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获批了杰青,又准备申请长江学者;四青人才中,某学者同时拿了2-3个......
“人才帽子”重复戴是我们科学界近年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饱受质疑和诟病。
近日,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国自然指南,有关杰青和优青两类人才项目的申请政策又有新变化。
相比前几年,今年基金委对杰青/优青申请条件进一步收紧,特别是对同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支持期结束后申请杰青、优青也进行了限制,有望从源头上解决“人才帽子”重复戴的问题。
今年的杰青、优青项目申请新政,意味着:2023年,同层次人才计划,彻底只能拿1个了,不再有其他可能性!
2023年杰青优青申请政策:有新变化
从2019年开始,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就一直存在,不过,今年的力度是最大的。
今年的杰青政策最大的变化是对于获得了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申请人,支持期结束后,也不能再申请国家杰青项目。
按照新的规定,很多前几年获得了和杰青同层次人才计划的学者,即使资助期已满,今年也不能提出申请杰青项目。
优青项目也类似,今年也有规定:对同层次以及上一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任何一类支持期内和支持期结束后,不得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按此规定,曾获得其他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即便资助期已满,也不能再申请国家优青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海外优青指南中,也有类似规定: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当然,按照新的规定,此前未入选过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学者机会更大了一些。小编也建议,此前未入选过国家级人才计划且有满足基本条件的学者,今年是个机会,可以大胆申报!
人才帽子重复戴,是时候改变了
人才“帽子”,主要指入选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或人才项目而拥有的相应称号。人才计划或人才项目设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比较知名的有基金委的杰青、优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还有“万人计划等”等,其初衷是为吸引、留住人才以及改善、提高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此举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科研生态,助长了学术泡沫,挫伤了无帽子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青年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
马太效应提前显现
大多数人才计划都有年龄限制。拿到人才计划的科研人占据了先机,很大可能在后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
冷板凳没人坐了
冷板凳对应的都是冷门学科和难啃的骨头。这跟短平快的”主旋律”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长此以往,这些领域将会变成科研盲区,科研界将失去了生态多样性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搞科研谈兴趣成为奢望
如果科研成为单纯的追热点,兴趣就会退位或者兴趣就会转移,转移到科研的相反的方向上去。
科研人员之间关系失谐
马太效应使得资源越来越集中。然而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不可能事必躬亲。结果必然是很多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为帽子科研人员服务。然而他们得不到与帽子科研人员相同的待遇。其结果就是同工不同酬,甚至是多做不多得。
科研人员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很多单位,人才帽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没有帽子的人无论是待遇水平,还是职称评审,与有帽子人才相比,均有很大差距,大大挫伤了部分青年学者的科研积极性。
针对人才帽子带来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文件,努力完善相关政策。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唯帽子”,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
科技部也表示,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绩效评估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对科技人才按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业人才,分层分类管理,杜绝“帽子”重复戴,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破解人才“帽子”与物质利益过度挂钩问题。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人才帽子”带来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转自:“科教小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