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申请:黄金八条
2018悄然而去,2019年欣然开启,一年一度比拼“寒假作业”(基金申请)的时间又到了。对广大科研人员而言,基金申请既是职称评级的“踏脚石”,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标”。特别是博士刚毕业,进入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工作的广大青椒,国家级基金项目申请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那么,申请国家级基金项目(自科或社科),到底有什么诀窍呢?
学术财经团队中,既有申请国家基金一次即中之人,也有历经多次才终获成功的不懈奋斗者。2019年基金项目一公布,学术财经团队成员就如何申请基金开展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将其归纳为“基金申请的黄金八条”,内容涵盖申报人在申请基金各个环节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疑惑和挑战。希望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第一次独立申请国家级课题的青年学者,能有所启发。也希望借此文,祝福各位2019年课题申请,斩获佳绩,如愿以偿。
一、找准研究方向
国家基金项目的选题是关键,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如何选好题呢?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中国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家基金申请,其设立的目的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毋庸置疑,是希望通过学者们的研究,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即所谓的重大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导向,关键是关注中国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多读多看中央文件、中央重大决策新闻通稿。或者如果有可能,多参加国情调研。其次,要与个人研究领域相结合。没有一定的研究积累,问题就在眼前,也可能看不到,遑论选好题。灵机一动,往往来自于十年之功!这就需要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在做学术研究时,面铺的不要太广,而要聚焦于某个领域,花三到五年时间,把这个领域的经典文献读透、研究方法学透、学术思想悟透。只要做好这几点,融会贯通,就能在课题立项中找到突破口。最后,多关注多研究以前公布的招标项目题目,对照着国家社科基金发布的(重大)课题指南,找到启发,为我所用。
二、重视研究背景
除了选题之外,研究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基金评议专家比较看重的。写好研究背景部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写,突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要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有所侧重。偏向于理论研究的,要在已有文献基础之上,重点谈理论意义;偏向于实践意义的,则要与国家重大问题相结合,突出实践意义,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在交流中发现,不少申请者忽视了这一点,要么不写,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没有侧重。第二,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好是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切记堆砌罗列。条数以三条为好,不宜太多,否则有夸大之嫌。
三、深耕文献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实则最难。从我们的研究经验看,写好文献综述,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平常多收集本学科领域大牛经典的文献综述,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模仿别人的写法,对于特别经典的外文文献综述,最好是能够翻译出来学习钻研,甚至可以直接用到自己的申请文本中,如此写出的文献综述必然可以把握国际前沿。实际上,把国外的前沿文献整理出来,加以整理还可以在国内以文献综述的文章发表。
笔者去年申请文本中的文献综述,经过整理修改,就发表在国内的一个C刊上。第二,文献综述不仅要能体现最新前沿,也要能梳理清楚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脉络。这就需要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既把国内外最新发表的文献列入,也要注意把该领域发表较早、最为经典的文献列入,突出体现国际性,也能反映出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功力。第三,文献综述所列的文献,尽量纳入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开拓者及其团队,尤其是近今年在该领域中过基金的学者所发表的文献,以体现你对相关文献的熟悉程度。通过列入这个领域相关基金项目申请中的专家发表的文献,基金评审专家拿到申请文本一看,就会充分肯定申请人对该领域研究掌握的透彻程度。如若有幸,该申请书恰被该专家所审,必然增加印象分值,这是人之常情。第四,文献综述切记不要写成其他学者观点的堆砌,只“综”不“述”,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观点。评述文献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佐证你的研究创新之处。
四、挖“坑”填“坑”
所谓挖“坑”,指的是找到你所申请领域研究的不足;所谓填“坑”,是突出你的研究如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新视角、新的观点。挖“坑”填“坑”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乐趣所在,只有挖好“坑”,才能讲好故事,把“坑” 填好。只要遵循学术规范,逻辑自洽,自圆其说,便可。那么,哪些地方能够挖“坑”,突出你的研究亮点?第一,是文献综述部分。前面我们提出,不要只“综”不“述”,就是为了让你通过述,找到他人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你的创新点。第二,关键、难点和重点部分。这个部分,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要与文献综述结合,但是核心在于突出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哪些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数据。
五、画好技术路线
想要画好技术路线图,关键是得明白什么是好的路线图。与不少人交流发现,很多基金申请者,往往容易忽视技术路线图,有些甚至不画技术路线图,有些只对文字部分很看重,技术路线图画的很粗糙。
要知道技术路线图,体现的是基金申请者对整个课题的设计,你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又是如何分析问题的,最后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好的技术路线图,让人看了之后,就能对研究设计、逻辑框架一目了然,甚至别人一看你的技术路线图,就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到底有无价值。
明白了技术路线图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好的技术路线图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这个相对简单,建议利用一些专业的软件,把技术路线图画的要尽量简洁、美观、层次清晰。
六、精炼题目和摘要
大家都知道刻板印象,或者说是第一印象,只要一个人对某个人第一印象不好,就会形成刻板效应,这种意识很难改变过来。题目、摘要就像一个人的脸面,题目、摘要不出彩,没有给人形成好的印象,也许审稿专家想看的兴致也没有,被“毙掉”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反过来注重题目、摘要,也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效果,如果题目能一下抓住评审专家的眼球,摘要体现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以及突出创新性,本子中的概率就八九不离十。那么,题目、摘要到底如何写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题目要与研究问题和课题的创新点结合起来,让人一看就能清楚地知晓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最好的是能够体现出你的创新点。当然,这是建立在你的研究确实有着理论突破基础之上的。第二,题目不能太抽象,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也不要取得太特别、太刻意的追求标新立异。甚至有些人认为新奇特别,就是好的,这是大大的误区。这就好比一个人脸上长了颗大大的黑痣,确实是特别,但这一定是好的吗?第三,题目要尽量简洁,不易过长,以不超过20个字为宜。第四,自科基金中的摘要是重中之重,要简洁,要反复凝练,但同时还能体现出问题研究意义,设计逻辑,解决方法和创新性。
七、突显研究基础
研究基础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审稿专家虽然不认识你,但是了解了你的研究基础,脑子里面会浮现出“你办事,我放心”的场景。如果了解你的研究基础,让人印象深刻,“中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那么,如何突出你的研究基础呢?第一,研究基础要有干货,所谓干货指的是与课题申请直接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是列的成果越多就越好。第二,以往参与过的研究课题,如果与本领域相关,甚至是解决了部分研究的问题,并有成果发表,要重点突出,说明你在这个领域研究基础扎实。最后,要有艺术的展示你的“朋友圈”,毕竟强将手下无弱兵嘛。你要在申请人背景介绍的时候,适当地提到,以前参与过哪些与顶尖学者合作的论文,或者参与过他团队的课题,这也能让人判断出你的研究实力与水平。这一点针对的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者(自科基金评审是单向匿名)。
八、打磨出精品
前面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如何写出好的基金本子呢?其实写基金本子,与写好的学术论文相同,要想出精品,必须反复打磨。我们公众号在以前的推文中,曾经写过一篇如何修改文章的稿子《权威期刊论文脱颖而出的「最后一公里」——谈审稿意见回复的艺术》、《老树如何开新花——论旧话题如何写出新创意》、《【揭密初审】权威期刊初审完美蜕变:从0到1》《【编辑现身说】如何提高投稿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做任何事,要从普通做到优秀,从优秀做到卓越,拼的就是工匠精神。学者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对自己写过的文字负责,反复打磨,不是精品,绝不送出。如果连这一关都过不了,又如何去让别人欣赏呢?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好本子也是多次修改的结果。千万不要在基金本子中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一些错别字,还有一些有语病的句子,让人读不懂。所以建议稿子写好后,首先,一定要打印出来,从头到尾多看几遍,在电脑上看与打印出来检查,效果截然不同。其次,多请身边的专家学者指导,根据他们的建议反复修改,反复打磨,这一点尤为重要。最后,请不是该领域的专家,让他看看能否看懂?请他们提出建议。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每个专家,无论是否是本研究领域的专家,都能读懂,读出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引起共鸣。
转自:“学术财经”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