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之“题目”:肉还是红烧肉?
2024/10/28 10:04:49 阅读:14 发布者:
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工作已经紧锣密鼓的展开了,这两天不管是秋果所在的学校还是学院,或是其他学校的标书陆陆续续地都会接触一些。今年看到的标书有一类情况非常有特色,就是标题是清一色的“原材料”——很干很干的“纯”理论,比如:XXX体系研究;XXX原则的解析;XXX机制的研究;XXX的构造研究等……(以上标题纯属秋果臆造,仅为说明问题)说实话,我一看到这样的标题,就会很闹心,因为不能一目了然看到作者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标题必须面对面讨论,才有可能把思路梳理出来。
通常我会问申报老师一个问题,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参见以前写的一篇社科基金申报的帖子,《你知道吗?社科基金的申报书是用“题”串起来的》)一位写XX理论的老师跟我说,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理论,是现实公司治理中出现了一个情况,我国法律没规定,美国有相关规定,德国曾经也有但是后来废弃了,现在我就要从理论上分析这个理论。这位老师非常优秀,他给我阐析得很清楚,我瞬间就明白了他想干啥。
我跟这位老师说,以我对社科基金的理解,社科基金是问题导向,也就是要从问题切入,这个问题是实际当中确确实实出现的“难题、隐痛、麻烦(可以是理论上也可以是实践上的)……”它需要寻求理论上的解释、甚至是理论上的突破……;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理论的专研,是为解决实际当中切切实实存在的并且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服务的,而不是没有导向性的去单纯研究某个理论(或者是问题一带而过或将问题仅作为一个简单的背景,直接进入到理论的思辨和专研中)。社科基金的申报,必须从问题入手,切入到理论分析然后给出结论。很多老师在申请中,直接把理论的部分贴在标题上,围绕理论本身入手,但是这只是申报的一部分。社科基金的申报更多的是要给评审人看到你发现了一个问题,并且你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有理论积累,甚至能实现理论突破,最后带来结论的。
如果上述表达大家不能理解,我们举个生活的例子。比如你问你的太太,晚上吃啥?如果你的太太回答:吃肉。你肯定不满意啊,因为这个太不具体了,不能满足你问这个问题的初衷啊。但是你的太太如果说:吃红烧肉(锅包肉、东坡肉、溜肉段……)。你就会满意很多的啦。为什么?因为肉只是个原材料,而红烧肉,锅包肉等才是你关注的点。同理,社科基金申报上,问题是专家们关注的点,而你的理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原材料。也就是问题是红烧肉,XXX理论,XXX机制的研究本身是原材料,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所以,从我个人的倾向上看,标题不能只写“肉”,要写到“红烧肉”这个具体的层面。
回过头来说,大家之所以会写成XXX机制研究,XXX理论研究……是想向项目指南靠拢。让标题尽量能被看出是项目指南中的某一项。嗯,这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的研究怎么跟项目指南衔接。项目指南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它甚至只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和范畴,它与现实的联系需要申报者自己来挖掘,将其与自己的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反过来,如果老师非要直接写成XXX理论研究、XXX体系研究等有什么风险吗?结合秋果这些年的感受,这么做的坏处是:
1.像教科书。教科书的体例是说明文,而我们申报书是议论文体例,是一个论证的过程。如果对于某个理论、机制、体系的研究如果不能紧密地向问题靠拢,就会有点像说明文,这一点是很要命的。
2.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这么说可能有点武断,但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摆在那里,申报书又有字数限制,如果没有紧跟着一个现实问题,大家很难看出这个研究的创新性在哪里。比方说,涉外民事关系的范畴研究,尽管深入细致地看标书有可能会了解到现在对于涉外民事关系确实需要重新界定,但无论是涉外民事关系还是范畴,都是非常古老的话题,缺乏时代性。如果能够引入具体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论证起来就会新颖一些还增添了时代感。
3.缺乏现实意义。申报书中都会有一栏要求填写研究的现实意义,现实意义指的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实际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意义……。如果标题仅是定位于XXX机制研究,XXX理论研究,而不是将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那么现实意义这部分真的没法写。
以上都是秋果的经验之谈,从我的理解来看社科基金有一定的偏好和审美(不包括重大项目,那个咱没碰过),社科基金不倾向于发现式论证,而倾向于支持式论证。这也跟我国目前的国情有关系,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你的研究没有照顾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是单独阐析某项理论,恐怕…… 当然也有纯理论研究,那些都是特别大的大咖们考虑的事,年轻教师的理论驾驭度恐怕没有办法完成这样一波操作。要想说明现实意义,还是得从现实中寻找真实问题,然后从理论下手甚至是寻求理论的突破,这是一个短时期还要遵循的社科基金审美。
PS:纯属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转自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2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