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胆想象,小心求证:本科生与CSSCI期刊的“不期而遇”

2022/11/17 11:21:29  阅读:150 发布者:

分享者介绍

L同学,中国海洋大学2022届本科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政治学评介』成员。

作为通讯作者,与本科导师合作的论文发表于《公共管理学报》。

前言:感谢『政治学评介』提供的平台,让我得以有机会梳理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心路历程。论文能够在《公共管理学报》发表,得益于本科导师的悉心指导、审稿人鞭辟入里的宝贵建议,以及“第二届理解中国公共政策工作坊”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

作为只是尚未迈入科研大门的研0学生,求学之路漫漫,一日不拜读前辈作品或学习大佬经验,便觉生活索然无味。在此,诚惶诚恐地和大家分享一下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主要时间线的梳理】

正文

一、为什么是“不期而遇”?

网课携结课论文“从天而降”

2020年的前半年,新冠疫情肆虐,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启了网课模式。我也在网课中度过了最轻松快乐的一学期。那个学期有一门核心专业课“公共政策学”,往年都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结课,网课使得我们“喜提”论文结课。细数一下,当时有6门课程都改成了论文结课,疫情造就了忙于生产学术垃圾的一学期。

如果没有网课,如果没有与网课相伴而生的结课论文,或许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案例研究易上手的“伪装”

在写作论文初稿时(大二下学期),我受到的比较正式的学术训练,仅仅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模拟市长省赛时,摸爬滚打经历了选题-开题-调研-写报告-答辩的全过程。可能是受学术竞赛的影响,加上案例研究比较好“入门”(后来才逐渐意识到做一个好的案例研究非常不容易),就打算从个案入手来完成论文。从选题到构思的故事先按下不  表,留到后面的部分 。    

 

幸得“好运”加持           

本科导师的包容和鼓励——课程论文提交后,我再也没搭理过它。而后进入大三,是时候该认认真真准备保研了,第一道难关便是参营论文。经历过大二下学期“批量”生产课程论文的折磨和打击,我认识到重新选题面临的巨大挑战,企图从现有成果中寻找一个具有改造潜力的选题。出于对公共政策和府际关系的关注和偏爱,我选择了上面提到的那篇课程论文,并着手修改,基本上把初稿推倒重来。由于在论文中有一个新概念,而且已有很多研究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因此,这个概念本身能否立得住脚,不仅老师怀疑,我自己都没有底气。但幸运的是,老师并没有直接毙掉它,而是鼓励我与相关研究进行更充分的对话,做到自圆其说。

20214月下旬,论文改得差不多了,我如释重负地提交了保研夏令营的申请材料,甚至还顺便尝试给一个学术会议投稿。本以为,和论文写作修改的恶战到此就结束了。没想到有一天,老师发消息说可以试试投稿,让我再改一下格式。听闻此我又惊又喜:“这种论文也能投稿呀?看来世上又多了几位崩溃的审稿人”。当得知老师想尝试投《公共管理学报》时,虽然觉得希望渺茫,但也倍感荣幸:能被这种刊物拒稿也是值得的。

没有“身份歧视”的学术会议与善解人意的招生小组——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理解中国公共政策工作坊”接受了这篇论文(26/131),并发来了参会邀请,这出乎了我的意料。感谢主办方,没有因为我是本科生而不让我参会。然而,学术会议的时间和一所我心慕高校的夏令营冲突,担心新环境影响面试发挥,纠结了好久要不要远赴武汉参会。想到这可能成为人生中唯一的学术会议经历,而且还能见到很多慕名已久的学界大佬,这个机会可遇不可求。和招生小组沟通确定抽签后可以调换面试场次,我立马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中,与会专家对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也让我感受到了做学术研究的氛围感,感谢他们!

二、大胆想象:从经验事实中

挖掘理论意涵

兴趣引领+拥有好奇心

对于一个未经加工过的经验事实,我如何选择分析视角或者说为什么会从这一理论视角切入?此前已有提到,在写作初稿时我没有受到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选择政策扩散的相关理论并尝试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进行探讨,主要是因为我对府际关系、地方政府行为一直比较感兴趣,确实有点“先入为主”的意味在。

此外,由于我是先从个案入手,在阅读了几十篇被引率较高的文献后,我发现无法用一个既定的理论框架来对这一个案中最有趣的部分进行解释,认为这可能是research gap。或许应验了“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古话,我开始尝试构建理论框架,并试图通过为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来更好地分析这个案例。这个时候,驱动我的不再是“写论文”这一冷冰冰的任务,而是基于经验事实去“建构、解释与回应”,渴望探寻地方政府在多目标情境中回应复杂治理需求的行为逻辑。                       

   【批注的冰山一角 & 2021年除夕前的迷茫】

      

扎根于真实的世界

论文写作初期,我刚好在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指导老师丹姐一直鼓励我们要更有想象力,要扎根于真实的世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从个案入手,我尝试不受既有理论和研究结论的影响,而是去挖掘案例中有意思的细节,并尝试从不同主体的视角来思考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此为基础再进行理论层面的抽象提炼。

在发现可能有的research gap后,一个想法跃入脑海:其他政策实践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情境?能否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和转换?因此,我开始更广泛地收集资料,并继续尝试从案例本身入手,由具象的事实提炼抽象的因素。

三、小心求证:多读经典,认真严谨

回归经典文献,专著也不可偏废

这篇论文的观点涉及政府竞争、官员晋升等经典议题,国际国内的文献和专著不胜枚举,回归经典无疑很重要。最开始的时候,我自认为以前读过经典文献就够了,因此主要关注新近发表的相关研究。后来,当老师提到概念方面的问题并提醒我要与经典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对话,我才重新认认真真阅读,发现带着问题读经典文献的收获是巨大的,能够很好地解答一些困惑,并及时扼杀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同时,专著的阅读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们对某一议题进行了更系统地分析和阐释,其思维逻辑可能是论文中体现不出但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绪,有助于我们更有逻辑地思考。

审慎写作,认真校对

在将想法转换为文字时,还是要以理论和事实为依据,让已有研究来为自己的“大胆想象”背书,一定要确保概念的使用是准确无误的。后期论文定稿和勘误时,也一定要认真仔细,尽可能避免任何错误的出现。

【二审修改。投稿前的修改比这要多得多得多……】

四、写在最后:“有话要说的渴望”

是最重要的

作为普通985高校中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能与《公共管理学报》不期而遇,离不开老师的付出和自己的努力,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去年10月份接到录用通知后,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如果能早一点投稿、修改、录用、发表,推免申请投递的时候是不是会更顺利一些?但我立刻意识到这种想法是很可怕的——因为比论文发表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论文只是载体,不应该被视为工具或手段。

梅赐琪老师曾在讲座中提到“发文章的需要远大于有话要说的遏极”这一现象,号召大家不以发文章为唯一目标。或许是因为自己尚处于本科阶段,感受不到非升即走的压力和“publish or perish”的残酷,故能以轻松的口吻说出“有话要说的渴望是最重要的”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正如《社会学的想象力》总序中的一句话:“有没有忘了自己投身于学术最初的感动?”希望我们都能享受思考的过程,践行学科初心,奔赴“善政良治”的愿景。

本文来源:政治学评介

转自:“学术必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