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 |王凯老师项目申请经验分享
2022/10/24 11:27:30 阅读:415 发布者:
分享人简介
王凯,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亚裔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8—2019),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学术期刊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审稿人,北京市青年英才,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亚裔文学。主持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新转向”(2013—2015年)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2021—2023年)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在《亚美学刊》(Amerasia Journal)《当代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英美文学评论》以及《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访谈40余篇。
自2015年底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就开始积极投入到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申请工作中来。我当时主要以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和新挖掘的美国华裔西语作家萧锦荣为主题申报项目,但都未能如愿。回想起来,未能申报成功的原因恐怕有以下几个:一是论题分散,缺乏核心问题论述;二是缺乏问题意识,未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三是前期积累不足,研究欠缺系统性。因此,在随后的研究中,我就集中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新的选题方向,在撰写申报书的同时注意问题意识的带入和对核心问题的把控。几经失败后,在申报北京市人文社科项目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于我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是部属高校,申报北京市人文社科项目时有一个额外的附加条件,即所申请的项目必须和北京相关。在查阅北京市人文社科项目历年的立项名单后,我也发现获得立项的题目确实都与北京息息相关。为此,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美国华裔文学与北京这两个看似不那么贴合的论题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了大量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后,我发现,在美国华裔文学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作品中,北京虽未大量出现,但都或多或少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再现对象之一,而且北京在不同时期华裔文学文本中的再现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变迁与流变。因此,受到北京市人文社科项目课题指南中“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北京书写”两个选题的启发,我便拟定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为题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没想到,在以这个题目申报的第二年(2021年),我的选题就成功获批立项,这是我迈出科学研究道路的重要一步,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与激励。
谈到申报成功的具体经验,除上文提到的几个问题之外,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我课题的成功申报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一,学术研究要深耕细作。2004年,我在时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的恩师郭英剑老师的大力推荐下,被教育部公派到澳门大学英语系攻读硕士学位。从那时起,我就在郭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当时的硕士论文是以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女权主义。后来,该论文获得澳门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参加工作后,我继续从事美国华裔文学领域的研究,又有幸跟随郭英剑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有机会对美国华裔文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对美国华裔文学不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入的视野,使我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上有了较为深厚的积淀,在研究时也因此能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学术研究要多读多写。学术研究有一个尽人皆知的规则,那就是Publish or Perish。读书和写作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有段时间,我一度比较消沉,疏于读书、懒于动笔,总想一下子写出来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要想写出好文章,就需要像作家那样,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历练。没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于是,我就抛下一切杂念,开始连续不断地读书、写作。尤其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期间,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后,我就到合作导师张敬珏(King-Kok Cheung)教授给我提供的她本人的办公室里读书、写作,坚持在《文艺报》和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向国内引介新作家与新作品。读了我的文章,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数次给我发来邮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第三,学术研究要加强交流。学术研究不仅要懂得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写作,同时也要善于与学界的前辈、同行加强交流、虚心请教。在从事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在恩师郭英剑老师的引荐下,我和许多前辈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成了忘年交。我国台湾地区的单德兴老师、李有成老师、冯品佳老师在学术上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每有大作出版,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快递给我,使我能够迅速了解到我国台湾地区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动态,体会到他们从事研究的认真和严谨。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期间,张敬珏老师的家——岁寒轩——为访问学者提供了一片学术交流的温馨园地,使我有机会与梁志英等华裔作家和李磊伟等华裔文学评论家近距离接触,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与这些优秀学者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学术,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术不是比赛,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能够保持学术研究的初心,不断超越自我,就是最大的胜利和成就。潜心学术、无问东西。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