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历史知多少丨“桐叶封弟”是传说?
2022/7/15 10:47:50 阅读:293 发布者:
周武王伐纣,灭亡商王朝之后,册封商朝的属国,实行的是柔远能迩的绥靖安抚之策,以稳定统治大局。
不久,周武王辞世,其子周成王即位。当时成王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引起了同是叔父的管叔、蔡叔、霍叔等的嫉妒和猜忌,于是怀恨在心的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就伙同武王分封的监国管叔、蔡叔和霍叔,联合了淮夷、徐戎诸国叛乱,想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不得已,周公率大军东征三年,平定了这次叛乱。
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唐侯误判形势,也起兵作乱,被周公一举消灭。灭了旧唐国,周成王把唐国顽劣的豪强贵族和一部分其他人迁徙到别的地方,自然也要派人镇守这个中原和北方的门户之地,因此就把唐叔虞分封到这里。
为何要称唐叔虞?
古代灭国,大多数仍保留其社稷祭祀和国号,甚至将其子孙迁封他地,但不赶尽杀绝,多少还有一些人道。譬如周灭商,还保留商的亳社,并对纣王的儿子武庚和其他一些大臣进行了册封,商纣王的异母兄微子就被封到宋国,还把其他的殷遗民迁到洛邑、丰镐和周原等地,便于监管,一部分殷遗民分给诸侯,如鲁国、卫国等许多国家。
唐也一样,国号没有变,分封叔虞续守其祭祀,将一部分唐遗民迁到今陕西省西安市的杜地,一部分迁徙到今湖北汉水以东的唐地。
传世的春秋晋公盆拓片
关于唐叔虞的册封,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中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说是年幼的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削了一片桐树叶子给叔虞,说拿这个东西封你,正好被在场的史官记录下来,成王说我俩在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周成王无奈,因此就将叔虞封到了唐地。
这显然是一个民间的传说故事,并不可信,其实所削桐叶的“桐”字与“唐”字在西周时发音和字形是很相近的,原来的故事应是消灭唐或剪灭唐以封叔虞,到了汉代就误解为削桐或剪桐,把唐演绎成了桐树叶子。
这个有脚本的民间传说故事,被司马迁堂而皇之地写进史书,可见到了西汉司马迁的时候,对于西周初年的事情已经是相当陌生了,以至于到今天还有很多人相信史圣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把唐叔虞的册封说成是儿戏,其实这完全是一场误会。
关于唐叔虞的身份,其实是存在很大争议的。他究竟是武王的儿子还是武王的弟弟?
按照《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他是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但在传世的青铜器中,有一件春秋中期的晋公盆,铭文中有“晋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令,左右武王,□□百蛮”的语句,另外在《国语·晋语八》中有“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封于晋”的记载,可知唐叔虞在分封前已经成人,并且有赫赫战功,并非年幼小儿。
传世的春秋晋公盆铭文拓片
可是周成王却因年幼,周公摄政辅佐七年,如果唐叔虞是成王的弟弟,则年龄更小,何以能够左右武王,担当封唐治国、藩屏周王室的大任?到底我们应该相信文献还是相信青铜器铭文呢?
唐叔虞在文献记载中既是武王妻子邑姜的儿子,那肯定不是庶长子。面对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有的学者解释说晋公盆的记载可能是数百年后的晋国国君的记忆错误或溢美之词。但这种解释显然是苍白无力、十分勉强的。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即周成王十年,分封唐叔虞到唐国,那么这时成王已经亲自总理大政,叔虞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但即便这样,尚不能解释前面提到的“晋公”上铭文“左右武王”的矛盾。
在目前还不能确定真相的情况下,我们暂且以唐叔虞是武王儿子、成王弟弟的说法为准。
《大戴礼记·公符》记载:“成王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古代天子、诸侯行冠礼一般在12 岁到15 岁之间,可见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确实不大,即使我们相信周成王十年分封唐叔虞的说法,那时唐叔虞的年龄也不过20 岁左右。
到目前为止,唐叔虞的墓还没有发现,唐的国都鄂在哪里,唐文化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但是在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年代最早的一座墓葬(M114)中发现了一件方鼎,鼎内壁铸造有一篇铭文,其中有“叔夨”二字,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就是“叔虞”,因此这件鼎被称为叔虞方鼎,这件器物被埋葬在唐叔虞儿子燮父的墓葬中。
……
北赵晋侯墓地M114
出土叔夨方鼎
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夨方鼎铭文
晋
国
六百年的动荡起伏
尽在《晋国兴衰六百年》
谢尧亭 著
240千字
内文全彩/软精装
三晋出版社
本书由历史学博士谢尧亭先生撰写,以近年来出土的有关晋国的考古实例为主线,如讲故事一般,把历史文献和实物遗存图片连缀起来,讲述了动荡起伏的晋国兴衰六百年,分为“叔虞封唐”“燮父徙晋”“西周时期的晋国”“翼与曲沃”“故绛”“新绛”“三家分晋”“晋国总论”等八个部分,是有关晋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