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传统艺术关于“瞬间性”的思考

2022/8/18 10:25:49  阅读:196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P46P4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221期,莫斌摘

中国艺术哲学中有个“时空圆点”问题。在体验过程中,消弭心物对境关系,于当下(时)、此在(空)突然“跌入”无物无我的纯粹境界中,时空似凝聚成一个点。中国艺术讲瞬间永恒,讲一即一切,所谓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说的就是“时空圆点”问题。

中国诗人、艺术家心目中“一即一切”的时空圆点,并非知识意义上的“量”的广延,其理论核心是时空超越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无时”。这个时空圆点不是短暂的片刻,而是“非瞬间”的体验境界。瞬间即永恒,没有瞬间没有永恒,去除瞬间永恒的“量”上驰思,才是真正的觉者。二是“有时”,即“存有之时”。真实的生命臻于无遮蔽状态,豁然澄明,此为“有时”。“有时”之“有”,乃是生命依其真性而存在。“时”与其说标示的是时间的节序,倒不如说是一种非时间存在。三是“此时”。纯粹体验中生命境界的形成,是唯一的,不可重复。“乾坤独在此篱中”,千秋唯在此刻里,所谓“斯时矣有斯感”。它不是什么“高峰体验”,而就是生命依其真性而展开的平常心。四是“及时”。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让人恢复饱满的生命状态,“及时”不是知识的追寻和功利的角逐,而是在超越时空的纯粹体验中,契合大化生命,“及”于天,“及”于生。“时空圆点”所包括的四个方面,一就抹去瞬间而言,二就归复真性(“有”)而言,三就境界成立(“此”)而言,四就生命意义实现(“及”)而言,反映出传统艺术哲学对“瞬间性”理解的独特思路。

无时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中国艺术的体验世界,表面看来,重视的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或者说一个体现永恒的片刻,但实际上,它的基本特点恰恰是要抹去“瞬间性”,超越瞬间与永恒的知识相对,直入无言默会的境界。正因此,纯粹体验乃是“无时”,具有“非时间”特点。它与一般理解中的作为时间存在的“瞬间”有如下五方面的差异。

第一,从时间分隔的刻度看,一般所说的瞬间指“特定之时”,即时间流动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空隙。佛教将瞬间称为一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中国传统艺术体验中的境界,是要抹去这样的刻度。“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的时空圆点,不是短暂片刻之览观,而是出离时空之境界,这里没有时间的空白和间隙。体验是对时间的淡忘。山静似太古,日常如小年,瞬间体验是要将人从时间的碾压中解救出来,让生命之花依其真性自然绽放。

第二,从时间粘带的空间存在看,一般理解的瞬间指“固有之时”,一个特定时间点出现的特定现象,如春天花开,秋天叶落。瞬间意味着时空秩序中的一个节点。岁月如流,一转念的瞬息之间,就可以越过辽远的新罗,世事沧桑,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去追逐,去迷恋,终然如铜驼荆棘,只能留下一片惘然。瞬间永恒的体验,要从“固有之时”的“节序”中走出。

第三,从感官经验角度看,一般理解的瞬间,往往意味着“目前之时”,事物出现在某个片刻,是现在,是当顷,强调瞬间性,重视的是直接的感官经验。而体验哲学中的“无时”境界,与此有根本差异。说西方就在目前,当下即是充满,并不意味重视当下、目前所见。

第四,从生灭的角度看,一般理解的瞬间是从过去流动至今的现在,瞬间是过去的终点,又是未来的发端。这种时间界内的瞬间观,是倏生倏灭的,“生灭”是其根本特性之一。而中国艺术的纯粹体验是非生灭的,如庄子所说的“无古今”,佛家所说的“无生法忍”。

第五,从历史和知识的角度看,一般理解的瞬间,是过去而来的知识凝聚点。库布勒说:“现在就是风暴之眼,它是一颗带有微小孔眼的钻石,通过这个微孔,组成当下可能性的那些铸块与坯料便被引入过去的时间之中。”而中国传统艺术纯粹体验中的瞬间,根本特点之一是“非历史性”,“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其旨意在时空之截断,它是非历史的。如董其昌所说“不与众缘作对”,绝于对待,这一圆点不是经验、知识、记忆的累积,也非未来的一种“先在”形式。

中国艺术的时空圆点,这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人们常常以“瞬间永恒”“瞬间体验”去描述它,但它却是一种绝于时间的心灵境界,瞬间永恒体验的根本特性是时间性超越,抹去时间的沾系,进入不生不死、无古无今的境界,由此畅游生命之乐。

有时

艺术中的“无时”相状,是为了呈现生命的“有时”。“有时”是传统艺术哲学关于生命境界呈现的概念。在当下直接的体验中,荡却遮蔽,让生命真性莹然呈现。有时,意即“存有之时”,真性呈现之时。作为一个概念,其使用并不广泛,但是这一概念的内涵却在唐宋以来艺术观念中多有体现。

“有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有时候”,指出现的频率;二是适时出现,万物荣枯各有时,此就事物发展的秩序而言;三是“有之时”,即真性显现之时,这是一个哲学术语。如唐代哲学家李翱赠药山惟严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里的“有时”,就不是“有时候”的意思,而指的是自性圆满之时。无送无迎,不来不去,这超越时空的“有时”,乃“显露真实之时”。

“有时”(存有之时)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推崇的悟境。白居易曰:“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心与外境相遇相合,冥然一体,这瞬间成立的体验境界,是“固有时耶”——那是生命真性呈现的时刻。有,真性的圆满。时,豁然呈现的境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所反映的,就是从知识界内的“有时候”达到呈现生命真性的“有时”之悟境。山下桃花已落,山上桃花始放。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绝非写气候、空间差异所导致的花期变化,而意在“恍然若别造一世界”。在他这里,存在两个世界,一是时间界内的,花开花落,成住坏空,无有止息。一是超越时间的真实世界,它是人在纯粹体验中“别造”的永恒世界,这里的桃花永不落。这个“别造”的世界,就是他所说的“固有时耶”。他在纯粹体验中,获得真性呈现的“时节因缘”。

此时

这里所说的“此时”,不是时间绵延中的一个短暂片刻(瞬间),而是纯粹体验境界成立之标志。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此时”的内涵。

1. 此其时者也。生命体验是一种真性的澄明,必然是新颖的、不可重复的,如禅宗所谓“一见便不再见”,或如茶道中所说的“一期一会”。这样的“新”不是与“故”相对的别异的存在,它是对时间性的超越。这样的“新”有一个根本特点,如石涛说:“古木苍苍,水云淡淡。到者方知,非墨非幻。”它必须是当下直接的体验——“到者方知”,是谓“此时”。

2. 斯时有斯感。归于无时间的点,不是寂然的沉没,而是澄明生命境界的呈现,如照亮一个世界。用金农的话说:“世无文殊,谁能见赏,香温茶熟时,只好自看也。”文殊和普贤是释迦牟尼两个胁侍弟子,文殊在佛祖的左边,司智慧。金农说世无文殊,是说不求文殊那样的大智慧教诲,而茶熟香温且自看,在“自看”,在自己当下直接的体验中,发现生命的光芒,这是传统艺术哲学的重要思想。

3. 此时在“无际”。乾坤独在东篱时的“此时”,是没有时间间隔的,是无际的。传统艺术哲学特别强调境界的“无际”特点。如禅门说“老僧使得十二时”的赵州大师,后人以“真际”为其谥号。真际,就是无际,就是对“际”的超越。

“此时”当然不是在过去、未来间,更重视现在,而是将生命放到时间之外,放到知识和功利之外,去确定其意义的逻辑。

及时

传统艺术哲学的瞬间超越境界,还与一个概念有关:及时。从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看,中国古代有两种“及时”观。

一是“进取式的及时观”。它是时间性的,是在时间挤压下产生的。生命短暂,人要精进不已,不虚度年华,才不枉此生。

二是“契合生命真性的及时观”。它是非时间性的,其基本特点是放弃外在目的性追逐,畅游此生的自在之乐。“及时”乃是“畅游存在之时”。“及时”之“及”,是要握住自己命运的权柄(真宰),沿着自己生命的逻辑(时)而展开,焕发饱满的生命热情。这里的“时”,就是本文第二节所说的“有时”,让生命真实无遮蔽地呈现。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