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2022/11/8 17:27:15  阅读:420 发布者: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政治伦理线索

〔摘要〕  政治伦理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多管齐下,但最根本的是探寻和建构其背后的政治伦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支撑是蕴含其中一脉相承的政治伦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赖于政治伦理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不断创新饱含着对政治伦理的高度关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伦理构建不是对历史的简单继承,更不是对国外经验的照抄照搬,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地总结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伦理观念,并将其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提炼、加工、完善以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政治伦理,形成以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作为“主色”,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作为“底色”,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市场政治伦理作为“配色”的新型政治伦理体系。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伦理建设也走出了既不同于古代中国,也有别于西方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伦理;认同伦理;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  杨明洪,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研讨·

大数据嵌入基层民生监督的

机制、挑战与策略——基于C

Q区“民生监察平台”的个案观察

〔摘要〕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民生监督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深入了解这一实践过程的运行机制和现实挑战,是当前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议题。以CQ区“民生监察平台”为个案,研究发现,大数据嵌入通过场景吸纳机制促进了多元主体协同,通过空间刻画机制重塑了信息流动逻辑,通过技术执行机制驱动了监督方式革新,通过规则生产机制建构了平台运行规程。同时,也面临数据的非制度化供给与政策可持续性弱化、全过程监控与自我审查导致基层治理执行偏差、公民数字素养有待加强与公权力行使者的个人隐私风险等挑战。对此,要从体制、机制和技术上保障数据供给,从理念、政策和行动上纠正治理偏差,并基于素养、宣传和法律层面积极应对网络风险。

〔关键词〕  大数据;基层政府;民生监督;“微腐败”;民生监察平台

〔作者简介〕  姚清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大-开普云数字化转型联合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黄璜,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隐私”视域下数字社会

隐私保护的路径创新

〔摘要〕  数字技术领域活力与矛盾并存。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塑造了人的数据化生存样态,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被数据所中介的一切要素逐渐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隐私保护是在数字社会万物皆数的境况下守护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们对数据隐私保护的诉求亟待消解数字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二者的对立。厘清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在文明嬗变中从分离到交融的变化状态,揭示在人的数据化与数字劳动的异化、技术资本扩张的推动下,隐私危机何以可能的实质与根源。在“技术-隐私”视域下,提出以人的主体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发展,恢复人性化的技术应用,即创新隐私保护技术恪守人类隐私底线。通过数字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对话与互构,能有效推动数字技术趋向人性化、个性化和普惠化,有益于在数字社会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满足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的价值期待。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数据安全;隐私;隐私保护技术

〔作者简介〕  张媛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邹静,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公”名谓的法语义学解读

〔摘要〕  借鉴吉登斯“自我统合”理论、福柯“话语权力”理论及鲍曼语用学理论,以“相公”称谓为实践文本,解释法律与语言二者进行道德互动的共时表象,求证“相公”从尊称到僭称、从泛化到被污名化的历时脉络,主张道德羼入不仅消解了“相公”名谓的神圣性,导致其法律层面的合法性、正式性崩塌,还激活了民间语言对“相公”的颠覆性诠释力量,导致其语义连接丧失和价值指向偏移。

〔关键词〕  法语义学;法律与语言道德互动;“相公”语义歧变

〔作者简介〕  刘云生,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夫妻共有股权:形成、管理和处分

〔摘要〕  夫妻共有股权之争,涉及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维护、交易安全和配偶财产利益的保护,可通过完善夫妻共同财产管理制度来化解。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公司设立、股权转让取得的股权,即使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也应当被推定为夫妻共有股权。夫妻一方主张股权为个人财产的,应负证明责任,如依据代位规则证明股权由个人财产转化而来。夫妻一方对登记在其个人名下的夫妻共有股权享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信义义务。夫妻一方可以独立行使表决权并处分夫妻共有股权,但股权转让须满足合理价格的要求。如果未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允许股权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夫妻双方需共同处分夫妻共有股权,但须配置特定的共有股权表决规则,尽可能地允许夫妻任何一方行使表决权。

〔关键词〕  股权共有;代位规则;补偿;管理权限;股东表决权

〔作者简介〕  缪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论裁判方式设立居住权

〔摘要〕  《民法典》仅规定了“合同”与“遗嘱”两种居住权设立方式,难以完全实现保障弱势群体居住利益的立法目的。基于功能主义释意模式的基本立场,法律解释应以法律所欲实现的功能为指导,这为人民法院以裁判方式设立居住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裁判方式设立居住权的规范基础,乃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义务、扶养义务等。在离婚财产分割、赡养、扶养以及继承纠纷等案件中,若原告未主张居住权,但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认为存在设立居住权的可能,可就此向当事人释明。作为司法对私主体所有权的强制介入,只有经过再协商程序以及必要性审查后,才能作出设立居住权判决。判决书应明确居住权的主体、客体与期限。裁判方式设立的居住权采登记对抗主义。当居住权人不再符合享有居住权的条件时,所有权人可基于不同情形,分别向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以裁判方式设立的居住权。

〔关键词〕  居住权;法定居住权;设立方式;裁判;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  付一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

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的

理论探析——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摘要〕  县域社会发展质量是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重要议题,厘清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有重大意义。既有研究中对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尚缺乏必要研究。本文基于社会学理论视角,运用“五要素分析框架”,结合“县域社会”特质,对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性质、内容、实现路径进行分析。认为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交往、精神文化、政治五个领域的发展都达到较高取值水平的一种发展状态。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是通过县域中五个领域的发展内容的取值水平来体现的。县域经济领域是“利益互惠性”,生态环境领域是“资源均衡性-环境宜居性”,社会交往领域是“权利-义务公正、平等性”,精神文化领域是“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共享性”,政治领域是“沟通真诚性、认知共识性”。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三种可行路径,无论选择哪种路径,“政治领域高质量发展”都是首要环节或者起点。

〔关键词〕  县域社会;高质量发展;五位一体;城乡融合;社会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  谭明方,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庭本位:新时代乡村治理

的底层逻辑

〔摘要〕  家庭本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乡村社会变迁和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趋于问题化的家庭秩序与日益下沉的国家权力遭遇,推动了家国关系的适应性变革。文章立足转型期农民家庭秩序,沿着农民家庭生活的动力机制,探讨乡村治理场景中家庭本位的实践基础和治理效能:一方面,家庭秩序调控促进了情感动力和伦理动力的融合,保障了家庭生活中情感实践的主体性和伦理实践的正义性,再造了家庭本位的原则;另一方面,家庭本位释放了生活治理和文化治理的效能,拓展了乡村治理的深度和境界。可见,家庭依然是中国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找回家庭,不仅有助于深化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研究,而且是回应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家庭本位;乡村治理;家庭动力;底层逻辑

〔作者简介〕  杜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情境性分析视角下县委书记

权力运行优化研究

〔摘要〕  县委书记作为县域治理的“一把手”,其权力高度集中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将具有动态特征的情境性分析思路纳入对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的考察中,力求在准确把握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整体图景的基础上,寻求有效防控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潜在风险的优化路径。风险蕴含着时间跨度的预判,而情境则是影响这种预判的核心要素。因此,有效防控县委书记权力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需要健全完善多元协同机制,不断优化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的县域情境。

〔关键词〕  情境;风险防控;县委书记权力运行;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  王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语言差异与中国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直接投资

〔摘要〕  语言差异会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吗?从理论上将语言差异纳入异质性企业模型,发现语言差异会提高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及二元边际。实证方面则从语音和词汇语法两个角度刻画语言差异,根据WALS数据库中的语言学指标及其赋值进行测度,使用20052020年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语音差异和词汇语法差异都会对企业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展边际,而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对汉藏语系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语言身份认同能够有效减缓语言差异对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同样能够有效减缓这种负面影响,促进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  语言差异;“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孔子学院

〔作者简介〕  李明洋,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陈缵绪,斯威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乃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熟去工业化”对人口流动

的影响——基于西部12省份

2000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

〔摘要〕  “早熟去工业化”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引致人口空间非均衡流动与分布的重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包括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结构及生产效率等六个维度的“早熟去工业化”综合指数,利用20002020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对该指数影响人口流动的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早熟去工业化”综合指数与人口流动呈显著负相关,也即产业结构失衡、综合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越突出,地区人口流出也越多;由于西部地区工业主导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偏高,产业技术结构与当地劳动力技能结构存在错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较高,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整体表现为“推出”效应;特别是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占比“虚高”,可能抑制全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导致人口“顺逆分层”趋势更为明显;而城镇化率、人均GDP水平等提升则有利于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主要启示:西部地区应顺应人口转变与流动大势,将制造业提质增效作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抬升阶段的主攻方向,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产城互动”水平,深度挖掘本地人力资源潜力,稳步提升人口就近城镇化承载能力。

〔关键词〕  西部地区;早熟去工业化;人口流动

〔作者简介〕  龚勤林,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艳秋,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人格同一性研究的伦理学

转向与人的生活回归

〔摘要〕  在以前的全部西方人格同一性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动机和维度一直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世纪末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这一格局有所变化,价值论的、规范性的、人生哲学的动机开始在本领域的“动机市场”中分得较大份额。相应地,本领域诞生了伦理学的研究走向或“实践转向”。它除了从新的角度回答人格同一性的充要条件等传统问题之外,还特别关心人格同一性对人的生活的意义、对道德实践的意义以及人的生活、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对人格同一性塑形和维持的意义等问题。新的进路不仅为解决传统的聚讼纷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输送了新的思想,还为我们推进人学、道德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探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粮,值得在完善其范式的基础上做拓展性研究。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同一性危机;伦理学维度;人的生活;实践转向

〔作者简介〕  高新民,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岩超,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思与涅槃:论汉译四部

《阿含经》对行为善恶的探讨

〔摘要〕  对行为善恶的判断、道德普遍性的思考,是道德哲学中无法绕开的话题。《阿含经》认为道德价值的普遍性奠基于其内在性,指出行为成立的核心要素是调动、驱使心意活跃起来的心理功能“思”,判定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内在于行为者的心理功能、心灵品质,具体表现为三善根的在场与否。“善”(kusala)表示广义之好,当其与具有普遍性的心灵品质联系时,通常称为道德善。佛家对善的界定是与意识的成熟程度(觉醒品质)直接相关的,道德善与终极善(涅槃)的隐秘关系奠基于善的基本语义:安隐,安住于自身,在自身之中。这也导致对善的界定过于严格,使得其在区分现实善恶时,存在着解释性、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引入其他原则来确立人群中的生活规范。

〔关键词〕  业;思;三善根;善;涅槃

〔作者简介〕  刘朝霞,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访问学者。

卢梭思想中人与社会的两组

二律背反及其理论影响

〔摘要〕  关于人与社会各自的性质及二者的关系,卢梭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中先后敷衍出了两套截然相反的理论。这两套理论分别由自足的人和自主的社会出发,共同构成了卢梭思想中的人与社会的两组二律背反。一方面,通过对这两个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展现这两组二律背反的形成始末以及卢梭对它们的应对;另一方面,经由梳理对卢梭思想的五种核心理解,揭示这两组二律背反的提出和解决给后世政治理论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卢梭;二律背反;社会契约;立法者;公民宗教

〔作者简介〕  付侗,巴黎西岱大学624社会科学博士生院博士研究生。

全面抗战前成渝公路的

统一营业与官商博弈

〔摘要〕  19351月中央参谋团入川后,整理川政不遗余力,而路政统一为其中关键环节。同年8月,重庆行营发布《整理川黔两省公路营业办法》,拟将川陕、川黔等主干公路收归国营,统一营业。川黔公路成渝段修筑时商民参与甚多,统一营业的措施损害了商民利益,遭到民营车商强力反抗,发生了牛市口暴动事件。四川省政府迅速弹压,平息了此次暴动,但事后围绕如何妥善处理民营车商的利益问题,双方往还交涉,僵持不下,迁延日久,最终以政府折价收购商车,并安排商车人员工作收场。此次事件是国民政府将四川纳入全国统制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其间商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三者的纠结复杂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  成渝公路;公路局;商车代表;重庆行营;整理川政

〔作者简介〕  朱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仝宏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辛亥鼎革之际孙中山美籍

军事顾问风波探析

〔摘要〕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的美籍军事顾问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引起了一场风波。荷马李之所以陪同孙中山回中国,是因他积极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长堤计划”中即将其定位为“总司令”,而后在英国的联合声明中,荷马李成为了“总参谋长”,并只对孙中山负责。荷马李受到孙中山极大信赖,在陪伴孙中山回中国的过程中,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荷马李称孙中山即将成为中国的总统,而他将担任总参谋长,但中国国内的伍廷芳等人并不欢迎荷马李,人们甚至不知道荷马李是谁。回到中国后,尽管荷马李接受了《大陆报》的采访以增加人们对他的了解,但美国驻华使领馆以违反中立为由禁止荷马李参与中国革命。荷马李对此予以驳斥,并继续为孙中山效力,中立之争让这场风波达到高潮。其后孙中山辞职,荷马李中风回美国,标志着这场风波的落幕。荷马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本想对中国革命产生影响,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反作用,他们的计划成为泡影。

〔关键词〕  荷马李;孙中山;长堤计划;辛亥鼎革

〔作者简介〕  陈丹,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清末矿务章程施行中的

税制变革及其限度

〔摘要〕  清末,清政府颁布了多部矿务章程,以加强对矿业的管理。矿章规定,矿产品应缴纳出井税与出口税,取代此前的矿课、厘金及其他捐税。矿章颁布后,其推行并不顺利。清政府出于控制矿产品的目的,保留了传统的矿课制度,部分省份甚至在中央的支持下对矿业实行统制。税制变革引发了中央与直省以及省与省之间的利益纠葛,各省固守地方利益,对矿章的规定只是有选择性地予以执行,由此造成清末矿税混乱无序,即矿课、厘金和出井税等各种税制并存。清末矿业税制变革的实践困境揭示了税制变革背后的利益冲突,表明晚清政府制度变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其对财政的管控能力也很薄弱,以致矿业税制变革的实际效果有限。

〔关键词〕  《大清矿务章程》;矿课;出井税;完税免厘;清末财政

〔作者简介〕  王淼华,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萍乡学院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翻译与文化:从文化

间性到转文化性

〔摘要〕  随着人口流动、科技发展和全球化,一国之内的自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跨越语言与文化边界的叙事及其翻译日益频繁,于是,源语到译语、源语文化到译语文化的二元体系随之面临挑战,而常用的crossculturalmulticulturalintercultural等概念都未能克服传统单一文化观的局限,无法有效分析上述叙事及翻译。本文旨在引入更接近现当代文化及其翻译原貌的“转文化性”(transculturality)概念及理论,为上述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路径。本文认为,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和转文化性分别指向翻译参与文化交融过程的两个阶段,并基于此对转文化英语叙事及其中文翻译尝试全新分类。理论层面,转文化观尝试超越民族国家边界,不聚焦文化差异,而是关注文化交融过程和文化共通之处,为转文化叙事及其翻译提供一种更为适用的文化观和研究方法。现实层面,转文化观有助于在促进文化互通互鉴,探索并激发潜在的语言和文化活力,与延续文化认同和传承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  转文化性;文化间性;跨文化;文化翻译;转文化英语叙事

〔作者简介〕  张潆洁,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博士;任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理事会副主席。

“书同文”到“语同音”:语言

文字规范统一与文化认同

〔摘要〕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秦始皇施行“书同文”,规范书面文字的使用,对后世国家统一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同音”是自周代以来中华民族或隐或显的未竟事业。从先秦雅言到汉代通语,从唐音到明清官话,直至20世纪初的国语运动,“语同音”的千年实践一直未曾间断。新中国成立,《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普通话的推广使语同音千年梦想迈向新征程,国人语言观念积极转变,推普工作虽困难重重但依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语言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语同音”的历史进程,不断提升人民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当前推进“语同音”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书同文;语同音;通用语言文字;推普;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汤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以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老年语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语言服务需求日益凸显,本文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老龄语言服务体系,依据老年语言学理论,梳理国内外老年语言学研究和老龄语言服务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六维度的老龄语言服务体系,从国家政策举措、养老产业发展、政企协同服务、社区护工养老服务、老龄伦理关怀导向、老龄友好型服务六个方面建设和完善我国的老龄语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龄语言服务能力现代化。本研究对深化老龄服务研究,拓展语言服务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启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语言服务;体系构建;语言服务业

〔作者简介〕  卓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学术顾问;栗洁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立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网络文艺理论

话语多维生成路径

〔摘要〕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文艺生产、传播、消费生态,孕育了新的文艺形态——网络文艺,给文艺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对成熟于文字印刷媒介时代的传统文艺理论造成了严重冲击,客观上导致传统文艺理论话语的部分失效,需要立足网络文艺发生发展实践探索新的话语。重返网络文艺发生发展现场,扎根网络文艺生态,可以厘清:技术是分析网络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基础性维度;审美是核心维度;商业是驱动力维度。多维度的探索规避了就文艺而言文艺的狭隘风险,揭示了网络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文艺生态语境,技术、审美和商业共同构成了网络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视野性”路径。网络文艺批评是理论话语付诸实践的场域,呈现网民、企业、媒体、学院派等多维主体特征,探索构建融合式网络文艺批评是网络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主体性”路径。

〔关键词〕  网络文艺;话语;技术;审美;商业

〔作者简介〕  邱明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