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报课题
2024/10/17 16:05:20 阅读:75 发布者:
心态:首次申报试试看
原因有三:
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着高水平学术显示度或较大的学术潜力,让人望而生畏;
二是身边有很多比自己牛的大专家,但成功立项的并不多,横比而生怯;
三是学术积累的自我评估偏弱,自评而心虚。
申报要充满信心
立项的三点体会
1.克服“畏怯虚”,践行“干中学”
干中学、学中干是克服“畏怯虚”的最有效方法,科研事业的成功都是干出来的。早一天行动就会有早一天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刚入职和入职时间没超过3年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科研尤当早行动。
2.克服“自封闭”,融入“大团队”
学术的进步源于交流分享,科研项目申报也是如此。但大多数情况下,科研的不自信与自我封闭之间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累积。因此,克服自我为圆心的封闭思维,在开放分享交流中强化“对的”认识判断及学术方向,纠正修正“错的”观点见解及学术偏见,而快速融入一个兼具开放包容规范运行的蜂窝式科研团队尤为重要。
3.克服“散乱旧”,坚持“聚特新”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职称科研”遭到各界所诟病,为了评职称而发论文报项目被迫陷入重数量弱质量的“散乱旧”怪圈,但教师的学术科研本质上是为学科服务的,而学科方向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聚焦、特色、创新”的群体性学术积淀。因此,为学科服务的科研才有生命力,而教师科研的生命力也应是持续的包容式“聚焦、特色、创新”。
申请书要“以读者本”
第一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规则、内容和方式等,均没有做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听前辈们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比较容易中。因此,在没有做准备工作且“轻敌” 的心态下,自己在家闷头写的申报书,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在第二次申报过程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成功。结合自己的申报经历,我将其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转移战场,突出优势
由于第一次的申报失败,我曾经一度缺乏自信,陷入迷茫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申报书,当时准备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再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选题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不算新颖突出,但是结合当前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国家需求和经济学方法理论,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就能很好地突出交叉学科的优势及选题的“新颖性”。
在第二次的申报过程中,改变了过去闷头写申报书的陋习,而是多次与青年教师聚在一起讨论,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彼此申报书的优点,互相提出彼此存在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 下逐渐完善自己的申报书。
申报课题三要有
首先,要有跨学科的视域。硕/博期间,导师一直努力培养我跨学科、跨领域的视角,并且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就选择紧密围绕教育学与社会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以,我虽然研究方向是教育学领域的教师教育,但我也积淀了不少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本次我的选题的研究对象是'新生代教师',这是一个社会学词汇,而主要研究内容是关注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所以,我的选题创新点就在于用社会学的视角来解决教育学的问题。
其次,要有现实需求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人文社科领域非常重要。因为国家社科项目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当前的各种战略需求,所以社科选题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政策方针、战略需求等。我一直关注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研究,80后和90后教师作为特岗教师的主要群体,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往往被社会忽略。所以我在报国家社科时,主要基于前期的研究积累,这拓展了我的研究对象,从特岗教师拓展到包含特岗教师的所有在乡村学校工作的80后教师和90后教师。一方面既有自己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回应目前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重视。总之,在申报书打磨过程中,建议不要闭门造车。
最后,要有“守得住寂寞,等得了花开”的坚持。早在2019年正月,我的初稿就已经写好了,之后我把稿件发给了师长领导和若干老师阅读,参考他们的意见,并反复斟酌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在反复修改之中,“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的选题终于敲定。后期,我就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文献,撰写、修改申报书。总之,在申报书打磨过程中,建议不要自己一个人写,大胆地多问别人会有很多收获。
顺利立项四因素
第一,稳定的学术方向,长期的学术积累;
第二,适当的选题和切入点;
第三,严密明晰的论证过程。
第四,规范的格式。
这些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保持稳定的学术方向和恒常持续的学术积累。我十多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一直聚焦在19世纪英国文学领域,两个国家课题也都与之相关,分别侧重于该时期的知识话语和现代转型问题。由于我国对19世纪英国小说译介较早,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因此一般印象认为这个时期的研究已经饱和,很难做出新意,更不用说以这个时期的话题申报国家项目了。然而,我从硕士到博士阶段的学习改变了这一看法。
过去这十年的研究历程让我意识到学术积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之前硕士论文时期对爱略特的兴趣与困惑,我在博士论文选题时就很难会想到以她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如果没有博士论文阶段对“知识话语”的积累和积淀,我的第一个国家课题就缺乏扎实的基础和适当的切入点;如果没有完成第一个课题的经验和在此期间参与的重大课题,我就不大可能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关注到该时期更为重要的现代转型问题。因此,学术积累须持续恒常,学术方向要保持稳定,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追随热点话题。长期的积累能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扎下牢固根基,对相关领域建立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就某一特定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不至于由于根基粗浅导致自己的研究浮光掠影或偏离正道。
转自科研写作小站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