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从来爱物多成癖——北宋收藏文化及其观念摭谈
2022/7/15 10:49:51 阅读:351 发布者:
从来爱物多成癖
北宋收藏文化及其观念摭谈
新书推荐
葺夷陵幽居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朿翠沉沉。 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所作,
本书书名的灵感就来自于这首诗,
李涉性喜翠竹,
自言“从来爱物多成癖”,
是千古藏家的真实写照。
宋代是一个审美的时代,宋人对“物”的关照,烙印了鲜明的价值观和浓郁的美学趣味。在收藏领域,他们的行为和观念经过近千年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已经注入民族的文化基因。借由收藏这个话题,让我们洞窥千年前的社会图景、艺术生活和时代芳华,与那些有趣的灵魂进行一次对话。
宋太宗为什么让武官到收藏典籍的秘阁观书?
宋徽宗收藏金石器物,难道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
皇家的古器收藏到底有什么现实功用?
苏轼是否卖过自己的书画作品?
米芾作伪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收藏史,
回答的就是这些隐含在一件件文物艺术品背后的
历史疑问。
让我们翻开
《从来爱物多成癖——北宋收藏文化及其观念摭谈》
从这里来寻找答案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从来爱物多成癖——北宋收藏文化及其观念摭谈》
白俊峰/著
韩鹏/责任编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宋代收藏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从收藏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对古人收藏心理、观念的探讨上,着重围绕宋太宗、宋徽宗以及苏轼、米芾这四个个案,旁及宋高宗、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探讨了他们的收藏行为以及蕴含在其行为中的种种观念,通过这些行为和观念,来观察宋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北宋的历史文化图景,为了解北宋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别样视角,拓展了新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开拓意义。本书史料详实、引证得当、言之有物,且多有新见,文笔流畅绵密,富有个人风格,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专业性著作,对于今人的收藏行为,亦具有借鉴意义。
贰
{作者简介}
白俊峰,1976年生,河北邯郸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为天津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近年来致力于艺术史与收藏史研究,著有《大宋收藏》一书。
叁
{前言}
我在《大宋收藏》一书的写作中,对宋人围绕收藏活动而生发的各种观念产生浓厚兴趣,但囿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等因素,并没有过多探讨。在持续的阅读和思考后,终于决定来谈谈这个话题,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书。这也是我试图通过收藏文化,洞窥宋人政治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态,构建收藏史写作体系的又一次小小尝试。
在正式开始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两个基础性的问题。
首先,收藏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收藏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收藏的历史,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人们收藏的品类涵盖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依照约定俗成的惯例,则主要包含文物艺术品,这其中,书画、瓷器、玉器、金石器物、典籍、时玩等,自古就是中国人的喜好,也是我们研究收藏史时观照的重点对象,特别是书画艺术品,更是重中之重。正因此,学者们通常把收藏史归类为艺术史的范畴,特别注重对文物艺术品递藏信息、辨别真伪等方面的考证与研究。这种研究,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收藏作为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活动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收藏史关涉历史中的人与事,与彼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习俗和文化心态等都有紧密联系。因此,收藏史并不等同于艺术鉴赏史,仅从研究的对象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宽泛和宏观,收藏史的研究不局限于艺术品鉴藏活动的线性演变,而应强化收藏文化的概念,突出人这个关键因素,通过观照人的行为和观念,概览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历史文化图景。窃以为,所谓收藏文化,就是人类围绕各类收藏品而发生的赏鉴、储藏、流通、研究、使用等文化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观念。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鉴藏”这一概念的延伸和发展,研究的范畴扩大了,研究的重点则由观照“物”进而推及“人”。
本书就是对上述想法的一个实践。较之《大宋收藏》着墨于宋人的收藏活动,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由此而来的观念。而对观念的解读,则是收藏文化的核心。
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收藏观念?
借用罗宗强为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所作序言中的一句话——极简略地说,文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文学的看法——收藏思想或收藏观念,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于收藏的看法,或者说,是人们围绕收藏活动而产生的看法。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是人们对藏品获取、辨伪、欣赏等方面的观念,具体到宋代,比如米蒂的辨伪方法,就是收藏活动中最基础的观念之一。这种观念基于收藏行为本身,是附着在收藏行为中的。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是如此复杂微妙,宋人的许多收藏观念,既包含在苏轼《宝绘堂记》这样的专论中,更多的则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犹如隐匿于历史深处的草蛇灰线,这是宏观层面的收藏观念,是由收藏行为引申和阐发出来的,需要从宋人丰富的收藏活动中爬梳。比如,徽宗的收藏行为就是其营造“丰亨豫大”的帝国气象的一种手段,是其“理想国”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北宋晚期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所谓“雅好”那般简单。因此,收藏观念不能脱离收藏活动,撇开行为,所谓的观念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但是,如果把宏观的收藏观念的范围无限扩展,显然也不合适,比如宋人对艺术的品评,虽说是收藏赏鉴的范畴,但更应该归属艺术史。所有的话题都应有一个相对的边界。这个边界如何把握,确实需要斟酌。
总之,收藏观念不仅是收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时代思想演进的内容,蕴含着太多有趣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通收藏活动中涉及的艺术创作、真伪赏鉴、诗词题跋等方面,从艺术史、文学史乃至政治史等多个角度观照古人的收藏行为。比如,苏轼“寓意于物”的收藏观与其提出的书画“写意观”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前者面对的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即收藏品;后者面对的是非物质层面的创作技巧和理念。这两者是很难分开的,共同构成了苏轼艺术赏鉴的观念和理论。苏轼告诉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的表达,获取或欣赏艺术品时也要注重“意”的注入。这两个“意”,都是主观感情和精神的折射。区别则在于,前者与“形”相对应,脱离了“形”的束缚,更加侧重于“意趣”。后者与“欲”相对,强调的是对趣味和品位的观照,主张收藏要摆脱“欲”的羁绊,追求收藏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苏轼的艺术观大多见于他对书画作品的题跋,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收藏观与艺术观。
本书书名取自唐人李涉《葺夷陵幽居》诗。李涉性喜翠竹,自言“从来爱物多成癖”,是千古藏家的真实写照。天津博物馆藏有清代朱耷所书的《葺夷陵幽居》诗行书轴,用笔沉实老辣,堪为精品。我对“八大”痴迷已久,用此作为该书题目,也算是一种机缘。书中附有一篇宋代收藏文化的绪论,是对正文的导读。正文围绕太宗、徽宗这两位北宋可以称作一首一尾的皇帝,探讨北宋皇家收藏文化以及收藏的政治意义、皇帝的个人趣味等,同时讨论了南宋高宗的一些收藏活动。太宗是宋代政治文化的真正确立者,他在典籍收藏领域的种种努力,促进了宋代“涵养士类”和“书卷气象”的形成。至北宋末年,太宗的努力转化为徽宗营造的“文物盛世”,在时代变革的临界点,呈现一个极盛的幻觉,为金人的铁蹄所破灭;围绕苏轼、米芾这两位北宋士人和收藏家,来探讨士人收藏的行为和观念,在苏轼一章中兼及了司马光等人的收藏;在米芾一章中则一并讨论了欧阳修等人的收藏活动和观念,并考察了他们对颜真卿书法所持的不同态度。欧阳修、苏轼、米芾是宋代士人收藏的三个代表,他们的观念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代表了古代收藏文化的高度。
书中还旁及一些艺术史的话题,比如徽宗的艺术实践和观念、苏轼的绘画理论及文人画兴起的原因、颜真卿书法在北宋的接受,等等。收藏史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但也不能写成单纯的艺术史,所以上述话题并未完全展开。写作时,秉持了小切口、大视野的方式,务求直抒胸臆,内容不局限于人物本事,故看似有跳脱处。
……
白俊峰
购书方式
有购买需求的读者请联系我社发行部
电话:022-23075303/23668122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