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雨磊:写作的本质是观点表达与制造神通

2024/3/1 15:37:38  阅读:26 发布者:

很多同学写不出论文,或者说写东西太紧张,又或者写完了以后总是推倒重来、自我怀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太把写作当考试了。考试有标准答案,写作却没有——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写作很难教,写作的很多成长历程是很难模仿的。

如果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你要明白如下这个道理: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观点永远是第一位的。文章必须是为了呈现观点,而不是为了你的毕业或职称。当你在写作时,必须放在现世界的焦虑,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你的观点上。文章的骨架和血肉,都是从观点变出来的。

②观点只能是自己的。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是其他人的,但是观点这个东西,必须是自己的。所有的写作,起点都必须是你自己的“文心”。为此,你需要反观自己:你有什么值得变成学术议题?你有什么观点是不可化约而非说不可的?如果你找到了,从那里出发即可。

③表达而非复述。很多人不懂得“表达”这种感觉,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试想一下:当你吟诵唐诗时,你的感觉其实是第二位的,那不是表达。所以,你不要试图将论文写成吟诵的感觉。你不是任何大佬的留声机,也不是任何高音学者的模仿者,你就是你,你要在阅读、研究和思考以后,形成自己内心深处的主见,这个主见就像你的孩子一样,你把它抚养长大即可,不要总是拿眼睛看着别人的观点,更不要喜新念旧,明明已经有了一个观点,又随意改弦更张。自始至终,认真表达即可。

如果你真的(认可并做到)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你就应该清醒:除了起点和终点,写作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你和自己的游戏,你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起点和结果会负责的),你唯一需要的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松弛下来,让你的深层主见能够浮现出来,能够从柴米油盐、吃喝玩乐的日常议程中脱颖而出

然而,人类,从本质上,是一座座的孤岛,彼此在物理上是绝缘的。那么,我们是如何互相连结的呢?有时我们可以互相碰撞出火花,这个火花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人类拥有精神,拥有心灵。我们的沟通、火花,其本质都是一种“神通”——精神沟通,以神相通。两眼空空就是精神不通,会心一笑就是精神汇通。

语言,就是一种“通神”的媒介。而文字的神通则更为坚固、稳定和持续。你们虽然没有见过我,却一直在阅读我的文字,所以,很多我从来没见过我的读者,最近加了我的微信,他们和我说话,就像是故交重逢。你看,光是看了我的文字,就足以与我“心神相通”,由此可见文字的神通之广大无边。

以我自己的阅读体验而言,我有时半夜读《论语》,读着读着,就仿佛孔夫子衣袂翩翩,站在面前与我对谈。我第一次通读《金刚经》的感受最深刻:那是一个深夜,当我读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顿然有如醍醐灌顶。因为那一刻,我明白了古往今来的佛陀都在说什么,想什么,传授什么。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的WIFI终于联网了。

学习,就是学会读懂字面背后的“神韵”。从本质上,就是体悟那些先哲们通过文字留下来的“神通”。当你学会了,就等于你与这个神通广大的文明世界联网了,否则,你就与此绝缘,永远不知道还存在一个学术的殿堂。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之间可以互相翻译?可以翻译,就意味着人类的神通没有本质区别,语言和文字都不过是神通的质料而已。

而写作的本质则是“制造神通”——作者通过文字去桥接读者。一个好的作者,善于调动文字的神通,而一个好的读者,善于察觉文字的神通。

你现在看我的文字,却感觉我在和你说话。而事实上,我在屏幕这一端,你在屏幕那一端,毫无物理上的连接,我们却能进入彼此的大脑,心意相通,这就是写作的神通。我在写字,但是我不是为了写字而写字,而是在想方设法与你们“神通”。

只有我们的神通是真实不虚、牢不可破的,其他的都是“如露亦如电”。我以前关停了“学术与社会”,放弃了“石头君”,甚至删除了很多好友的微信,但是这一切都不会改变我们的“神通”。

因此,当你写论文的时候,不要为了写而写,而一定要反问自己:到底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神通?不然,你的文字就是一堆乱码。

具体来说,写作的神通,至少有如下的练习目标。

第一,作者一定要知晓:自己是准备与哪些人神通?也就是说,写作对象是谁,这些写作对象具有什么样的阅读基础,是专业读者,还是业余群众?是老师,还是学生?是内行,还是大众?不同的受众,就需要不同的“神通”。

在这里,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论文很多时候是写给老师看的,但是你不能把老师当成老师,要把老师当成你的读者,甚至你的学生。

第二,所有的神通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我这篇文章谈的就是写作的神通。所有的文字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换句话说,你在传递神通之前,就知道自己想要传递给对方什么内容。不然,文章就是无病呻吟。

第三,好的作者善于调动文字的神通,他会选择那些最容易激发读者神通的文字、材料、角度和方式等等,这就是推敲的功夫,反复修改的功夫。

第四,写完初稿,最好测试一下神通的效度。好的作者会非常善于吸纳修改意见,因为这些反馈恰恰在验证作者与读者是否很好地桥接了“神通”。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写好了,读给老婆婆听,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验证手段。在学术写作中,开会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也是如此,年轻学者要多开会、多发言,别怕丢丑,因为神通就是在多次试错的过程中建立、掌握的。

第五,摒弃那些阻碍神通的“杂质”、“噪音”。我以前做编辑时,经常对文章进行删改。当然这固然是因为我们期刊有版面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凡是那些不能服务于论点的材料,就算你写得再辛苦,都要删掉,因为你要考虑传播的性价比,如果你能用500字说明问题,就不要用501个字。分母越大,效度越差。

文字交流,不是把苹果从我的口袋里掏到你的口袋里,而是“桥接神通”——把意念汇聚在文字之中,然后当文字散播开来之后,让读者通过文字来感知其中的神通。

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就会对着屏幕,恍然大悟。这一刻,其实你就拥有了我通过这篇文章桥接于你的神通。

转自冠霖书院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