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赣南民间文书》第一辑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2/6/23 16:54:01 阅读:388 发布者:
序
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经历了 “眼光向下的革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开始进入历史学者的学术视野。二十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文书,二十世纪中期发现的徽州文书,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大量民间契约文书,如清水江文书、太行山文书、鄱阳湖文书、石仓文书、天门文书、闽东文书、客家文书等,推动了区域史研究的蓬勃发展。
本书收录的赣南民间文书,为赣南师大朱忠飞、温春香伉俪的私人藏品。其文本形态,包括契约、账簿、谱牒、科仪本、诉状文书、日用杂书等类型。契约文书主要涉及各种不动产的买卖、典当、租赁、继承,此外还有各种纳税执照、管业凭证、收除同票、合同、婚书等历史文献资料。账簿主要有会簿、租簿、流水账、人情簿等,此外还有涉及修谱、演戏等活动的账簿,为研究乡村社会文化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为了便于读者解读契约文书,本书还收录了若干较为重要的谱牒资料。
地处南岭和武夷山脉的赣南地区,历来是客家移民的聚集地。明中叶以后,随着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移民进入赣南山区,推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山区开发进程中,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明代设立南赣巡抚,推行乡约保甲制度,就是为了缓和族群矛盾,重建社会秩序。清代赣南的地权关系较为复杂,“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相当普遍,经常发生“佃变”和抗租运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成为土地革命的发源地之一,自然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通过解读民间契约文书,可以深入考察赣南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探讨赣南土地革命的起源。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与中央苏区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收集赣南地区的现存民间历史文献,已经陆续出版了《赣南文书》、《石城文书》、《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客家珍稀文书丛刊》等大型资料集。这些历史资料原来在民间世代相传,后来逐渐流入各地的文物市场,大多由民间收藏家收购和保存。在此过程中,契约文书的原有系统往往被扰乱,因而难以解读和利用。因此,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民间文献,尽可能重建原有的资料系统,已经成为历史学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朱忠飞和温春香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先后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受过系统的历史人类学专业训练。朱忠飞长期致力于收集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民间历史文献,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畲族契约文书与日常生活研究”、“明清以来赣南土地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积累了收集、整理契约文书的丰富经验。他发现,已经流入文物市场的赣南契约文书,大多附带原有的包装物,可以依据相关的箱子、袋子或包契纸,重建原有的资料系统。为了确认契约文书的归属地和当事人,他和温春香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在赣南各地走村串户,寻找文书的原始保存者和使用者,发掘其他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编纂的《赣南民间文书》,具有良好的归户性和系统性,提升了民间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
本书资料的编纂,主要依据“属地”和“归户”的原则,即所有资料先按地区编排,同一地区则按户编排,在同一户中再按文类和年代编排。为了便于检索和引用,每一资料皆有拟题和编号,逐一标注其时间、当事人与标的物。尤其重要的是,编者为每户文书撰写了相关村落、家族及现存文书简介,并配有实地拍摄的图片。这些来自田野调查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引导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解读民间契约文书。
《赣南民间文书》的出版,必将嘉惠于学林,推进赣南区域史研究与中国革命史研究。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两位编者的无私奉献!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是为序。
郑振满 2021年9月15日
(以上内容来源于《赣南民间文书》第一辑序,作者郑振满)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