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
2025/3/26 17:50:57 阅读:66 发布者:
不管是研究生论文还是职称论文,势必会经历外审环节,审稿人会对论文给出相应的评审意见。论文作者回复审稿意见是有一些门道的。希望作者们都了解一二。
逐条回复审稿意见
假设一篇论文有三个审稿人,要按照“一段意见、一段回答”的形式,逐条回答审稿人的意见。
在回应审稿人意见时,作者需采取一种既全面又精确的方式。逐条回复审稿意见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做能确保作者充分理解并回应了每一条具体的建议。在回复中,作者应明确指出针对每条意见所做的具体修改,包括修改的位置(如第X页第X段)以及修改的内容。为便于审稿人快速识别,文中修改的部分应用红色标出。如有必要,还应提供相关的变动图表。
作者应避免冗长且重复的解释,而是直接针对每条审稿意见给出简短明了的回应。这样的回复方式不仅高效,还能避免给编辑留下问题严重或作者在搪塞的印象。
无论审稿人的初步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作者都应完整呈现审稿意见的第一段定性评价。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尊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稿人的复审态度。如果初审时的好评在答辩信中被删除,审稿人可能会产生疑虑。而如果初审时的差评在复审时看到其他好评,审稿人则可能更倾向于让修改稿通过。因此,完整呈现审稿意见的第一段定性评价是答辩信撰写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对审稿意见不要钻牛角尖,而要有策略
在回应审稿人意见时,作者应采取灵活且专业的态度。若审稿人认为论文创新性不足,作者应坦诚承认,并说明已针对引言部分进行了加强,以突出论文的创新性。
当审稿人对论文中的某句话产生误解时,作者应意识到这可能反映了更广泛的读者疑问。此时,作者应修改该句以避免歧义,并在答辩信中说明修改原因。
若审稿人要求补充实验,作者应尽力执行。实验结果若有价值,则应纳入论文;若无价值,则应在答辩信中展示分析数据,并可将数据放入“支撑信息”部分。若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实验,作者应诚恳说明原因,并在论文中作出相应调整或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当审稿人对实验现象提出不同解释时,作者应认识到科学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此时,建议作者使用实验数据来支持或反驳审稿人的解释,并在论文中作出相应修改。
最后,若审稿人要求引用特定文献,如有关,可放心引用。但指定文献与论断无关时,作者应灵活处理。可以拒绝引用,也可以向期刊编辑投诉。
转自AllSet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