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手基金本子如何脱颖而出?资深教授认为该做“加分项的科研”

2023/12/28 13:40:52  阅读:78 发布者:

| 冯培忠(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大部分青椒刚到新学校,总是面临着选择课题方向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科研“与众不同”,在基金申请时脱颖而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冯培忠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做“加分项的科研”。

——编者

去年,我写了一篇博客文章《基金撰写——单位如何给你加分》,近期被多平台再次转载。

最近,我在继续思考,如何做加分项的科研?让自己的科研与众不同、有辨识度、有代表性,体现特色。

科学研究方面,近期特别强调有组织的科研。我们经常理解为建设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干。但是也可以认为是凝练一个方向,引导大家都向该方向靠拢,把方向做大、做强,做成有组织的力量。

单位有方向,作为个体的方向在哪里?在特长、影响力。其中包括地方产业特长、学校学科特长、行业背景特长,甚至个人特长等。

刚入职的新教师大多在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很少完全转到新单位的方向。如果硬转,如同硬着陆,还是“蛮疼的”,有可能三两年还是零成果,缺少显性基础。这对于申请项目非常不利,甚至打击自信心。

但是,博士课题是你的课题吗?可以说不是,那是导师的课题。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下,能当博导应该是高校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而博士课题是导师基于他自己的科研背景,结合所在的学校和行业凝练出来的。为了课题,导师可能下了10余次现场,做了三五年准备,甚至有多届本科生、硕士生做了铺垫。

因此,博士生可能知道课题该怎么做,却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文献调研做得并不少,但是对于工科来说,现场调研如果非常有限,对课题精髓可能就吃得并不透。

所以新教师要认识到,博士阶段的课题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导师的课题。

博士毕业后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入职新单位,从学生转变为老师,也许博士阶段做得不错,成绩斐然,那是有导师和原单位的加分。

在新单位也许没有人做相关研究的领域,那就意味着新单位在该领域没有影响力、缺少声誉、缺少品牌效应。这时候如果继续做该课题,校内更难以找到同行交流,找不到高人指点,找不到咖啡time的共同话题,甚至找不到仪器设备开展工作,尤其可能找不到专用仪器开展工作。

如果都是瓶瓶罐罐,也就是说做的是无实验条件差别的研究,主要靠思维,而不是设备。要知道多少NS论文都是靠球差、冷冻电镜的巨大功劳,要没了这些尖端设备,照样难发。

校外专家不认可,甚至校内专业也不认可,找不到专家来讲学,即使来了也没几个听众,这样就会陷入一种独孤求败的境界。长此以往,科研的延续性大概率会泯灭。

新教师该怎么办?在博士课题的基础上,应不断融入新单位的特色和主流。

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在哪里?就是学校最强的那几个学科。尤其对于非985”高校而言,每个学校能在全国有点名气的学科不超过5个,甚至就23个。这些优势学科在做什么,怎么和自己的方向结合,需要深入交流、多次交流,甚至调研。否则,你可能做的是本专业的“主流”工作,但却不是学校的主流工作,始终难以融入学校的事业发展,难以和学校同频共振,也就难以获得学校的支持,甚至被边缘化。长此以往,事业可能就难以维持,路越走越窄。

当下的时代,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如火如荼。多思考,总能和优势学科从概念到材料、产品产生交叉。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看身边的人,总有一些人做得很好。向身边的人学最容易、最接地气,总能学到许多方法论与实践论。

此外,每个区域或地方都有属于独特的独特产业,例如徐州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渭南金堆城是中国钼都、包头有稀土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在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或名片,这些品牌产业如何和自己的研究结合,需要调研——多次调研,反复调研,带着问题调研。

当然,也有一种现象,为了调研而调研。开会的时候说得热火朝天、争得面红耳赤,开完会皮包一夹,走人,过几天还是老样子,没有改。之后接着去调研,工作不少、成效不多。

调研如同备课,半天的调研至少需要准备两天,提前思考:为什么要调研?调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现在知道多少、做了多少?我有啥想法?我预计会得到什么答案?我想找谁调研?……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前查资料、开会进行准备,否则调研大多事倍功半,甚至不了了之,收效甚微。

除了地方产业之外,还有行业。行业面向的是全国性的课题,例如煤炭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内蒙、新疆都是重要产业,涉及东南西北中,那就需要广泛调研。新疆的露天矿,西部少水,北方寒冷,南方潮热,某地应力大等,针对不同地区和工况,用的什么材料,当地其他行业用的什么材料。做类比,做调研。

知己知彼也很重要。人无完人,孰能无错,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了解自己的特性,是喜欢研读文献做理论、实验室做实验,还是解决企业问题。自己的数学功底好,还是物理功底好,或者文字功底好,逻辑能力强?

尽量避免短板,或者克服短板,彰显自己的长板 ,这样做起来就会游刃有余。想做基金,除了创新,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撰写能力,基金故事的逻辑一定要清楚,文字要准确,否则同样很难打动评委。

研究生多了,几乎新教师都要带学生。但是大多研究生都是科研小白,而新教师脱下了博士的长衫,有人开始想着指挥学生干,把想法甩给他们,自己开始不干活。

对于工科,不做实验了,那就不知道原始的结果是什么。而研究生刚开始做实验懵懵懂懂,可靠性不高,甚至犯常识性错误。所以新教师入职,要和学生同成长,互相鼓励、互相启发。新教师一定会发现,年轻的学生总有闪光点,说不定某个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科研起到闪亮的提升作用。

为什么要做这些转变?核心是做“加分项的科研”。就是在100分纯实力之外,如何获得10分的加分项。

这个经常是特色加分项,谁能给加分,怎么加分?就是和学校、地方、行业特色结合,而不是一味拼简单实力、更好性能,要用巧劲。巧在特色,扬长避短,就是要避简单蛮力、无特色。

例如,Al合金化MoSi2材料的制备与强韧性机制研究是一个纯粹拼实力的课题。拼硬实力,在哪儿都可以做,总分只有100分,甚至没有加分项。

为什么做这个课题?纯粹是为了强韧化,但究竟是面向哪个场景的需求?航空航天,可知道具体用在哪个部件?这个部件的工况是啥?

如果不了解,估计就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从文献到文章,纸上谈兵、照本宣科。怎么办?需要调研。

例如,结合煤炭特色和现场调研,面向分析仪器用MoSi2材料做一个极端环境Al合金化MoSi2的制备与耐热腐蚀机制的研究,这样就会获得加分。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强韧化,而是煤质分析的需求,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是面向双碳的工作。

如果硬要一根筋做自己的想法呢?这一般都是奔着诺贝尔奖去的,想获得诺贝尔奖,没点固执,没点偏见,没有强大的心理,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想生活,那至少两条腿走路,一半时间做点偏执的奔向诺贝尔奖的工作,一半时间转变方向做点奔向美好生活的工作。

人生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迷迷糊糊之间诺贝尔奖委员会来个电话让你做嘉宾呢?一切皆有可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原标题:《基金:扬长避短 彰显特色 做加分项的科研》

转自:“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