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问题与破解

2024/10/17 11:52:54  阅读:35 发布者:

一、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的变革、关键问题的解决与高质量提升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均需要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但广大中小学教师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课题研究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性、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弥合性、课题研究的组织规制与行为选择的差异导致的不平衡性等问题。

() 课题研究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课题研究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是指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与实际所采取的研究措施和方式存在差异。这种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难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课题研究与真实的教育教学脱节,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很好地匹配。二是理论认知深,研究行动浅。教师课题研究的实际行为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资源、时间、环境等的限制,难以达到理论认知的水平。例如,在课题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或教学设计理念有深入的理论认知,了解某种学习方法或教学设计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但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教师没有完全贯彻和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或教学设计理念,或者在运用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未积极探索。

总的来说,教师课题研究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性,会影响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及运用,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 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弥合性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照度不够。这一问题首先表现为研究的课题与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不匹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是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而部分课题研究往往是对理论问题的探讨,缺少与实际情况的紧密联系,导致研究结果与教育教学改革需求脱节。同时,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而单个课题研究往往关注某一方面的问题,难以全面兼顾各种因素,因此也难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其次,课题研究的成果难以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行动。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操作的细节,导致理论研究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

此外,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虽然也涉及实践研究,但在成果的转化及推广方面因为各种原因,如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策略、缺乏资金和资源支持、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意识不足等,导致辐射面狭窄,转化推广范围小。

() 课题研究的组织规制与行为选择的差异导致的不平衡性

课题研究的组织规制主要指课题申请立项、开题论证、阶段考核、具体实施、课题结题、成果推广、研究经费和资源、研究时间和工作量等相关要求;课题研究的行为选择主要涉及基于教师个人研究态度与价值取向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成果的表达与呈现等。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会受到组织规制和行为选择的影响,而且这些组织规制和行为选择也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及所在学校的科研政策、组织结构、评价体系、科研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意愿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差异化,且最终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部分区域、学校可能会为教师提供科研资金、场所和人员的支持,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可能会对课题研究及成果作出一定要求;而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部分教师可能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或者缺乏科研能力和意愿,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及科学恰当的研究方法,分不清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导致课题研究缺乏支持和指导,容易陷入“盲从”的困境。

二、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破解之道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开展逻辑不清,操作的关键环节不明。因此,破解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问题,需要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发力。

() 认知:厘清三重逻辑

1. 把握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认知逻辑

“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认知逻辑是一种常见的思维逻辑,它是指在进行认知和思考时,先了解某个事物的定义和概念,然后进一步探究其本质。这种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种思路的特点是从实际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换言之,中小学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究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个事物的概念和定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思考和认知。概念和定义要准确、拟解决的问题要清晰,例如,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研究中,首先需要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关系、特征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从“一课”和“一育”的角度对劳动课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科学推进。

在了解概念和定义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进一步探究该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更好地理解其特点,从而为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各种因素对其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例如,家校协同相关课题的研究,需要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为什么协同”“协同什么”“协同的价值”“协同的可行性”等,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实践经验等,为“协同机制”“协同路径”“协同模式”等相关成果的形成奠定基础。

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佐证自己的推理和假设,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总结出该事物的结论和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例如“家校协同实施劳动教育”,可以从“为了孩子的发展”出发,形成“劳动教育家校联盟”,拟定“家校联盟机制”,明确“家校协同实施的具体路径”,最后形成“家校劳动教育协同模式”。

2. 明确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行动逻辑

课题研究是“始于问题的提出,止于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是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依据一定的步骤,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层层推进。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行动逻辑是指从探究原因到提出解决方案的行动思路,是在进行问题分析时,先探究问题的根源和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这种思路的特点是从理论出发,通过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以分为识别问题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行动计划、实施行动和评估效果三步。

首先需要明确教育教学问题的范围和内容,以便后续分析和探究问题的原因和根源,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背景,理解其本质和规律。如学生对劳动课的兴趣有待提升,首先需要明确学段、内容、方式,其次明确:学生的兴趣有待提升,其实质是不愿参与实践。由此,可以初步拟定研究方向为“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的小学中段日常生活劳动课情境教学实践”。

其次,根据分析和探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包括目标、策略、措施、时间表等。如“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的小学中段日常生活劳动课情境教学实践”,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参与”,因此需要围绕“劳动课的情境教学”展开,分解目标为课堂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策略等,拟定从“劳动课”的内涵梳理教学原则、结合“情境教学”探索教学模式、结合“学段特征”实践教学策略的措施,制定周期为三年,包含学月、学期、学年的课题研究安排表等。之后,按照行动计划实施行动,并定期评估效果和进展,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这种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教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3. 反思从“怎么办”到“怎么样”的因果逻辑

课题研究一般是周期性的研究,需要定期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和计划。反思从“怎么办”到“怎么样”的因果逻辑是指将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付诸实践,通过实施和评估来确定其效果和影响。这一逻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首先是实施行动和监测进展。教师根据行动计划实施行动,并定期监测课题研究进展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如针对“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的小学中段日常生活劳动课情境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原则”,反思实践性、综合性等的实践验证和分析是否到位,课堂教学是否依据这些原则展开等。

其次是评估效果和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行动的效果和成果进行评估和测量,主要基于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和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和效果。如“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的小学中段日常生活劳动课情境教学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估时,可以借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学生劳动课的表现和在家中参与劳动的态度等,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回家的实践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再次是定期总结经验和改进措施。教师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便完善和优化方案。

最后是反馈和调整,教师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措施反馈到行动计划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 实践:把握关键环节

1. 真实问题与真实研究的融合

真实问题与真实研究的融合是指将真实问题和真实研究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的、根本的、基础性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实践进行课题研究。这可以更好地将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这种融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实际教育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要实现真实问题与真实研究的融合,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实际问题。例如,研究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综述,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学校的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第二步是建立教育科研共同体,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应用,不断反思和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从学科教学视角选择研究方法,同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等。这些努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真实问题与真实研究的融合,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2. 教育过程与科研过程的耦合

教育过程和课题研究过程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的过程,而课题研究则是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将教育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转化成科研问题,或是以引入研究成果等方式,将科研过程与教育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合作教学、科研实践等方式,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如学生在学校完成课堂作业情况很好,在家里完成家庭作业情况很差。由此我们可以转化出“育人环境的问题”“学生自律性的问题”“家长的督促缺位”等课题研究问题,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转变,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教育过程是课题研究过程的基础和支撑,课题研究过程是教育过程的深化和拓展。只有将教育过程和课题研究过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科研目标。

3. 任务驱动与专业发展的结合

在课题研究中,将任务驱动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帮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推动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

首先,根据教师的专业需求和教育目标,设定具体、明确的任务,如教学问题分析、课堂实践研究等。这些任务要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针对设定的任务,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搭建专家交流平台、鼓励先行小课题研究等。教师可以从专业角度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再次,教师在实际的任务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最后,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估包括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如教师自我反馈、学情调查、课堂观察、听评课等,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转自普陀高中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