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金怎么改:甄别 研读 排查 反刍

2023/6/12 16:58:29  阅读:97 发布者:

2023基金申请粉墨登场,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无论是当一份工作为了考核还是发自内心真有科学大揭秘的兴趣,也无论爱与不爱,科研界多数人都要写基金,国基金、校基金、院基金,都是基金,你来看、我看来、他来看,都提意见,即在撰写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要请别人指导申请书,专家们也一定会或多或少给一些意见和建议,甚至把去年或前年没中的申请书拿来,至少也有三五人八九条评审意见。那到底给谁看?给多少人看合适?怎么修改基金才能提高?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三五人看就行

有人喜欢把基金申请书给不同的同事、同门、老师看,十几个人看,看似收集了一大堆建议,其实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为申请书的问题一般都是共性的,甚至作为撰写人自己也知道问题在哪,只是不知道如何改!而专家的眼光也八九不离十,如果只给三个专家看,估计意见还有些差异,如果第五个专家看,一般不会在前三个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看法或观点,所以如果能有幸得到三位专家认真的看,认真的给意见和建议,甚至愿意讨论式的分析申请书,足以!好好研读、反复讨论、甚至批判这些意见就可提高,而无须浪费那么多的人力。有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些没中过基金的人看,尽管没中过,但是有些人在工程、有些人在理论、有些人在实验、有些人在批判方面的经验还是十分丰富的,甚至很毒,大都可以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然而一些大忙人,有时候却不见得能抽出多少时间提出多少中肯的意见。

第二,甄别

只要给专家看,一定会有意见或建议,包括往年的评审,也都有意见,但是专家的意见一定对么?不见得,每个专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科研风格、分析风格、写作风格、说话风格,再者知识分子本身就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拿到专家意见后,一定要甄别,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要分析哪些意见是真的、哪些是伪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的,这也是我通常给别人看本子的态度,我一再给相关申请人说,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无论对与不对,你都要分析,对,如何修改?不对,为什么不对?在申请人内心要有两个小人做斗争,一个说意见对,一个说意见不对,最后必须一个说服另一个才行。如果拿到意见一味的照单全收,你说的全对,我都接受,那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既然没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如何保证有独立的创新和思想呢?所以甄别的过程也是分析、研究、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科学思想升华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从甄别自媒体的各种新闻时事热点开始,从分析COVID-19开始,研究自己能否准确分析、判断事情的走向,而不人云亦云,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观点。

第三,研读

曹雪芹写了一本红楼梦,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红学家,红学家在干啥?研究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数有多少个门、多少扇窗,通过人、事、物来推理当时的社会、人情、环境等,无限遐想。那么对于专家的每一条意见,做自然科学的,也要有研究红学的精神,把专家的意见反复琢磨,研究透,例如数数专家意见有哪些字、可以拆分成哪些词组、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正着怎么读?反着怎么读?甚至可以和专家面对面或电话交流,如果专家允许,可以在交流过程中录音,回头反复听专家的意见。当年网上流传某教授到中部某大学做基金讲座的录音,早年写基金,我就反复听,播放-暂停-播放-暂停,听专家讲的每一句话,反复理解每句话的含义,通过反复听来不断的理解其中的精髓,修改、润色、提高自己的本子,创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什么提出录音这个事呢,因为看过无数的本子,但是经常发现,我提的问题在第二稿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修改,或者修改的不彻底,不满意,为什么?可能申请人对意见的精髓把握不到位,尤其如果是文字意见的传递,字数有限,有时候不能准确的传递专家的想法,甚至出现两人思维不对称、误解等情况,所以必须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深度的研读,而口头直白的语言交流可以在文字的基础上让我们对专家的思路更精准的把握,录音可以让我们不断反复琢磨、消化、吸收专家意见的内涵,这样好理解、好修改。

第四,排查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说的是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例如一个水龙头坏了,至少把同期的所有水龙头检查一遍;然而,还有一个歇后语:灶边的磨子——推一推,动一动,讲的就是没主动性,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了不动了,甚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个问题,前几天全民发烧的日子,看到一个搞笑视频,老婆阳了,老公照顾老婆,对话有“①媳妇,这垃圾满了倒不?不倒,留着长蛆;②媳妇,桌子上那个鸡蛋是你买的不?不是,是我阳了之后下的蛋;③茶壶里面没水了咋弄?我脑子里有水,你过来晃两下;...”看似搞笑,然而甚至我们自己可能就是局中人剧中人,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悟出基金修改的道理,老公长期不着家不管家里的烟火事,但是只要愿意稍微思考,问了一问了二,不用再问三和四,修改基金也一样,专家们很忙,可能并没有全部的把关和查看,仅了了的提了三个看似不疼不痒的问题,但是其他地方是否有类似的问题,是否有延申相关的问题,我们要主动的排查,一点一点的排查,至少把一类问题排查掉,这样本子就会有质的提升。例如“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我批注“能算出数据不?”自然科学讲求准确,那申请书其他地方类似的描述是否都可有量化的结果论证,就是把量化和文字结合起来,自然科学没有数据就没有根基。网上流传的关于从地上一滴油追踪到一个螺丝、一个垫片的故事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第五,反刍

小时候家里有头牛,经常卧在地上咀嚼,后来初中生物课知道是反刍,现在都能回忆起当年牛反刍的画面,反刍是指牛、羊等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基金修改也需要这样,作为我自己来说,以前写摘要的时候,最初基本延续“一句背景介绍,然后提出思想”的风格;后来修改为开门见山直接写问题,例如“面向...,针对...,提出...”直接进入主题,不罗嗦;最近觉得这样太直接,还是需要增加一两句背景的介绍,让摘要也能娓娓道来,形成“有背景、有问题、有思想、有办法、有未来”的写作格局。到底那个好呢,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思维逻辑,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要你认为好、逻辑通就好。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专家的意见要反复看,甚至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再看,还有哪些可以完善,哪些可以补充,哪些可以修改,什么方式看?把专家的意见打印出来贴到自己的工作台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意见,低头思修改”,有那么三四个轮回,本子的质量不提高都难!

第六,讨论

自古文人相轻,知识分子,有时候总担心自己的观点被别人“偷”走了怎么办?其实哪有那么多担心,我们都是地球的过客,只多百余年,所以一个更开放的心更重要,这时候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找三位狐朋狗友,大家一起批、一起斗,一起分析,一起讨论,一起文人相轻,边吃边喝边斗,反复的讨论,一周讨论一次,连续讨论一个月,相信等到第四稿第五稿的时候和第一稿天壤之别,相信群众的力量、相信朋友的力量,相信团结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斗争求质量则质量高、以妥协懒惰求质量则质量亡。

科学思想为王,只有让自己的本子把问题抓准了,把故事讲好了,就算今年可能运气不好,明年也一定能时来运转,同时对于科学本身有百利而无一害。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打扮也是提高精气神的过程,提高信心的过程,所以写作非常重要,相信自己,加油!

本文来源:冯培忠科学网博客,原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70632.htm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自:“选题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