫技术论”的哲学批判 181
延伸 184
马镫的现象与哲学 185
第八章 | 火器:祸起炼丹家的发现 187
炼丹、鞭炮与火药:技术及其报复 190
火器全球分异:从“飞火”到“佛郎机炮” 193
火器技术的历史面向:经学与经验论 197
火器技术的全球意义 201
延伸 205
火器的现象与哲学 206
第九章 | 烟具:人类吸食史的风尚 209
映像与全息元 211
世界风尚与文化互溢 215
延伸 218
烟具的现象与哲学 219
第十章 | 漆器:漆香同船去 221
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 226
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契机 234
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途径 240
中国漆艺的世界文化身份与地位 255
延伸 259
漆器的现象与哲学 260
第十一章 | 技术传播的路径与机理 261
全球中华技术物景观 266
中华技术物的全球传播路径 270
中华技术物的全球传播机理 275
中华技术物的全球传播系统及其影响 278
延伸 285
技术物传播的现象与哲学 286
附 录 | 技术史书写的困境与援引 287
界限的困境:工艺史、科技史与技术史 289
思想的赤字:几种技术史书写偏见 296
可能的援引:新范式及其意义 299
延伸 305
技术史的现象与哲学 305
跋 309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