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申请书之我为什么写不好系列(一):究竟差在哪?
2025/10/21 8:48:45 阅读:1 发布者:
一位年轻教师沮丧地问我:“我都申请好几年了,一直都不中,到底差哪啊?”“好歹我也是名校毕业,一直学习很好的,而且我也很努力,为啥就不中呢?”“哎!”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申社科基金这个东西,光学习好是没有用的,还得有思维。”那姑娘迷惑地问我:“啥叫思维”。我心里想:完了,我又得从一只蝙蝠开始掰扯!掰扯就掰扯吧,把这个事情掰扯清楚,就不用一遍一遍的解释了。
首先,大家一定要破除这样一个观念——学习好的人,申请书就会写得好!这个真不一定。因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好是指考试成绩好,考试成绩好是指你学知识学得扎实,但是这跟社科基金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没错!社科基金的申报要求申报者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功底,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申报者还必须具有使用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申报者具有一样东西——思维。所以你只是学习好,只是意味着你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但并不意味着你会使用这些知识,你还需要具有使用这些知识的工具。
其次,知识与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是一个体系,它会交代给你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和内在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而思维是由问题引导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形成的知识图谱。两者的区别请参看《你为什么不会写论文?因为你有知识没思维》。通常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形成的都是一套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按照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的,如果你对这个没有概念,你可以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你就会发现中国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告诉你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的。通过学习这些教科书,你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但是它却是你的知识储备。知识体系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思维却存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举个例子,当你作为一名法学生,你在学校学习到了很多法律规范、法律规定,你学习的顺序是按照民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等等学科的顺序学习的。可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当中,一个当事人向你走来,提出了他的困境,他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民法当中的一小部分,刑法当中的一个小部分,甚至是行政法当中的一小部分。你要怎样识别该当事人的具体问题,并在你浩如烟渺的知识体系当中准确的识别和锁定能够解决该当事人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将这部分知识运用在该问题的解决当中,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思维。简单说能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思维。
最后,社科基金的申报考察的是申报者的思维,他明确的要求申报者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最好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有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这样获得资助的几率会更大一些,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当申报者明确了自己的问题之后,还需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结论。所以社科基金申报考察的是申报者的思维,也就是运用自己学科的知识帮助国家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
当申报者明白社科基金考察的重点之后,就要在夯实自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培养自己的社会敏感性,寻找到一个既有国家需求又能结合自己学科的问题,并着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才能最终形成一份合乎要求的申请书。
转自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2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