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FEMS Microbiol Rev | 黄峻博士等系统总结DNA双链断裂修复对丝状病原菌基因组编辑与进化的影响

2022/8/12 10:39:26  阅读:207 发布者:

DNA一旦遭遇双链断裂,及时修复对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生物体内有多条修复DNA双链断裂的通路。其中,经典的非同源性末端接合通路(Canonical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C-NHEJ)和 同源重组通路(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然而,其他一度认为是备用的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例如微同源介导的末端接合通路 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 joining MMEJ)和单链退火通路(Single strand annealing SSA),被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它们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欧洲微生物学会权威综述期刊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近日在线发表题为“The contribution of DNA repair pathways to genome editing and evolution in filamentous pathogens”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四条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的分子基础与它们之间的分级调控网络,并比较了在模式动物系统与模式真菌系统中的差异。作者讨论了影响不同DNA双链断裂通路选择的重要因素(例如:细胞周期,染色质特性与核区室化,DNA序列与染色体物理位置等等)。除此之外,还关注了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对丝状病原菌基因组编辑的影响,主要讨论了其与异常基因编辑结果的关联。最后,作者探讨了DNA双链断裂修复对丝状病原菌基因组进化的影响,并提出基因组与表观遗传特性可能通过影响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的选择,从而导致偏向性基因组进化的假设,作者命名该模型为 Biased Variation” 。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对DNA双链断裂修复的机制了解很多,但是,研究那些未知的问题,将会帮助我们提升基因组编辑的效率,更加了解丝状病原菌进化的过程。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植物病理系黄峻博士生为本文第一作者,堪萨斯州立大学植物病理系David E. Cook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作者感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Geoffrey P. Morris教授关于丝状病原菌基因组进化等多个问题提出的假设和探讨。该研究主要受到美国USDA-NIFANSF基金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femsre/advance-article/doi/10.1093/femsre/fuac035/6638986?login=false

转自:植物科学SCI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