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老了?
答:当我发现自己今年不能申请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时。
2、问:你觉得国家社科截止日期安排的怎么样?
答:我觉得太早了。
问:那么你觉得啥时候合适?
答:2月29日。
3、问:你觉得国家社科基金表格哪一部分最容易填?
答:申请人基本信息。
4、问: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学问其实还有欠缺?
答:当我发现课题指南当中的题目一个都不会写的时候。
5、问:你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人缘还不错?
答:当好多人都来问我能不能给他们做项目组成员的时候。
6、问:那么你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朋友不够多?
答:当我发现没人愿意做我项目组成员的时候。
7、问:你认为“国内外研究现状”最优秀的填写方式是什么?
答:国内外研究现状:无先行研究。
8、问:你认为自己申请的题目有意义吗?
答:如果中了,就有。
9、问:你认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公平吗?
答:公平。虽然我没中,但我认识的其他人也都没中。
10、问:你认为国家社科基金匿名评审有意义吗?
答:有。这样就算我写的不好也没人知道那是我写的。
11、问:请以“我被管理员踢出了群”为开头写一篇happy ending的小说。
答:这有何难!2022年10月,我被科研秘书踢出了“院国家社科基金申请群”。
社科基金申请书之我为什么写不好系列(一):
究竟差在哪?
光有知识不行,得有思维!
一位年轻教师沮丧地问我:“我都申请好几年了,一直都不中,到底差哪啊?”“好歹我也是名校毕业,一直学习很好的,而且我也很努力,为啥就不中呢?”“哎!”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申社科基金这个东西,光学习好是没有用的,还得有思维。”那姑娘迷惑地问我:“啥叫思维”。我心里想:完了,我又得从一只蝙蝠开始掰扯!掰扯就掰扯吧,把这个事情掰扯清楚,就不用一遍一遍的解释了。
首先,大家一定要破除这样一个观念——学习好的人,申请书就会写的好!这个真不一定。因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好是指考试成绩好,考试成绩好是指你学知识学得扎实,但是这跟社科基金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没错!社科基金的申报要求申报者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功底,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申报者还必须具有使用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申报者具有一样东西——思维。所以你只是学习好,只是意味着你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但并不意味着你会使用这些知识,你还需要具有使用这些知识的工具。
其次,知识与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是一个体系,它会交代给你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和内在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而思维是由问题引导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形成的知识图谱。两者的区别请参看《你为什么不会写论文?因为你有知识没思维》。通常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形成的都是一套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按照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的,如果你对这个没有概念,你可以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你就会发现中国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告诉你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的。通过学习这些教科书,你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但是它却是你的知识储备。知识体系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思维却存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举个例子,当你作为一名法学生,你在学校学习到了很多法律规范、法律规定,你学习的顺序是按照民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等等学科的顺序学习的。可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当中,一个当事人向你走来,提出了他的困境,他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民法当中的一小部分,刑法当中的一个小部分,甚至是行政法当中的一小部分。你要怎样识别该当事人的具体问题,并在你浩如烟渺的知识体系当中准确的识别和锁定能够解决该当事人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将这部分知识运用在该问题的解决当中,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思维。简单说能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思维。
最后,社科基金的申报考察的是申报者的思维,他明确的要求申报者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最好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有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这样获得资助的几率会更大一些,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当申报者明确了自己的问题之后,还需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结论。所以社科基金申报考察的是申报者的思维,也就是运用自己学科的知识帮助国家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
当申报者明白社科基金考察的重点之后,就要在夯实自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培养自己的社会敏感性,寻找到一个既有国家需求又能结合自己学科的问题,并着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才能最终形成一份合乎要求的申请书。
社科基金申请书之我为什么写不好系列(二):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上一篇说了社科基金光有知识不行,得有思维!那是不是光有思维就能够写出一篇合格的申请书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思维只是一个工具,它需要有加工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文献。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名申报者,他的思维也很敏捷但是经过询问,你会发现他的文献工作做得不够,这也会影响到社科基金的申报。
那社科基金的申报对于文献的要求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这一篇先说一下,你应该收集到什么样的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下一篇,我们会谈一下针对你手中已经收集到的文献,应该怎样进行文献分析和阅读。
总体而言,当你准备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时候,你应该对你要研究的领域以及研究的现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能提出自己想研究的东西。可是你怎样才能对你所要从事研究的这个领域有深刻的认识呢?那就要通过之前的研究来获得,而之前的研究的载体就是文献。也就是说,当你准备申报社科基金的时候,你手中至少有围绕一个特定问题或者特定领域的文献,而且这些文献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这些文献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文献从形式上不能满足这些标准的话,也决定了申报者的申报书也是有瑕疵的。
首先,文献必须满足全面性的要求。所谓全面性是指申报者收集到的文献必须能够体现出这个领域研究的全貌。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包括横向和纵向;国外和国内;中文和英文;书籍和期刊等。这样就能够使申报者掌握数量比较充实的文献。
其次,文献必须满足权威性的要求。我们上文提到了全面性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关于这一问题的所有文献,我们都通通纳入不加取舍。我们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筛选的标准就是不能漏掉这一问题的权威学者,不能漏掉权威期刊。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手中文献的权威性的要求,如果申报者手中的文献在权威性上出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申报书的质量。
第三,文献必须满足及时性的要求。所谓及时性,就是要求申报者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有一次我看到一份申请书,它的文献截止于2018年。于是我好奇的问,没有近两年的研究成果吗?申报者给我的回答是,这份申请书已经写了好几年了,今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修改,文献也没有补充。这样的申报书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他漏掉了最新的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评审专家在审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会怀疑你这个问题是否还具有新颖性,而且文献收集的不到位,会让人怀疑你的研究态度。
最后,文献必须满足针对性的要求。所谓针对性就是指申报者所收集到的文献都是同一主题,并且紧紧围绕着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展开的。如果文献针对性不好,就会让评审专家觉得你的研究缺乏专业性和专注度。比方说在一个研究跨境环境污染的项目当中,出现了一些不相干的文献或者是与跨境环境污染联系较弱的文献,如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中美贸易摩擦等等,这样不免让人觉得离题万里,即便这些文献与你要研究的内容是有一定关联的,但是关联度不大。申报者必须保证自己所列明的参考文献能够紧紧的围绕着自己的问题和主题。
以上就是社科基金对于申报者手中所掌握文献的要求,申报者只有在确认自己手中的文献是达标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如果手中的文献在质量上、数量上都不符合要求,也就是说申报者没有将文献工作做扎实,就匆匆地展开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那最终一定会导致申报书不达标。
社科基金申请书之我为什么写不好系列(三):
文献分析得是否到位是成功的关键
线性阅读不行,得分析性阅读!
之前的两篇说了一下文献检索和思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说一下收集来的文献应当怎样进行阅读,也有人把这个过程叫做文献分析。有一次我去做讲座的时候,邀请我做讲座的院长跟我说,其实他觉得申请项目不中都是因为文件分析做得不到位。某种意义上这个观点是对的,我们的申报者尤其年轻教师很少反思自己在输入这个环节,也就是文献分析这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总是到处拿着自己的申报书找别人提意见,也就是关注自己在输出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申请书是一种输出的方式,它的好坏取决于申报者输入了多少,输入的质量怎样?所以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就是——申报者应当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输入上,也就是文献分析的环节。
我先问一个问题,大家都是怎样阅读文献的呢?据我观察,我的学生包括很多青年教师,他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都是线性阅读。所谓的线性阅读,就是翻开一篇文献从头到尾读一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圈出来,或者是用有颜色的笔标注出来。这样读完了一篇文献就结束了。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否可行呢?这种线性阅读的方式能够给阅读者带来的收获只有10%左右。也就是说,申报者看似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收获满满。并且该标注的也都标注了,该圈起来的也都圈起来了。但是实际上合上文献的时候,申报者很难说出这篇文献究竟探讨了什么问题?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得出这样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出现了,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X梅的状态。这种阅读的质量是没有办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输出工作的。
真正的阅读要做到分析性阅读的层次。所谓的分析性阅读就是在上文所说的线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将论文的论证框架提取出来的阅读方式。如果说线性阅读是为了让你能够清晰的明白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它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分成几个部分。那么分析性阅读,它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让你清晰的知道这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就围绕着论证,形成了一个架构。申报者必须将手中的文献读到这个层次,才能读到观点,读到作者的态度才能把握住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总体动态。如下图所示:
这样你就完成了一篇文献的分析性阅读,当你手中有50~100篇这样的文献,你都完成了分析阅读的情况下,你就可以针对每篇文献的分析性阅读图示,开始做文献综述。只有这样做的文献才踏实可信,你才能够保证你能在最终的申请书写作这个输出的阶段,顺利的将你之前输入的内容提取出来。
社科基金申请书之我为什么写不好系列(四):
亲们为啥不能仔细阅读填报要求呢?
每年帮忙评审这么多社科基金的申报书,如果说申报书的问题意识不清楚,逻辑表达有问题这些都可以理解。因为,毕竟都需要功夫慢慢的磨,一时半会儿做不到都是正常的。可是有几类错误,或者是填写问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申报书的填写要求都已经很明确地摆在那,很清楚,但是申报者们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甚至心存侥幸。今天写这篇的目的就是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请各位申报者杜绝幻想,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否则要求是铁,碰完你就出血。
第1类错误——超字数
基本上我拿到的申报书第一稿都是超字数,而且申报者一直会跟我确认,我这个字数有没有问题。我明确告诉他们不能超字数,但是他们提交给我第二稿、第三稿仍然是超字数的。有个申报者甚至跟我讨价还价,甚至还会跟我掰扯——7000字肯定是不包括参考文献的,字数超点不要紧。还有的申报者会说服我,7000字是指纯中文吧,应该不包括数字、字母什么的。在这里统一回复三点:
1.7000字的字数要求不能超,最好一个字都不要超,因为这也是考察你对文字的控制能力。
2.7000字的字数要求包含参考文献,包含数字、字母,什么都包含在内,不要心存幻想了。
3.字数要求基本上就是一个硬线,能不碰就不碰,因为有些评审是很讨厌在形式上不满足要求的,你挑战的不是你的字数控制能力,而是你对国家社科基金要求的忽视程度。国家不需要这种自由散漫,自以为是的研究者。规定动作的意思就是按规定完成。也许你会说,有些人超了一点也没事儿,到你这儿有没有事儿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个申报者的本分就是按要求做事。
第2类错误——设副标题
虽然国家社科申报要求当中用了非常婉转的表述说:“一般不设副标题”,这个一般不设副标题的意思就是不要副标题,但是我看到了很多申报者,仍然在标书当中写了副标题。我的意见是——不写。原因有以下几点:
1.副标题能表达的事情通过提炼、概括和深化主标题都可以达到,我之前曾经写过帖子,国家社科基金的标题主要考察的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主题,这一般都是出现在主标题当中的;而副标题一般用来描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手段等一些次要的信息。且不说这些信息其实是可以被囊括在主标题当中的,就单说,针对一个研究课题,最主要的信息就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主题。只要把这三项说清楚就是最大的成功,什么研究方法、研究目的都会在申报书中有相应的部分允许你展开。
2.申报书的标题是有字数限制的,最好控制在25个字以内,你一加副标题,字数很容易就超了。
第3类错误——关键词过多
关键词不能超过三个,关键词之间用空格不是用其他什么标点符号。这点要求尤其要注意,因为这个要求并不是凭空被设计出来的,而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要求设计的。关键词如果超了,计算机系统是识别不出来的。间隔关键词之间的标点符号也不能乱写,就按照要求老老实实的填写,其实就可以了。
关键词再多说几句,我有的时候会觉得,很多申报者对关键词是什么其实是不太清楚的。
关键词第一个作用就是学科标识作用,也就是说你写的关键词必须能够让人看出你的学科,最好能让人看出你的研究方向,这样计算机在识别的过程中,就会根据你提供的准确的学科信息找到特别匹配的评审人,如果你的关键词不具有学科标识,或者被计算机错误的识别成别的学科或者方向,那请你自行脑补一下你的申报书的结果。
关键词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再次明确或者是向别人告知你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主要研究观点,也就是主题。所以与这三项没有什么关系的,就别往上写了。这也间接的说明了为啥关键词就设了三个,而不是其他的数量。
好啦,今天就讨论到这儿,待我有空的时候再把其他问题啰嗦两句,这些问题不是实质性问题,但是让人看着特别闹心,闹心的原因在于这些问题只要申报者对于申报要求仔细阅读两遍都能够解决,而不是让它们明晃晃的显现于标书当中。这样给评审的感觉非常不好,原因就在于人们会怀疑你的态度有问题,连基本的规定动作都不按要求完成,你怎么让人相信给你资助后,你会老老实实的做项目呢?这里涉及到一个资助信心的问题,你得让人相信,你是一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学术人。
本文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作者:吉大秋果
转自:“选题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