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国自然申请经验的同学都知道,每年的国自然标书,能进入最后评审汇总阶段的不到20%,超低的通过率也让很多人每次申请时胆战心惊。
申请国自然3年,第一年没经验,本子被专家一顿痛批,意见十几条;第二年按照意见修改了,最终还是落榜,毕竟去年的评审意见放到今年早就不适用;第三年方向也改了,内容方案都细化了,为什么还是被刷了?
尽管值得资助的项目标准大体一致,但每种类型的国自然项目屡次不中的原因其实并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就针对“面青地”三种最常见的项目类型为大家逐个做出分析。
青年项目
国自然青年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对申请人的年龄限制。男性须在35周岁以下,女性须在40周岁以下。虽然女性年龄比男性放宽5年左右,但是及整理实际上也只是在开头几年。如果在首次申请的5年内没有中标,除非之后有很好的成果发表,否则中的可能性也不大。
国青项目反复申报仍让不中标,很大原因是因为标书质量不好,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01
创新性不足:
想要在一众本子中脱颖而出,除去一些客观因素,一定有一些独到之处,而创新性则位于所有要素的最尖端,是申请书的灵魂。所谓创新性,并不是将研究热点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想办法予以解答,比如发现了新现象和新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法,或找到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来解决一直没解决的老问题等等。简单来说,需要引起专家兴趣,避免套路化。
02
申请书撰写缺乏条理:
申请书的撰写是申请人综合水平的体现,能展现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撰写的本子本身就是一个protocol,如果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可行性也会比较高,更有利于后续的研究。国自然基金的申请书虽有几十页,但是申请人也要反复多看几遍甚至几十遍,还应该找同行的专家帮忙把关,因为有些因写作者自身书写习惯导致的错误自己很难察觉。尤其是申请书里的错别字,形式上的错误会给评审人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老套”:
未找到突破口有的本子在研究方案中“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的本子试验方案设计过于粗糙,关键试验方法不具体,让人感觉难以落地。也有的试验方案事无巨细,过于冗长,反而冲淡了主题,失去研究特色。因此,还是要针对性地挑选较为关键重要的研究方法予以详细阐明而省略部分已是老生常谈的试验手段。
除此之外,有些专家可能会根据科研经历和成长判断申请人的资质,如果申请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每年发表的论文水平并未见提升,那么可能就会认为申请人的潜力不大,不值得给予资助。这可能是许多人会忽略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地区项目
地区项目反复申请不中标的原因,除了青年项目中指出的这些“通病”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项目的选题没有“地区特色”。
地区项目仅面向特定研究水平薄弱地区的扶持性项目,例如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不一一列举了)。由于对申请人年龄没有限制,因此很有可能和你一起竞争的申请人科研经历时间比你长、成果比你多,所以前期基础成了关键,除此之外还有你的项目是否具有“特色”。
由于地区项目的申请人多来自少数民族自治州或具有独特水纹环境的地区,因此一些地方特有的疾病、特殊的治疗体系(如藏药、苗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集中病情等就成为了优势方向。
归根结底,还是临床问题新颖性和独特性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毕竟能有自己独特观察和思考的具有潜力的申请人不多,也就占整体的10%左右。
面上项目
对于面上项目来说,由于经费最高,比起前两种项目类型更是优中选优,因此中标难度更大。这时候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好好积累成果支持下一次的申报。值得注意的是,面上项目“申二停一”,因此对于申请人来说,中间跨度长达三年。
要说面上申请反复申报仍然不中,很大可能是因为申请人基础不过关。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参与面上项目角逐的申请人基本都是高级职称了,所以在标书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那就要看前期基础,甚至是人脉关系了。
根据有幸参与国自然评审的老师反馈,面上项目前期基础部分最好是:五篇代表作填满,其中肿瘤方向的话至少2 篇 10分以上的中科院一区文章,非肿瘤方向至少1 篇 10分以上或中科院一区文章。
但是也不能为了多发文章而“灌水”,我们文章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和课题申报方向是一致的。例如申报的方向是前列腺癌,但是文章成果是乳腺癌方向,这样也是不行的。
此外,成果发表的时间要有连续性,毕竟国自然指南上写着“优先支持连续深入研究的申请”。如果你只是十年前发表过相关文章(哪怕质量很不错),但后来这十年再无成果,甚至都没有再从事科研领域的研究工作。如果你的前期基础停滞在5年以前,那么你现在是否还有能力完成这份课题,这在评审看来,是要打问号的。
总而言之,对于“优中选优”的国自然基金来说,中标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希望今年申报的各位基友们都能成功中标,期待你们的喜报~
转自:“小V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